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2-14 20:55
轉自:上觀新聞
「充電器一拔,再見了我的浪浪山。」春節假期末尾,即將離開老家回上海工作的小唐在手機上打出這行字。她所説的「浪浪山」出自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是首集中小豬妖的故鄉,閒適安逸家人環繞,引起青年遊子共鳴。上周日,《中國奇譚》收官,無數彈幕滑過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標誌。
許多業內人士把一部動漫出圈稱為「幸運的偶然」:要有出色的原創、精湛的技術,以及商業模式作支撐,還得具備供人討論的時代話題。
快消費時代,如何讓更多「奇譚」出圈,變偶然為必然?
技術迭代后,開始拼速度
《中國奇譚》8個故事,從《鵝鵝鵝》的水墨風到《玉兔》的立體效果,每一集畫面風格都不同。由B站推出的國創動畫人扶持企劃「膠囊計劃」同樣如此,不同風格動畫人物的動作、表情栩栩如生。
在浦江科技廣場,玄機科技騰出半層樓放置動作捕捉設備,通過捕捉演員的肢體動作和麪部表情,同步給后臺的「數字人」。經過技術迭代,如今導演可以實時在屏幕上觀看虛擬角色的呈現效果,而非過去僅有骨骼動作的火柴人。其推出的《秦時明月》《斗羅大陸》等,每一部的人物動作和表情都「肉眼可見」地進步。
人工智能也被應用到一些宏大場景的製作。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動畫師節省了大把時間去做角色「捏臉」。聯合創作過《王者榮耀》同人動畫的海岸線工作室介紹,一個虛擬人物的製作周期短則2個月,長則1年。「3D動畫前期投入大,但用得越多,后期的單位成本越低。」
幻馬羣英社的原創作品《上海故事》,以「三渲二」技術為核心,將三維的模型渲成扁平化的二維藝術效果,能夠體現2D動畫的生動,也能利用3D技術節省開銷。
如今動漫製作者選擇多了。隨意走進一家動畫製作公司,談及製作技術,負責人都可以亮出拿手好戲滔滔不絕。一位行業人士認為,國內三維動畫的技術精度可以達到90分,再往上就是研發插件、軟件優化,提升製作效率,「以前是提畫質,現在是拼速度。」
不過,這也讓從業者思考:技術豐富的動漫產業鏈,是否利於形成好的創作環境?
動畫工業化,好作品可貴
二十年前,漫畫家張磊拿着一頁一百元出頭的稿酬,開始在雜誌上連載。當時他有一份遊戲公司的正職,報酬可觀,能夠承擔在上海的開銷。「那時兩者的收入差別巨大,一部廣告承製可能就是畫漫畫的10倍。」「曾為同行的上海獨立漫畫家很多轉行去做動畫。」漫畫家鄭多強回憶。
比起一個人撐起編劇、繪畫和宣傳,將產品生產拆分成不同環節、細分到不同企業分包承擔的工業化內容生產模式更省力高效。《哪吒之魔童降世》導演餃子曾介紹,影片共有100多家公司超過1600人蔘與製作,用「擅長做火就做火,擅長做霧就做霧」的方式保證了全片近1500個特效鏡頭的完成。「內容工業化創編在時間和人力投入更多,但可以保持長期穩定劇情的輸出,把有創作特長的人放到合適的環節才能發揮最大的編創力。」張磊説,他現在帶領着自己的團隊,開始為B站等平臺做一些項目承製。
但動漫行業畢竟是內容產品,高效率「流水線」是否能帶來優質內容?
改編自帶粉絲羣體的作品是一種選擇。玄機科技除原創品牌《秦時明月》,也有從小説、遊戲、漫畫改編而來的《斗羅大陸》《武庚紀》等。以數字閲讀為基礎的閲文集團旗下品牌去年總共播出了7部動畫劇集,每年有超過70部作品在騰訊動漫、B站漫畫等平臺連載,文字從視覺化到影視化都得到突破。
但原創作品從最初靈感迸發到成品落地,由原創團隊完成往往更能確保作品的完整性和初衷。通過平臺助力,一些小型原創團隊內容也脫穎而出。B站「膠囊計劃」去年推出了14部短片作品,製作方多以工作室為單位,在豆瓣上獲得8.6分,收穫大批網友走心長評。「原創團隊作品培育周期很長,能得到平臺的曝光是很幸運的。」環球ACG產業基地總經理顏重光介紹,誕生於基地的萌芽熊卡通形象,經過了兩三年的時間才借短視頻走紅網絡。
打造IP宇宙,內容是基礎
「產業開始賺錢了,才能更好地創作和發展。」顏重光説。
《中國奇譚》爆火后,上美影在官方旗艦店推出兩款周邊產品,一周售罄。上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也曾在接受採訪時稱,上影「十四五」精品內容戰略與大IP開發戰略融合發展將把《中國奇譚》打造成一個「IP宇宙」,去年也組建新公司「上影元」探索內容開發與IP運營相融合的創新模式。
對大型動漫製作公司而言,IP授權是收入的一大來源,其中游戲被稱為文娛服務的「發動機」。「一部動漫可以為遊戲提供底層故事線,甚至帶來新的粉絲用户羣體。」張磊説,他認為動漫作品和遊戲是相互成就的關係,而涌現出米哈遊、莉莉絲等知名遊戲公司的上海,有着天然的集羣優勢。
然而「內容」往往是IP的基礎。玄機科技媒介總監茅中元認為,虛擬明星的有效打法需要依靠內容驅動。「打造虛擬明星的關鍵就是一部劇,通過劇情去加深觀眾對角色的好感。」《秦時明月》里的衞莊是故事曲折的反派角色,曾登過騰訊視頻doki榜第三名,作為虛擬主播亮相直播間,吸引了大量粉絲觀看。
包括茅中元在內的許多業內人士都認為,風格只是表面形式,一部作品成功關鍵在於價值觀。
記者走訪發現,《中國奇譚》除了傳統故事底本和畫面風格,在許多觀眾眼中更重要的是符合當下觀眾的感受,例如「小豬妖」就引起許多職場中人的共鳴,《鵝鵝鵝》則讓當代觀眾感慨「世事無常」。
無論是小型團隊製作5年的電影《羅小黑戰記》,還是死磕粒子特效耗時7年的電影《深海》,近幾年中國動漫用時間證明了實現口碑和收益雙豐收並非個例。不斷涌現的優質作品,正探索實踐國漫發展的不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