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2年,超5700家中國芯片公司消失

2023-02-16 12:21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國「芯片淘金熱」,如今出現了「退潮」跡象。

2月16日,鈦媒體App從企查查方面獲得的獨家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吊銷、註銷芯片相關企業達5746家,遠超過往年,而且比2021年的3420家增長了68%。目前,中國現存芯片相關企業超17萬家(注:僅統計企業名稱、名牌名稱、經營範圍含芯片的相關企業)。

這一數據讓人感到驚訝。根據鈦媒體App此前獨家披露,去年前8個月,中國吊銷、註銷芯片相關企業達到3470家。而如今,9月到12月相四個月內,國內竟增加了2300多家吊/註銷芯片企業。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超15家芯片企業註銷工商信息。

國內吊銷、註銷芯片相關企業數量整理(來源:鈦媒體App、企查查數據) 國內吊銷、註銷芯片相關企業數量整理(來源:鈦媒體App、企查查數據)

隨着美元加息通脹、脱鈎以及全球半導體行業進入下行周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內芯片行業也很難「獨善其身」,處於「內憂外患」的關鍵時刻。

不僅是中國,全球芯片業處於衰退周期

去年整個國內芯片企業數量鋭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球芯片行業出現了衰退和產業鏈轉型局勢。

進入2023年,各家芯片半導體企業紛紛公佈他們的去年財報。

國外部分,從行業景氣度來看,英特爾和三星兩大IDM(垂直整合製造模式)巨頭業績表現較差。

1月26日,英特爾(Intel,NASDAQ:INTC)發佈第四財季以及2022全年財報,堪稱「災難級」。財報顯示,四季度營收同比下降32%,創下2016年以來的最低季度營收,淨利潤由盈轉虧,虧損達7億美元,同比下降114%,而2022年全年,英特爾營收鋭減100億美元,獲利較前一年大減60%。

英特爾CEO基辛格稱,市場需求惡化超出預期,預計2023年一季度營收為105億-115億美元,營收下限為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毛利率降至39%,是自1992年以來最嚴重的降幅。華爾街分析師稱,該指引是英特爾的「歷史性崩潰」,會引發芯片股拋售,進而會導致英特爾股價有崩盤的風險。

作為一家行業領先的芯片公司,英特爾正在通過減薪度過難關。基辛格已宣佈減薪25%,並且整個英特爾高管薪酬大減超15%。以此可以看出,英特爾面臨着很大的業績承壓。

隨后1月31日,三星電子(KRX: 005930)公佈第四季度與2022全年財報,四季度營收同比下滑8%,營業利潤(獲利)同比下降69%,創下歷史低點。而整個2022年全年,三星電子營收僅增長8%,營業利潤比上一年下降16%。三星電子表示,四季度市場信心惡化,存儲芯片價格進一步下跌。受持續的宏觀經濟狀況影響,三星電子預計2023年智能手機市場需求將會萎縮。

從國內來看,自2022年12月以來,國內半導體上市公司陸續發佈了去年業績預告。以Wind分類的「半導體產品與半導體設備」範圍進行檢索,159家半導體上市公司中,有10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業績預告。

業績報告顯示,49家芯片上市公司預計淨利潤同比下滑,出現業績股價雙殺局面。其中,全球第十大芯片設計廠商、國內圖像傳感器龍頭韋爾股份(603501.SH)1月13日稱,2022年該公司預計淨利潤同比下降最高82%,扣非后淨利潤同比下降97%左右,主要全球宏觀經濟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消費電子市場需求減弱;指紋識別芯片龍頭匯頂科技預計2022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出現虧損;晶豐明源稱,2022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125.1%至131%。

同時,資產減值和研發費用的持續投入,也是半導體上市公司2022年業績預虧的主要原因之一。華鑫證券近期發佈的研報指出,2022年景氣下行給半導體產業帶來巨大壓力,需求減弱疊加庫存高企導致供過於求。展望2023年,供給端上游資本開支有望明顯減弱,庫存也將逐步下降。

不僅如此,美國持續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也極大影響着芯片公司業績和行業信心。

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00981.HK、688981.SH)2月10日公佈的財報顯示,2022年四季度營收環比減少15%,歸母公司營業利潤(純利)同比下降27.8%。中芯國際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收入環比下降10%-12%,毛利率預計降至19%-21%,主要受到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低迷、全球經濟放緩以及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等多個因素。

半導體設備巨頭泛林集團(Lam Research)CEO蒂姆·阿徹(Tim Archer)早前預計,2023年芯片設備的整體市場規模將降至約750億美元,較去年減少約200億美元,其中包括對華出口限制部分的20億至25億美元。同時,泛林宣佈全球裁員約7%,接近1300人。

潮水退去,芯片行業急需「國內國際雙循環」

2月15日,針對美日荷限制向中國出口相關芯片製造設備,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表的聲明中提到,回顧全球半導體產業60余年的發展歷程,產業之所以呈現出如今的繁榮景象,正是依賴於全球化市場以及全球化合作創新,這也是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實際上,儘管面臨着脱鈎帶來的行業挑戰,但隨着國內芯片龍頭企業進入瓶頸期,業績增長略顯疲態。因此,積極推動「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將國產芯片大範圍出口,已成為國內芯片行業的重要發展路徑之一。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全球化浪潮中起步和崛起,習慣於全球化資源配置。如今產業發展情況已經發生變化,中國企業必須儘快調整策略,如何在確保自身供應鏈的安全下,減少進口,增加本土產品,增強國產大芯片出口力度,是在疫情后芯片企業發展的新思路。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設計分會理事長魏少軍在2022年12月的廈門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個重要原因是背靠中國市場——這是一個全球都矚目的市場,也是一個競爭全球化的市場。之前依靠全球化,國內的集成電路用户可以擁有全球採購和全球資源配置的優勢,因此國產芯片的情況反而比較被動。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很多之前用的很習慣、很順手的芯片不能進口了,對外依賴靠不住了,要在國內尋找可以替代的產品,這就給了中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一個難得的機會。

「當然,我們對全球化一直抱有信心,也希望能夠繼續在全球供應鏈的發展中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但是也要明白,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自己能夠決定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紛雜的環境中尋求最佳的位置,努力使自己的發展處於不敗之地。」魏少軍表示。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統計,2022年1-9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達7906.3億元,同比增長15.3%,增速比2021年同期下降了0.8個百分點。設計、製造、封測三業均取得正增長,其中製造業增長最高,同比增長 24.5%。魏少軍預計,2022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銷售為5345.7億元(787.4億美元)。

截止2022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數量為3243家,同比增長15.4%,設計企業數量的增速近年來首次下降。魏少軍強調,設計分會的會員企業總體發展健康,雖然確實有個別企業遇到困難,但大部分骨干企業的發展仍然可圈可點。

實際上,以註冊公司的數量來判斷中國芯片行業的成功與失敗,並不是十分準確,但這一數據擁有很強的參考意義,可以看出整個行業的變化趨勢。

過去幾年,隨着芯片行業熱度不斷攀升,一些沒有半導體技術經驗的入門者創立公司、進入這一高技術行業。但問題在於,由於半導體產業鏈十分複雜,這種「芯片淘金熱」在短期內並沒有解決國產芯片「自給自足」的根本性問題,而且大市場並沒有出現大公司。

近日,艾瑞諮詢(iResearch)匯總了中國國內半導體初創企業的融資情況。2014年至2022年5月,中國芯片行業共進行了865筆投融資。按業務領域來看,專注於電路設計、芯片製造委託給外部的「無廠」fabless企業佔64.2%。這意味着,國內大部分芯片初創企業都集中在了設計領域。

(圖片來源:日經中文網) (圖片來源:日經中文網)

不過,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無論是芯片設計端的電子設計自動化 (EDA) 軟件三巨頭Synopsys、Cadence和Siemens EDA、手機處理器核心架構ARM,還是設備製造端的阿斯麥EUV光刻機、臺積電3nm先進製程工藝等,中國芯片產業依然需要依賴海外企業的技術、產品供應。

如今,行業景氣度在下滑,「芯片淘金熱」已褪去,扭轉業態缺芯過熱,一切都正在回到行業良性發展軌道。臺積電此前預計,全球半導體行業將在2023年上半年觸底,並在下半年開始復甦。

魏少軍提出,充分利用中國的龐大市場,以應用帶動產品創新,打造中國的產品標準和中國的產品體系。芯片設計業是產品的開發者,應該沉下心來,目光向內,從研究應用入手,強化自己的產品定義能力,從應用、設計、芯片等多個方面形成獨特的產品方案,打造自己的標準和範式。這是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獨有的優勢,是別人搶不走的。

魏少軍強調,從根本上擺脫技術路徑的對外依賴,形成自己的產品體系和技術標準,這將是讓中國芯片行業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