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2-20 10:30
隨着香港全面恢復與內地通關,內地訪客數量與日俱增,也激活了內地遊客赴港購買保險的需求,「大家已經把赴港投保提上了日程」。瑞銀分析師指出,預計內地消費者來香港投保到明年能超過疫情前的水平。
數據顯示,在沒有「通關」這一阻礙下,2019年香港內地訪客新單保費規模達到了434億港元。內地消費者赴香港買保險,偏好的種類包括重疾、終身壽險及醫療保險。業內人士表示,香港保險依舊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近年來內地保險公司也在不斷完善產品和服務,業內人士觀察到了幾點新變化,包括對線上化的投入,線上化產品類型的增多,以及保險與醫療生態的打通。這也是內地保險業自己的優勢所在。
預計明年內地赴港投保規模可超過疫情前高峰
隨着2月6日零時全面恢復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大批內地遊客開啟了「報復性」赴港旅行。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的數據顯示,全面通關后的第一周內,內地訪客數量逐日遞增,超過了20萬。
隨着香港通關,也激活了香港購買保險的需求。一位保險代理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最近來諮詢買保險的人多了起來。「諮詢明顯比以前有回暖的趨勢。之前封關的時候很多人問,但是行動很少。自從通關以后,大家已經把去香港投保這件事提上日程。」
瑞銀大中華保險行業分析師朱曉偉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預計內地消費者來香港投保到明年有望超過疫情前的高峰。「過去兩三年因為疫情被抑制的需求,會在今明兩年釋放出來。」
瑞銀在通關前訪問了1000名內地居民,顯示有47%有意購買境外保險,約三分之二考慮在通關一年內投保。這顯示了內地居民對境外保險的需求還是很高。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的數據顯示,由於疫情影響,近兩年內地香港內地訪客新單保費規模不斷下降,2020年這一數字為68億港元,到2021年這一數字僅為7億港元。而2019年香港內地訪客新單保費規模為434億港元。
后期隨着疫情好轉,香港內地訪客新單保費規模也有所回暖,2022年前三季度,香港內地訪客新單保費規模為10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了110.9%。
香港保險對內地消費者依舊有吸引力
內地消費者喜歡去香港買什麼保險?一位資深香港保險從業者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偏好儲蓄和重疾比較多,另外由於香港特殊的位置和資源,高端醫療險也比較受歡迎。
上述香港保險從業者則表示,與內地的保險產品相比,香港的重疾險有分紅,是美元資產,條款細節會做的比較好;香港高端醫療險對接境外優質資源,對境外就醫有需求的客户比較友好;理財方面,香港的儲蓄險預期收益率會比較高,最多有9個幣種。總體來看,香港保險有一定的優勢,無論是紅利還是條款上,也是配置海外資產的一個選擇。
朱曉偉指出,香港保險產品對內地消費者依舊具有吸引力,首先這是境內消費者獲取境外資產的重要一環。從保單回報來看,香港保險產品的回報率和內地相比具有一定優勢,雖然固定利率比較低,如果把分紅算進去,可以超過內地保險公司同類型保險產品。此外,香港保障型產品種類很多,比較受歡迎的重疾險可以同時做到保障成分高,且具有合理分紅水平,對消費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的數據也顯示了內地消費者這些偏好,2022年上半年,來自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規模為5.4億港元,同比上升150%。其中危疾、終身壽險及醫療保險分別佔保單份額的32%、32%和26%。
內地保險業的新變化:線上化、打通醫療生態
最火爆的時候,2016年香港保險內地訪客新單保費規模達到了727億港元。近幾年來,隨着監管趨嚴,嚴厲打擊境內機構非法代理香港保險產品行為, 「赴港買保險」的熱潮也慢慢降温。另外,內地保險公司產品和服務不斷完善也是原因之一。
近年來內地保險公司也在不斷完善產品和服務,朱曉偉觀察到了三點變化。一是保險公司在數字化上加大了投入,體現在銷售效率的提升、用户體驗的提升以及理賠速度的提高上。總體看數字化策略提高了行業的服務水平。
二是從產品看,一些傳統的保險公司加大了線上產品的投入,以及出現了專門的線上化的保險公司,消費者對線上產品也越來越認可。這種改變是結構性的,一方面對消費者而言選擇變多,另一方面線上產品受渠道侷限,不適合做複雜且高單價的產品。
三是保險和醫療生態的打通。過去保險像一個合約,出了事才理賠。但現在越來越多保險公司在醫療生態不斷打通,一些側重於內部的資源,一些側重於對外合作。總體而言,保險從過去專注於做醫療行業的支付方,正向投保人健康合作伙伴轉變。
上述香港保險從業者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其主要還是以線下展業為主。「對內地保險來説,線上拓客和成交會相對容易一些,他們只需要線上簽單就容易做決定。但從我工作情況來看,與線上拓客相比,線下朋友及老客户的轉介紹會更靠譜,成功率也更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