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2-15 11:43
珍酒李渡或能打破白酒板塊七年來無新公司IPO的記錄。
1月13日,珍酒李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一舉動更多被外界解讀為「無奈之舉」。
2022年12月30日,創業板發文明確,原則上不支持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申報在創業板發行上市。隨即,網上又傳出一份「IPO紅黃燈行業審覈標準細則」。其中提到,從事白酒產業的企業屬於「禁止上市」的業務,申報企業如出現此情形,則不予受理。
儘管關於「紅黃燈」眾説紛紜,但白酒企業上市愈發艱難早已是行業共識。
自金徽酒2016年3月上市以來,劍南春、郎酒、國台酒業等知名酒企都曾公開過A股上市計劃,尚無一家成功。部分人士認為,未來酒企或扎堆赴港。也因此,珍酒李渡能否順利拿下「港股白酒*股」成為市場關注點。
01 KKR跟投,估值超300億
珍酒李渡在資本市場的這次亮相,也將掌門人吳向東再次推向幕前。
「吳向東縱橫白酒江湖20余年,此次打包上市的4個品牌,只是其眾多白酒品牌的一部分,也是較為優質的資產。」白酒營銷專家肖竹青向36氪表示。
吳向東素來有「白酒教父」之稱,其早年靠代理五糧液旗下的川酒王打響名聲。1998年,吳向東又和五糧液簽訂了OEM代工協議,合作推出了「金六福」白酒品牌。
在一眾媒體的公開報道中,吳向東為金六福砸下了鉅額廣告費,僅三年時間,這個新興品牌的年銷售額就達到了十億元。2008年底,金六福營業額超過60億元,僅次於貴州茅臺和五糧液。
然而吳向東的白酒帝國並未止步於金六福。2001年起,其先后收購了湖南湘窖酒業、湖南雁峰酒業、滕州今緣春酒業、陝西太白酒業等大量地方酒企。
2009年,吳向東又拿下珍酒及李渡,並表示要將其打造為「醬酒第二」。至此,珍酒李渡的四個主品牌——「開口笑、珍酒、李渡和湘窖」全部收購完成。
此外,吳向東早年還創辦了酒類連鎖零售企業「華致酒行」。
憑藉着與五糧液的良好關係,吳向東成為五糧液一級經銷商。2009年,華致酒行又拿下茅臺代理。同年1月,華致酒行在創業板上市,最新市值約144億元,吳向東持股63.47%。
但近年來,華致酒行受綜合電商平臺衝擊。2022年前三季度,或疊加疫情影響,華致酒行歸母淨利潤3.54億元,同比下滑39.14%。
再看本次IPO的珍酒李渡,股權結構方面,珍酒控股持股81.28%,ZestHoldings持股16.21%,大中華網訊持股2.51%。
其中,珍酒控股由吳向東全資擁有,ZestHoldings由投資公司KKR擁有,大中華網訊由吳向東姐夫傅軍的「老部下」吳光曙全資持有。
值得注意的是,大中華網訊於2021年9月投資珍酒李渡時,以總價約1175.58萬元人民幣認購3%的股權,每股成本0.17元。兩個月后,ZestHoldings以3億美元投資珍酒李渡時,每股成本1.76美元;2022年6月,又追加5億美元投資,每股成本1.78美元,幾乎是大中華網訊的70倍。
對此,珍酒李渡解釋為「參考了吳光曙與吳向東的長期業務關係,及早前吳光曙對吳向東控制的酒類業務的潛在投資」。從招股書看,ZestHoldings二次投資后,珍酒李渡估值達到330億元。
02 毛利率偏低、現金流下滑
某種層面,KKR為「他人做了嫁衣」,但白酒在港股的稀缺性,以及珍酒李渡較快的業績增速,仍給予市場信心。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9個月,珍酒李渡分別實現收入23.99億元、51.02億元和42.49億元,淨利潤為5.20億元、10.32億元和7.12億元。
同時,珍酒也沒辜負吳向東的「厚望」。報告期內,珍酒分別實現收入13.46億元、34.88億元和27.64億元,營收佔比分別為56.1%、68.4%和65.0%。
一直以來,珍酒的宣傳口徑都圍繞「異地茅臺」展開。
1975年,在「貴州茅臺酒異地生產實驗(中試)項目」,珍酒獲得了「基本具有茅臺酒風格」「接近市售茅臺酒質量水平」的評價。也就是説,珍酒是「官方認定」的茅臺平替,這是吳向東重視珍酒的原因。
尷尬的是,無論「李渡」還是「珍酒」,知名度都不如口子窖、小糊塗仙等其它白酒三線品牌。珍酒李渡招股書也顯示,品牌建設、擴充產能是其此次上市的主要目的。
報告期內,珍酒李渡的銷售及經銷開支分別約為4.03億元、10.21億元、9.83億元。其中,廣告開支分別約為2.42億元、6.69億元、4.87億元,合計不到三年花費14億元。
此外,「珍酒」的基酒年產能也在2022年擴展至3.5萬噸。預計於2024年,珍酒李渡基酒產能將增加到2.6萬噸,其中1.66萬噸為醬香型基酒。
而連年增加的投入成本,或也影響到珍酒李渡的盈利水平。
2020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9個月,珍酒李渡的毛利率分別為52.2%、53.5%以及55.2%;當期公司權益股東應占利潤分別為5.20億元、10.32億元和7.12億元。與現有20家白酒上市公司相比,這一毛利率偏低,且珍酒李渡的現金流有所下降。
2020年至2021年,珍酒李渡的經營性現金流分別為15.24億元、9.69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由2021年同期的12.41億元下降至10.29億元。
珍酒李渡稱,業績疲軟的主要原因為:即便費用投入力度不斷提高,核心品牌珍酒的高增長也難以維繫。且伴隨着現金流狀況惡化,珍酒李渡的下游動銷也不盡如人意,導致公司存貨不斷增加。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9個月,珍酒李渡擁有存貨分別17.4億元、36.5億元及43.2億元。其存貨主要包括原材料、在製品及成品白酒產品。
公司解釋稱,庫存增加的原因是繼續擴大白酒生產,以滿足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增長;存貨周轉天數增長,主要是由於在製品的存貨大幅增加,有關增加符合公司的產能擴張。
03 「紅黃燈」后,資本還愛白酒嗎?
珍酒李渡此次赴港,恰好撞上了監管「紅黃燈名單」的流傳,其中就包括對白酒企業上市劃分了明確的界限。
業內普遍的觀點是,若「紅黃燈」政策正式發佈,對A股已上市的白酒企業利好,更多酒企會集中在港股上市,但消費企業在港股融資的流動性較差。
有不具名的投行人士向36氪透露,監管對零售類企業設立高門檻的原因在於,這類企業虛增收入和盈利較為普遍,尤其是行業內客户集中、知名度較高的企業,財務數據更容易摻加水分。
「零售類企業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現金交易,客户羣體分散,相應的上市審覈監管措施更加嚴格。比如會對公司做一個現場的檢查,包括去銀行打印憑證,或是直接和企業客户、供應商溝通。」
該投行人士表示,相較於A股上市在取信於監管上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美股或港股上市對於零售類企業來説「更經濟」。
白酒不同於絕大多數消費品,一大特點是易儲存且會因為囤積獲利。也因此,對於庫存積壓,白酒生產商與經銷商往往「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樣的情況極易造成整個行業的「報表繁榮」,即廠商向經銷商壓貨以保證業績增長。
但受疫情三年影響,白酒需求被壓縮,行業庫存在2022年形成「堰塞湖」。
《2022年度酒商現狀及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1月至6月,80%的白酒經銷商庫存壓貨嚴重;其中,約39.7%的酒商庫存在5個月以上,33.6%的酒商庫存在3至5個月。
有聲音認為,經濟下行時,白酒的隱形庫存可能會集中回吐,衝擊市場,使白酒價格大幅下滑,從而影響白酒企業的業績表現。
另有知情人士告訴36氪,某地級市的醬酒經銷商,2022年末砸手里的庫存就達到1億元,已不再接受酒廠壓貨。
「再以五糧液為例,其曾通過提高出廠價倒逼經銷商提價,這讓很多經銷商不滿,一些提價后的產品賣不出去、押在手里,只好在電商平臺上低價套現,甚至造成價格倒掛。」
回到珍酒李渡,「阿爾法工廠」曾報道,其以五折價格參與「雙十一」,遠低於經銷商的售賣價格,有可能造成經銷商的客户流失。
展望2023年的全年行情,開源證券預計,今年中秋可將渠道庫存去化到自然狀態。
對於當下的白酒企業,開源證券首席食品飲料分析師張宇光向36氪強調,當務之需是理順渠道價格、調整秩序,加快市場的佈局與恢復。
「從目前的預估看,受高基數以及回款節奏影響,各酒企一季度財報或表現一般,整個行業上半年仍以‘復甦’為主基調。預計進入下半年,尤其是中秋前后,整個行業會回到正常的發展軌道,消費升級的邏輯可以持續。」
肖竹青則認為,在理性消費理念疊加白酒價值迴歸的影響下,消費者更傾向於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白酒產品。醬香型白酒擠壓濃香型、清香型白酒市場份額的趨勢也將更明顯。這似乎都對次高端白酒帶來正向影響。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36氪財經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