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2車險市場掃描:人保、平安、太保佔七成市場

2023-02-17 21:41

摘 要:中國車險經營利潤分佈呈現高度集中的特徵,2022 年車險市場中,頭部三家公司市場份額近七成,而中小公司的車險承保虧損仍較大

文|宋文娟

編輯|楊芮 袁滿

隨着2022年全年保費數據的公佈,保險行業的各面成績單展開。和壽險表現分化的是,財險業增勢明顯,其中車險作為財險市場體量最大的險種,發展狀況左右着整個財險行業的經營結果。

車險成績單上,2022年,各家保險公司車險的經營情況產生顯著分化。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人保財險」,02328.HK)、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平安財險」)等頭部公司加速甩開業內其他保險公司,無論保費集中度與利潤集中度均明顯上升。

頭部公司在2022年車險經營中賺得盆滿缽滿。行業交流數據顯示,2022 年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太保財險」)共實現車險承保利潤 222.86 億元。

中小型保險公司 2022年合計保費收入為835.40億元,同比去年減少23.88億元,遠低於行業增速,中小型公司合計市場份額為 10.05%,低於頭部公司中的太保財險,同比去年減少0.26個百分點。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2022年車險行業盈利的主要因素是由於疫情管控導致車輛使用強度減弱。展望2023年,中國車險市場疫情后賠付率會在短期內爆發式增長,中小公司車險經營難度加劇。

目前已有不少中小公司結合其股東資源在積極尋找細分市場。還有近20家中小保險公司沒有經營車險。

頭部公司保費、利潤集中度上升明顯

2022年中國人保保費收入首次突破六千億元,創下了歷史最好盈利業績。作為以財險為主的保險集團,其保費與盈利狀況較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2022年人保財險車險保費2711.6億元,同比增長6.2%,人保財險在車險市場份額達33%。

同時,2022年人保財險車險盈利高達113.59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48.70%。

平安財險緊隨其后在車險市場份額達24.5%,2022年平安財險實現車險保費2012.98億元。從車險承保利潤來看,平安財險亦表現不錯,盈利達80.77億元。

太保財險去年的車險保費達979.92億元,低於1000億元。從盈利情況來看,太保財險承保利潤達28.5億元,較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一位接近太保財險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總體而言,太保財險去年取得了歷史業績最好的成績,所以沒有通過採取放寬覈保政策、降低業務品質的方法來衝規模。

來源:《財經》記者根據銀保監會數據

及上市公司公告整理

近年來,頭部公司不僅在車險保費集中度上逐年提升,其利潤集中度也在上升。

來源:數智轉型研究院

《財經》記者獲得一份行業交流數據顯示,2022 年車險行業實現承保利潤 218.63億元,同比 2021年增加了291.00億元。

國內車險經營利潤分佈呈現高度集中特徵。2022年,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財險共實現車險承保利潤 222.86 億元;同時第二梯隊公司整體扭虧為盈,實現車險承保利潤15.80 億元,而中小保險公司的車險承保虧損仍較大。

「今年全行業車險經營總體都不錯,‘老三家’表現尤其好,頭部公司強者恆強。」一位頭部公司車險部負責人高興地對《財經》記者説。其認為,頭部公司在車險經營積累時間長、機構佈局廣泛、品牌影響力大、車險人才與車險數據豐富,車險模型更加精準等是核心競爭力。

某頭部公司覈保部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近年來,頭部公司對車險覈保採取了一些精細化的舉措,做一些業務的篩選,剔除一些壞的業務,挑選能夠盈利的業務。

「現在車險覈保標準化、自動化程度已經較高,但后臺數據分析的工作量壓力更大,車險部對數據分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分公司在車險業務管理與覈保在招人時候會注意用一些有精算背景的人來做后臺的數據分析,按照車型、車輛使用性質等數據進行分析,來找到盈虧的平衡點。」

某位業內人士透露,受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影響,2022年經濟活動低迷,車輛使用強度下降,車險行業賠付率指標自2 月起持續走低,行業全年賠付率為 68.77%,對比2021年賠付率下降3.65個百分點。

多位專業人士認為,2022年全行業車險扭虧為盈,「老三家」車險承保利潤豐厚,疫情管控是最大的影響因素。疫情因素極大影響了居民的出行,車輛的使用頻度大幅降低,進而有助於出險率和賠付率的大幅降低。

2023年,隨着疫情政策的優化,人們出行和車輛使用率很快將會回到高水平,車險賠付將會產生一個短期爆發式迴歸。一方面是,車險成本將上升,與此同時,車險競爭日趨激烈。

律商風險董事總經理呂曉輝認為,參考歐美市場的疫情后車險賠付成本的長期趨高的走勢,中國車險市場疫情后賠付成本,既會在短期內爆發式增長,也會長期在一個相對高位徘徊。同時,中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的恢復,仍然需要時間,會壓制家庭自用車的銷量,和車險行業的增量。建議保險公司在今年,更加註重車險業務品質和公司盈利能力。

車均保費不一背后:財險公司經營分化顯著

來自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機動車輛保險保費達8210億元,車險保單件數59199萬件;車險件均保費1391元,同比增長1.31%。

《財經》記者發現在73家已經披露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財險公司中,54家公司披露了車均保費情況。

僅有6家保險公司車均保費超過3000元,具體為:國泰財險6354.84元,京東安聯車均保費6907元,日本財險車均保費4901.36元,三井住友6386.8元,現代財險5100元,東京海上車均保費3677.55元。

車均保費小於1000元的有5家,分別是富邦財險、華農財險、中煤財險、富德財險、安心財險。

車均保費在1000元到2000元有30家公司。

車均保費在2000元到3000元有長江財險、英大財險等13家。

來源:《財經》記者根據險企2022年四季度

償付能力報告整理

彭勇認為,「從車均保費差異可以看出保險公司不同的業務偏好與業務選擇。小型保險公司車均保費比較高,大概率是營運車做得比較多,尤其是營運貨車或者一些網約車業務比較多。」通常而言,營運性質的車、高端私家車的車均保費比較高,此外,大貨車、網約車保費也會比較高,而摩托車、低端的燃油車、非營運小貨車保費比較低。

彭勇透露,與從事營運車的中小保險公司相比,「老三家」頭部公司的車均保費並不高,但是也不在車均保費低的行列,處於中游水平。

「這是因為基於這樣安排,它的業務結構是比較合理的,頭部公司車險業務大部分還是以家用車為主,其次有一些營運車與非營運車的配比。」

車車科技聯席總裁鍾誠認為,近年來部分中小公司結合其股東背景、資源稟賦、風控流程、銷售渠道,積極尋找細分市場。

「京東安聯的車均保費比較高,與其股東京東有很大關係,同樣,國泰財險大股東是螞蟻,所以做貨車更擅長。而現代財險的車均保費較高則與其股東滴滴相關,有利於網約車經營。」鍾誠説。

事實上,上述業務的成本也較市場業務更低。數據顯示,螞蟻集團控股的國泰財險綜合費用率僅18.68%,京東安聯財險綜合費用率為28.60%。

對於部分公司車均保費較低,律商風險產品總監高偉認為,部分中小公司會僅做某些地區的單交強險業務以規避承保商業險所帶來的額外高風險。此外,有些中小公司主要針對新車購置價15萬以下的車型承保,而限制高端車的承保,以控制高車損賠付。總之,不同險企會根據自身對優劣風險的認知做出針對性的核保政策和折扣係數。

近20家公司未經營車險

從各家公司償付能力報告公佈的車險保費佔比情況來看,合衆財險、華海財險、渤海財險、富德財險、華安財險車險簽單保費佔總簽單保費比例較高,超過70%。

同時,有33家公司車險業務佔比低於50%,日本財險、三井住友、東京海上、建信財險、陽光農業、中原農業、泰康在線等11家公司車險業務佔比低於20%。

而東海航運、凱本財險、匯友互助、廣東能源自保、愛和誼、安達保險、久隆財險、勞合社、美亞保險、日本興亞、瑞再企商、融通財險、史帶財險、鐵路自保、太平科技、中石油專屬保險、中遠海自保、眾惠相互等一眾中小公司則未經營車險業務。

來源:《財經》記者根據險企2022年四季度

償付能力報告整理

在上述未經營車險的保險公司中,部分公司經營範圍沒有車險,如太平科技、匯友互助、眾惠相互等。

匯友互助一位高管告訴《財經》記者,公司主要以建工險為主,專注於建築業保險細分市場,在工程招投標、施工合同履約、工程監理、工程延保等領域開展保險業務。雖然成立至今規模不大,但也能「吃飽」,此外此類型保險賠付率比較低,所以公司也能生存下來。

而部分公司則系雖有車險經營資質,而沒有開展車險業務。

《財經》記者瞭解到,久隆保險在經營範圍中雖可開展特種車輛財產保險,但在2020年其已停止車險業務,以企財險作為重點發力對象。一位曾在久隆保險工作過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2022年久隆保險僅經營挖機財產險單一險種。

此外,以融通財險為例,融通財險官網顯示,其經營範圍第一條即為機動車保險,包括機動車交通事故強制保險和機動車商業保險。

來源:融通財險官網

不過,在2022年,融通財險未有車險簽單保費。

來源:融通財險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一位資深車險研究人士認為,對於新公司而言,經營車險前期投入比較大,需要體系化地建設承保、理賠等基礎設施。此外,車險還有屬地化的原則,經營車險,需要鋪設線下機構。前期需要投入較長時間與資源,纔能有一些成果。

「一般而言,近年新成立的公司,業務主要是聚焦某一方面,不一定馬上會捲入車險激烈的競爭中。這類公司是基於公司特質與投入產出的情況來進行選擇,這也是財險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你不一定需要大而全,只要在某個領域做到足夠精細。」

未經營車險的還有部分外資公司,如勞合社、美亞保險、日本興亞、瑞再企商、史帶財險等。

在彭勇看來,「車險是一個需要規模效應的產品,規模做得越大,才能分攤剛性成本,纔有可能出現盈利。對於部分規模小的公司,逐步放棄車險,船小好調頭,也是一個可行的路徑。不過車險仍是財險公司主要的現金流來源,而且現金流比較穩定,對於部分中型公司而言,需要通過精細化運營,提高車險盈利能力,而不是完全放棄車險。

呂曉輝則認為,中小險企一定要找到自身的相對優勢領域,展開差異化競爭,方能在日益激烈的車險市場穩佔一席之地。

(作者為《財經》記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