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綁定導演「打天下」,《滿江紅》背后歡喜傳媒再度「歡喜」

2023-02-01 19:15

《滿江紅》票房。官方宣傳圖

歡喜傳媒再度等來爆款。

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1月31日,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滿江紅》票房達到34億,進入中國電影票房榜前十,也成為2023春節檔票房冠軍。

多次壓中出圈電影,離不開歡喜傳媒的「導演合夥人制」,這也是其延續多年的打法。早在2018年,歡喜傳媒簽下張藝謀,在此之前,歡喜傳媒已將徐崢、甯浩、王家衞、陳可辛、張一白及顧長衞等多位知名導演招致麾下。

多年來,「文化商人」董平憑藉綁定優質導演這一王牌,一路開掛。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除《滿江紅》外,歡喜傳媒先后投資了《港囧》《囧媽》《瘋狂的外星人》《我和我的祖國》等多部影片。豪華導演團隊加持,院線票房成為歡喜傳媒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其中,2018年,《我不是藥神》(31億票房)《后來的我們》(13億票房)兩部影片讓歡喜傳媒實現收益及電影投資收入1.75億港元。

贏家歡喜傳媒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滿江紅》由歡喜傳媒、光線傳媒、中國電影、開心麻花、貓眼微影等11家公司主出品,抖音文化、金逸傳媒、上海貓眼影業等10家公司聯合出品。

1月29日,光線傳媒公告稱,截至1月28日《滿江紅》累計票房收入(含服務費)約為人民幣29.26億元(最終結算數據可能存在誤差),超過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併財務報表營業收入的50%。公司來源於該影片的營業收入區間約為人民幣6300萬元至人民幣7000萬元(最終結算數據可能存在誤差)。同時,該影片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非院線發行收入及海外發行收入等尚未最終結算。

作為影片主控出品方的歡喜傳媒,無疑成春節檔最大贏家。中泰國際在研報中表示,2023年有望成為歡喜傳媒收入及利潤的釋放期。預計2023年上半年出品的電影可為歡喜傳媒帶來8.4億元的分賬票房收入,扣除相關的項目成本及票房獎勵,預計電影分部可獲得12.4億元的毛利潤。

歡喜傳媒是一家集創新性影視內容投資、製作及流媒體播放平臺於一體的公司,由董平、甯浩、徐崢和項紹琨於2015年聯合創辦,並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企查查資料顯示,董平、徐崢和甯浩為歡喜傳媒的一致行動人及實際控制人,三人共同持有公司40.24%的股份。 嗶哩嗶哩股份有限公司持有歡喜傳媒9.48%的股份、貓眼娛樂持有歡喜傳媒5.7%的股份。

歡喜傳媒連續兩年業績承壓。2020年-2022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6.33億港元、1.58億港元、1457.3萬港元,合計約人民幣14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2.36億港元、-2.36億港元、-9357.9萬港元。

記者注意到,2021年,歡喜傳媒作為出品方的電影中,除了跨年上映的《温暖的抱抱》獲8.64億票房,《尋漢計》《熱帶往事》票房均未破億。參與投資影片《革命者》最終票房停留在1.36億。

這也反映到公司的財務數據上:據2021年年報,歡喜傳媒持續經營業務收益1.58億港元,比2020年減少75%。儘管如此,歡喜傳媒在內容上的投資規模並未縮減,2021年電影及電視劇版權預付款3.94億港元,同比增加87%。

歡喜傳媒屢次提及的業務還包括旗下流媒體平臺歡喜首映,這也是打造電影全產業鏈的重要步驟。不過,流媒體業務並沒有讓歡喜傳媒增色太多。公司2021年中報顯示,歡喜首映下載量超3500萬,付費用户超1000萬。而2021年年報,歡喜首映下載量超3800萬,付費用户超1100萬。這意味着,接入流量入口后,半年時間平臺的付費用户僅增長了100萬左右。

文化商人董平的資本局

於歡喜傳媒而言,董平稱得上是關鍵人物。儘管外界給董平貼上不少標籤,但董平將自己定位為「文化商人」,「我的目的就是將文化和資本結合。」

公開資料顯示,1961年內蒙古包頭出生的董平,上世紀80年代從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專業畢業。早年從事國際貿易工作。1996年,董平創辦北京華億亞聯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億亞聯」),成為中國第一批正式進入電影投資領域的民營企業。

2000年12月起,華億亞聯與北大青鳥集團旗下的北大文化重組,並改名為北京北大華億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大華億」)。

彼時,時任北大華億總裁的董平,參與投資、監製了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説》、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姜文的《鬼子來了》以及李安的《卧虎藏龍》。

2003年,保利文化公司共出資6300萬元取得北大華億51%的股權,兩者合作成立保利華億,這也是當時「最大的文化產業併購案」。兩年后,香港上市公司友利控股以5.5億港元收購董平旗下保利華億50%的股份,友利控股隨之又以增發新股的形式將部分股權轉讓給董平。經過一系列資本運作,董平最終成為友利控股實際控制人,並將其更名為「華億新媒體」。

2008年1月,作為華億新媒體董事會主席,董平以2.21億港元的價格向Speedy Swift和Garjuna轉讓合計17億股股份,成功變現退出。

董平並未停止在影視圈掘金。2009年,其以個人名義購入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上聯水泥,將該公司旗下的水泥生產業務出售后,更名為文化中國傳播(簡稱「文化中國」)。在此期間,他又深度綁定了周星馳,陳可辛等導演,推出了《西遊降魔篇》等大熱電影。

5年后,阿里巴巴集團以高達62.44億港元的價格,認購了文化中國增發后股價的59.32%的股份,並改名為阿里巴巴影業。董平和趙超(董平妻子的弟弟)聯合持股比例也從26.80%降至10.8%。就在阿里宣佈入股前一天,文化中國的市值僅為53.4億港元,阿里對文化中國的估值幾乎是原市值的2倍。

2015年1月,董平以每股1.5港元,減持阿里影業6.25億股,套現9.38億港元,持股量由6.21%降至3.23%(約6.8028億股)。

兩次成功的資本運作,讓董平實現了財富飛躍。同年,董平再次把目光瞄準了港交所。2015年4月,21控股有限公司發佈「新股認證」公告,向認購方發行了約17億份的股份,每股發行價為0.4港元,認購總額達6.8億港元。

董平購入24%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甯浩、徐崢兩人分別以1.75億港元入股,同時成為第二大股東,分別持股19%。而21控股認購停牌前最后交易日,每股1.92港元。交易完成后,21控股更名為歡喜傳媒。

張藝謀、王家衞等招致麾下坐擁豪華導演圈

在歡喜傳媒這個新平臺,董平依然延續着綁定優質導演的打法。

2016年,歡喜傳媒分別向王家衞、陳可辛、顧長衞及張一白配發1億股、1.445億股、7500萬股及1.4億股新股,分別佔公司擴大后已發行股份的3.92%、5.66%、2.71%及5.06%。正是因為這項引入,公司年內擁有人應占虧損為12.54億港元,其中一次性的以股份為基礎付款的非現金開支11.20億港元。

2018 年,歡喜傳媒正式簽下張藝謀,配發1.5億新股產生2.7億港元非現金開支。

不只是配發股票,歡喜傳媒還向導演們提供配套的創作資金。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公司公告發現,依據協議,歡喜傳媒為張藝謀、王家衞、張一白各支付了1億元的運營費,出資1億元和4000萬元,用於發展張一白和顧長衞的作品。

至此,歡喜傳媒擁有徐崢、甯浩2015年起6年2-4部電影的排他投資權和製作權以及各地區各渠道的優先發行權。王家衞、顧長衞和張一白三位導演2015年起6年間與歡喜合作至少2部網劇,且歡喜擁有獨家投資權(王家衞為優先投資權)和新媒體獨家發行權。張藝謀需為歡喜執導三部網劇,歡喜擁有獨家投資權,具體項目未定;其中一部可視情況改為電影項目。

此外,根據公司公告,賈樟柯、文雋、王小帥、劉心剛、李楊、陳大明均是旗下籤約導演,合作時間大多長達6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眾導演中,除張藝謀外,其他導演多是2016年前加入,合作到期問題擺在公司面前。

對於選擇簽約多位導演,董平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一開始就簽下一批國內頂尖導演,其實是一場「陰謀」。「如果你沒有綁定這些內容,你怎麼可能去跟騰訊、優酷、愛奇藝比?比錢,比流量,我們都比不過。」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除《滿江紅》外,歡喜傳媒先后投資了徐崢導演的《港囧》《囧媽》,甯浩導演的《瘋狂的外星人》《我和我的祖國》,其監製的《繡春刀2》《我不是藥神》,顧長衞導演的《遇見你真好》,張一白監製的《后來的我們》,陳可辛導演《奪冠》和《獨自上場》,張藝謀導演的《一秒鍾》等多部影片。

爆款接連不斷,院線票房也成為歡喜傳媒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根據財報,2018年,《我不是藥神》(31億票房)《后來的我們》(13億票房)兩部影片讓歡喜傳媒實現收益及電影投資收入1.75億港元。2019年,歡喜傳媒參與出品的兩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和《瘋狂的外星人》,其中《瘋狂的外星人》保底發行收入7億元人民幣。2020年歡喜傳媒將《囧媽》作價6億賣給字節跳動,陳可辛執導的《獨自·上場》獲6億保底發行,而公司公告顯示這一影片成本為3億。

如今的開門紅,或許預示着2023年的豐收。根據歡喜傳媒2022年半年報,業績期內,歡喜傳媒已拍攝完畢多部頭部電影,黃渤主演的電影《學爸》,暫定於今年下半年在院線上映。此外,甯浩執導,劉德華主演的《紅毯先生》,顧長衞執導,葛優及王俊凱主演的《刺蝟》等多部重量級影片將陸續上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