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鏈家傭金風波,一場價值上億的「誤會」

2023-02-11 17:12

  來源:市界

  開發商和渠道間的欠傭問題,在業內本不是新鮮事。但過去兩年來,受房地產行業調整期影響,二者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如今,當抽屜里的較量被擺上檯面,未來,更多的開發商和渠道商要如何找到利益平衡點,他們的關係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作者 | 李逗

  編輯 | 田晏林

  2019年的十一黃金周,房地產行業銷售排名前十的渠道公司高管們,齊刷刷來到了恆大總部,當時許家印親自出面接見。在場的高管們都驚呆了。在這之前,他們還從未在開發商那兒享受過如此高規格的接待。

  當時身價超2100億元的許老闆願意放下身段不是沒有原因的。那幾年,恆大是房產中介渠道最主要的客户,給各個中介公司們開出了高額的佣金獎勵。有了真金白銀的激勵,大家爭相推銷恆大樓盤。

  但這場會面沒過多久,問題很快出現。恆大原本承諾的高佣金,迟迟拖着不付。拿不到錢的渠道公司們,乾脆切斷了與恆大的合作,后來也就有了恆大自建營銷渠道,成立「房車寶」的短暫開篇。

  這之后,在房地產行業調整期,開發商和渠道之間的博弈,暗流湧動得越發激烈。直到2023年初,北京房地產商「一哥」中海地產和房產中介行業老大鏈家,碰撞出的一場火花,讓雙方微妙的關係浮出水面。

  據市場消息,自2023年1月以來,中海地產有超1億元的佣金沒有給鏈家結算。與此同時,鏈家內部也迅速反應,App下架了北京中海幾乎所有的項目,要求經紀人不再為中海的樓盤帶客。

  針對停止帶客一事,市界以購房者身份詢問了三位鏈家經紀人。其中兩位的回覆是「不可以」,另一位則説「目前和中海的很多項目還沒有合作」。而在鏈家App上,截至2月11日,中海在北京的住宅項目,只有中海學仕里、中海雲庭兩個上線展示,其余仍未上架。

  據熟悉鏈家和中海合作的人士透露,佣金爭議確實存在。但中海方面並未直接回應,只表示:「近期雙方條款即將協商完畢,(項目)即將上架了。」

  對於此次佣金風波,北京鏈家告訴市界:「網傳停止合作是個誤會。目前正在與中海協商2023年新的合同內容,每一年年初鏈家都會與合作公司進行新一年的合同簽訂,這是每年的常規動作。」

  一個是擁有強勢新房帶客能力的渠道商,一個是素有行業「利潤王」之稱房企標杆,時至今日,兩大巨頭「掰手腕」的場面,還沒有最終結果。

(圖源/視覺中國) (圖源/視覺中國)

  合作與裂痕

  隨着這場佣金糾紛被曝光,中海地產與北京鏈家之間的談判又變得複雜了一些。

  在北京,鏈家幾乎擁有半壁江山的市場份額。大部分新房銷售項目中,由鏈家帶來的成交,能佔到開發商銷售業績的兩三成。一些難賣的樓盤,鏈家的渠道營銷佔比甚至會更高。

  而在去年的樓市行情下,房企間的營銷競爭越來越激烈。開發商想要順利賣房回款,要麼選擇降價,要麼加強渠道分銷力度。

  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統計,2022年多數城市平均分銷渠道成交佔比在50%以上。這景象在五年前的新房市場上,是中介們不敢想象的。

  那時,鮮少有人料到房地產行業即將迎來長達五年的調控期。2018年以前,開發商的房子不愁賣,即使有庫存也很快能去化掉。中介渠道們吃不到新房的「肥肉」,只能埋頭苦干二手房業務,雙方各走各的陽關道。

  2018年后,雙方的關係進入相愛相殺模式。面對不斷縮減的利潤空間,房企們不想被渠道分一杯羹。但現實情況卻是,房子越來越難賣。2022年,在市場最艱難的一季度,有些開發商70%的銷量都要依賴外部渠道,中介渠道商的話語權變重了。

  房企們也不是沒有努力過。許多開發商都試圖擺脫渠道的束縛。比如,不少企業積極搞起了線上直播、發動全民經紀人賣房等活動,聲勢十足,但回看成交數據時,又讓不少項目營銷總經理感到頭痛。

  最終,房企爲了緩解庫存壓力,向渠道公司妥協,高達2%的渠道費點位,讓部分企業的營銷變得被動。但面對京城地產「一哥」、大央企身份的中海地產,渠道商們顯然低估了其想要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決心。

  作為房地產界的「利潤王」,中海地產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營銷渠道。據媒體報道,該公司的自渠成本差不多隻有0.6%。

  從中指院北京房地產企業銷售額TOP20榜單來看,2022年中海地產位居北京銷售榜首,全年銷售額達544.1億元,連續三年穩坐北京市場銷售榜第一的位置。

  這份銷售勢頭,在去年北京新房成交量同比下跌29%的行情里,算得上一騎絕塵。據悉,其依賴外部渠道的銷售額大約佔比30%,並不算高。

  「還是中海的項目夠多,品牌夠強,這是根本優勢。鏈家依靠數據優勢想把乙方干成甲方,中海不肯答應。」曾在鏈家工作過的陳凱覺得,每一個開發商內心都不願意被中介束縛,但並不是每家房企都有能力這麼做。

  除了上述優勢外,陳凱認為,中海之所以能如此強勢,也和項目自身佈局的區域有很大關係,「中海整體的項目位置都比較中心一點,買房人想改善有時在幾個區域之間就只能選中海,從這個角度看,后期(在北京市場)還是中海贏面大一點。」

  目前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中海仍是北京新房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雖然中海盡力擺脫中介束縛,但在行業人士看來,如果真的拖欠中介佣金,還是有點理虧的。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北京中海對於「拖欠鏈家渠道費用」的説法予以否認,表示雙方的合作方式不同:「很多開發商給鏈家結算都是認購,或者草簽就結算,也會給鏈家預先付款。但中海的流程一直都是網籤+全款到賬,流程雖然繁瑣一些,但對雙方都是保障,正常達到比例的我們都會抓緊付款。」

(圖源/視覺中國) (圖源/視覺中國)

  佣金前置有多難?

  開發商與中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從來都是共生的一體兩面。各種矛盾、衝突也是中國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刻調整期不可避免要出現的問題。

  據媒體報道,中海和鏈家下一步圍繞的協商點還會有許多方面,如佣金點數的確定、渠道客户的確認等等。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聚焦在「佣金付費」的模式上。

  要知道,以前中介替開發商賣房子,后者只有拿到購房人的全款后,纔會支付佣金給中介公司,周期最長往往在三個月到半年之間。但從去年開始,開發商的回款大部分用來還境內、境外債務,經紀人的賬期被拖到了半年至一年以上。

  爲了不在佣金費用上再吃虧,確保收到回款,去年鏈家在簽約時,給開發商設置了新規則:佣金前置。按照該規則,開發商需要提前給中介支付一筆佣金,俗稱「墊付傭」。之后,鏈家纔會為其引流,最終確認銷售額后,再「多退少補」。

  在一些市佔率比較高的城市,鏈家還規定如果開發商沒有提前打款的環節,便不再與其合作。

  其實在2021年11月,貝殼就推出了類似模式。開發商可基於自身銷售計劃,根據合作條款預付一定額度的合作款項給貝殼。

  在貝殼內部,這類項目會打上「快傭」標籤,合作的經紀人也可以看到,而這些項目因為有預付佣金,結傭速度有保障,也會讓經紀人帶客更放心。

  鏈家在與開發商合作時,也給出了「佣金前置」的選項。但從當前情況看,中海在去年的合作中,大概率沒有選擇預先付款。

  新規則對鏈家等一眾中介公司來説,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能夠有效避免來自新房佣金收入的壞賬率。

  以中國最大的房屋代理商易居中國為例,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應收賬款為41.39億元,其中壞賬準備28.68億元,壞賬率69.29%,較去年上升了10%以上。

  惠州市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祕書長劉新羣表示:「拖欠佣金或者佣金支付不及時的投訴一直有,但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出現了激增。」

  而在另一個新房市場規模龐大的中部城市合肥,一家中型規模的房地產代理公司也遇到了同樣的煩惱。

  「去年,行業佣金后付拖得時間長,有些規模小特別是以新房為主的公司難以撐下去。」安徽豪仕房地產代理集團董事長黃朝軍對市界透露。

  佣金問題給黃朝軍的業務帶來了很直接的改變。「好多總包商后來只跟央企國企合作了,小的開發商回款沒保障就更難了,項目結傭慢,我們總包的項目也少,現在我們寧願做一些分銷的項目,由總包方墊傭。」

  爲了避開佣金困境,2022年,他在公司內部提出了「前置佣金」的要求,「已經有合作伙伴用這種模式了。」黃朝軍説。

  然而,想讓開發商接受這種模式並不容易。在實際業務操作中,黃朝軍深切體會到推行佣金前置的難度,「一般都是大的總包商去談,而開發商只有去化壓力大時,纔會接受這個條件。」

  但由於佣金前置解決了房產中介和渠道商的資金困擾,許多城市公司都跟風實施了這項規定。市界瞭解到,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不少城市的新房項目銷售出現了「前傭」模式。

  譬如,2022年8月,昆明已有項目出現賣一套結一套的「前傭模式」;9月的蘇州,部分樓盤也先將300萬元佣金前置化給到渠道方,再進行扣款、劃款,后續多個項目跟進。

  但對於當慣了「甲方爸爸」的開發商來説,佣金前置模式簡直就是一項「霸王條款」。在整個房地產產業鏈里,開發商一向穩坐鏈條頂端,無論是供應商、建築商、甚至是金融機構,向來都是開發商給它們打「欠條」。

  而這次,面對中介公司的強勢要求,陷入去化困境的開發商大多隻得妥協。但同樣的問題交給中海,出現了不一樣的答案。

(圖源/視覺中國) (圖源/視覺中國)

  「京城一哥」會妥協麼?

  在行業人士看來,雙方下一步若想順利達成合作,勢必都要做出讓步。雖説中海去年的業績挺不錯,但行情沒有完全轉暖前,地主家也不敢玩命啃余糧。面對種種爭議,解鈴還須繫鈴人。

  對於開發商跟渠道之間的關係,萬科董事長郁亮曾做過一番思考。早年,他跟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交流時,對方告訴他:「比亞迪造車,除了輪胎和玻璃,別的都自己生產。」

  這讓郁亮很不解,「汽車產業的零部件供應如此成熟,你干嘛要自己造,為什麼不直接在市場上採購,只把控最核心的技術競爭力就行了呢?」

  王傳福反問:「每個部件都有️廠家,每個廠家都要賺10%的利潤,錢都讓他們賺走了,比亞迪還怎麼賺錢?」言下之意是,比亞迪所有活兒都得自己來,才能夠把利潤「摳」出來。

  郁亮對這個反問印象深刻。到了2022年,他對地產行業喊話,稱房地產要進入微利的黑鐵時代了,地產商們不能再財大氣粗地層層轉包,也要親自去干很多髒活兒、累活兒,才能夠活下去。

  如今,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已經走過了高速增長期,來到了轉換模式的關鍵時刻。在行業總量受限下,開發商需要思考如何強化自身的優勢,否則將被迫進入存量市場最典型的「零和博弈」遊戲。

  即便是有央企背書的中海地產也不例外。作為一家央企身份、港企思維的房地產企業,過去兩年內,中海在加強自渠能力方面下足了功夫。

  某Top5房企的區域營銷總監張明肯定了中海的策略,他對市界分析:「對開發商而言,關鍵看如何破局。市場比較有效果的推廣媒介,比如抖音,安居客等,這些通路用好,其實也可以觸達到客户,關鍵是看數據如何轉化為成交。」

  儘管如此,但不能忽略的是,在部分營銷關鍵節點以及項目去化上,中海依然離不開外部渠道的助力。

  以北京順義的中海首開湖光玖里為例,順義區域的在售項目達到22個,競爭尤為激烈,中海感受到了不小的銷售壓力。該項目從去年8月份開盤至今,目前網籤率僅為20.3%。

  爲了提升開盤營銷業績,2022年第四季度,中海北京的部分新項目開盤,選擇了鏈家作為渠道夥伴。

  從中海的歷年財報上來看,過去四年間,「利潤王」的銷售費用率也從2019年的0.8%上升至2022年上半年的1.26%。

  因此,眼光放長遠看,中海與鏈家的合作動力遠高於雙方競爭。中海在北京集中推盤后的存量項目需要依賴鏈家來去化清盤;鏈家也面臨着眾多中小渠道商的挑戰,需要中海這樣一位大客户來保持市場高佔有率。

  深圳中原地產董事總經理鄭叔倫對市界表示:「這個行業正常來説,甲乙雙方是一個合作關係,而不是屬於敵對關係,搞得好像乙方要挑戰甲方,我覺得這點很重要。」

  中海和鏈家的這場佣金糾紛,讓外界意識到,當原有的市場格局被攪動后,開發商和渠道商能否以更好的產品、更穩妥的營銷方式服務市場和購房者,纔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至於是中介的渠道也好,還是開發商的自營渠道也罷,它們的前進都依託於整個房地產行業的向上發展。若是一味地激化高佣金、欠傭矛盾,終將讓企業跌入低質量的零和博弈里。

  (文中陳凱為化名。)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