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1-28 22:46
1月28日下午3點,成都一家火鍋店還在排隊叫號,門口排起的等待隊伍長達百米。
日排隊訂單創新高、熱門餐廳等位超千桌,長龍排起只為品嚐一個兔頭……這樣的場景不止出現在餐飲業。
各大景區「人從眾」、古鎮老街人頭攢動、排隊3小時也要看展,到處都是人人人人我人人人人,今年春節假期,成都再現「壯觀」畫面。吃、住、行、遊等假期消費火熱上揚的背后,折射出成都經濟強大的韌性與內需動力。
大型餐飲:
熱門餐廳排隊等位超1000桌
新春佳節,家庭聚餐、好友聚會成為堂食消費主力,成都各地餐廳煙火升騰,有的店需要提前預約,有的店大排長龍。
在海底撈成都陽光新業店,新年期間,餐廳日均持續接待量環比增長了3成左右。夜間消費尤其活躍,多為年輕人聚餐,單桌消費價格也較上月有所上升。在春節假期,中大桌和包間都較為緊俏,其中包間至少需要提前2~3天才能預訂到。
28日下午3時,紅星新聞記者來到錦江區東大街吼堂老火鍋店,發現此刻大門口仍舊排着長龍。各地食客沿着下東大街,一路排起百米有余。
火鍋店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下午3時開始預約取號,預約的是下午4點30分以后的就餐位。記者注意到,短短半小時,就有101桌可供1到4人用餐的小桌預約完畢,另有30桌可供5~10人用餐的大桌也已預約。
美團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前6天,全國多人堂食套餐訂單量同比去年增長53%。而據紅星新聞此前報道,春節期間,成都餐飲企業大幅超越同期水平,而吼堂火鍋甚至創下了日排隊訂單4000單的歷史最高水平(往期高點是2019年的日均2337單)。
此外,還有很多餐廳呈現排隊等位超過1000桌的火爆態勢。不斷刷新的叫號提示,正是堂食餐飲消費快速回暖的縮影。
傳統特色:
糕點鋪、兔頭 成都風味引長龍
除了大型餐飲,如果你拐進成都某條小街,或者鑽進一個小巷,里面仍然別有洞天,透露出熱氣騰騰的年味。
「買買買」是新春佳節歷來的傳統,中式糕點則成了不可或缺的新春「氣氛組」。春節期間,記者在宮廷糕點鋪(文殊院店)看到,排隊的人羣已是里三層外三層,每天都有上百人。
兔年吃兔,怎麼吃?四川人最有發言權,俗話説「沒有一隻兔子能活着走出四川」。今年春節假期,兔頭成為最受外地遊客歡迎的成都名小吃之一。
「生意真的太好了,很多遊客吃了覺得好吃,又買了很多抽真空寄回去。」店員説,來往的遊客看着玻璃窗里的鮮辣兔頭,總免不了買上一兩個邊走邊吃。
春熙路的鑫記婆婆兔門口的長龍也是從來未斷的。28日下午,正在排隊的成都人張先生説,自己每次經過這都發現隨時有人在排隊。這樣熱鬧的景象,在成都多個商圈和熱門景區,都能看到。
旅遊火爆:
人人人我人人 寬窄巷子最火爆
春節假期,旅遊市場持續火爆,古鎮遊、民俗景點遊成為春節「頂流」之一,位於成都的寬窄巷子人氣最是旺。春節假期前4天,寬窄巷子游客接待量為37.3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291.7%,妥妥的NO.1。
28日一大早,來自國內不同地方的遊客開始集聚寬窄巷子,街道上人頭攢動,喧囂聲此起彼伏,大家熱情高漲,隨着人流一點點挪動,這樣的場景着實震撼。景區內除了「忙碌」的遊客外,一旁的小吃鋪也是忙碌得不可開交,寬窄巷子內的美食小吃一直很有名氣,排起的長龍混雜在人潮中,讓人難以分清彼此。
另外,在這里還有很受大家歡迎的民間手藝:掏耳朵,很多人來到成都都會體驗一番,寬窄巷子內很多人排隊等待着服務。
今年春節,來成都旅遊的遠方來客數量飆升。在這種前提下,「滿房」成為住宿業關鍵詞,行業加快回暖。美團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前6天,成都的住宿入住量排名全國第三。此外,四川的自貢、攀枝花憑藉獨特的地域魅力,在春節迎來客流高峰,躋身全國滿房率top10城市。
多元玩法:
排隊3小時只為看展 年輕消費主力崛起
年輕消費者帶旺多元玩法,30歲以下消費者正在成為此類消費的主力。
排隊3小時看展,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26日,據成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成博迎來約7萬名觀眾入館,其中,初三初四接待量更是連續每天超過2萬人次,已成為現象級文化景點之一。
記者注意到,這些遊客多為年輕羣體,或是帶孩子前往的家庭。在距離博物館正門10米處立着一塊指示牌,上面寫着「排隊較長,請耐心等候」。儘管如此,等待入館參觀的觀眾人數仍居高不下。下午4時,成都博物館門口的等候隊伍仍長達百余米,長長的人羣在天府廣場上蜿蜒徘徊。
看展已然成為「新年俗」,美團上成都展覽相關訂單量同比去年增長410%。另據商務局統計,春節假期,成都全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累計接待市民遊客31.8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99.7%。
此外,新消費場景在網上不斷涌現,尾波衝浪、提燈夜遊、雪橇冰車、欣賞火龍鋼花等小眾玩法走俏。温泉泡湯、SPA按摩、觀影、茶館品茗等休閒養生消費受青睞,成為春節期間放松身心的熱門選擇。
冰雪運動「火爆」成都。成都熱雪奇蹟、西嶺雪山滑雪場、美洲四季滑雪場等多個熱門滑雪場迎來客流高峰。
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