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1-24 14:4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中信建投:2023年醫藥大健康十大預測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
目 錄
預測一:醫療服務:復甦可期,長期看好差異化定位的連鎖醫療公司
預測二:處方藥:創新葯估值提升、仿製藥政策出清,關注疫后復甦機會
預測三:醫療器械:集採政策底部明確,疫情后需求有望復甦
預測四:醫美:防疫政策優化下復甦可期,頭部公司韌性十足
預測五:CXO:業績持續靚麗,期待估值修復
預測六:醫藥零售: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行業步入快速恢復增長階段
預測七:中醫藥產業鏈:看好中醫醫療、自我診療及創新中藥企業
預測八:生物製品:期待供給及非新冠需求恢復
預測九:生物試劑行業:價格及服務優勢明顯,國產化率具有提升潛力
預測十:生物製藥上游產業鏈:迎歷史機遇,促創新升級
預測一:醫療服務:復甦可期,長期看好差異化定位的連鎖醫療公司
2020年國內疫情影響回顧——愛爾眼科:2020年4月中下旬境內醫院恢復正常。2020Q1,疫情對公司境內主營業務影響主要在2月、3月,對境外主營業務的影響主要從3月下旬開始。1月,公司收入同比增長13.5%;2月,各地政府防控加強,各地醫院暫停門診及手術服務,收入同比下降62%;3月中旬,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地醫院陸續復工複診,而全球大範圍爆發開始,境外眼科中心開始暫停門診及手術服務導致收入同比下降45%,公司整體收入同比下降34%。2020Q2,境內醫院從4月19日基本恢復正常,公司整體Q2收入同比增長0.72%。
2020年國內疫情影響回顧——通策醫療(維權):2020年3月下旬恢復正常。公司20Q1、20Q2收入增速分別為-51%、20%。1月23日,醫院進入春節假期,全國多省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一級響應后,省衞健委通知暫停下屬醫院全部診療服務。3月初:公司陸續恢復下屬醫院急診業務,其他業務逐步開展,但種植、牙周超聲波等操作時間長、氣溶膠產生較多的口腔擇期手術和治療仍未恢復。3月末:經營情況已恢復並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5月18日:公司旗下醫院全面恢復診療業務。
長期看好差異化定位的連鎖醫療公司。嚴肅醫療方向,長期來看,全球腫瘤發病率隨着老齡化程度提升而增長,腫瘤醫療服務兼具剛需特質和成長性,我們長期看好差異化定位,打造腫瘤醫療連鎖專業化優勢的海吉亞醫療;連鎖消費醫療具備量價齊升和連鎖擴張驅動高增長的特徵,我們長期看好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等標的。建議積極關注:輔助生殖行業牌照較為稀缺,錦欣生殖作為行業龍頭,依託上市地位和資本力量加快併購擴張,護城河進一步加強;康復醫院的盈利周期比綜合醫院短,對人員技術要求相對不高,與周邊公立醫院合作及差異化定位較為重要,相關公司包括三星醫療等。
預測二:處方藥:創新葯估值提升、仿製藥政策出清,關注疫后復甦機會
多重壓制因素緩解,創新葯產業迎來春天
2023年創新葯的行業環境有望逐步觸底回升。21年7月以來,創新葯顯著跑輸恆生綜指。主要原因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1)美聯儲加息導致全球風險資產估值下行,以DCF估值為基礎的創新葯資產敏感性更高;2)創新葯定價不及預期,導致銷售不及預期,進而影響峰值銷售預測;3)行業內部競爭激烈,企業盈利困難,經營壓力較大;4)創新葯出海遇到階段性困難。而以上問題在22H2逐步緩解,加息預期反應相對充分,醫保談判更加科學化市場化,伴隨行業出清競爭減少,出海迎來新的曙光。因此展望2023年,我們對行業環境進一步改善保持樂觀。
展望未來一年,創新葯企研發、臨牀、商業化持續推進,事件催化豐富。其中,恆瑞醫藥重磅ADC藥物SHR-A1811將有重要數據讀出,兩個免疫類重磅藥物JAK1、IL17預計將提交上市申請。除此之外,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等公司均有重要事件催化。
我們看好研發差異化,在研產品有重磅數據讀出或者商業化產品進入快速放量階段的公司。繼續看好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榮昌生物、康方生物、君實生物,關注康諾亞、科濟藥業、亞盛醫藥、益方藥業等。
仿製藥:關注集採出清的標的
集採常態化,降幅趨於穩定。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已進行七批,頻率逐漸穩定在一年兩輪。經過多輪探索,集採規則不斷優化,引導企業合理佈局,目前規則已趨於常態化、穩定化。集採中標企業數逐步增多,平均降幅趨於穩定。
我們覆盤了美國疫情管控及放開過程中主要藥物種類處方量的波動,認為腫瘤及慢病用藥相對剛性,且在疫情管控放開后增長更加持續,已超過疫情前水平。而手術麻醉用藥恢復程度雖不如腫瘤及慢病藥,但是在低基數上實現高增長,短期彈性大。
疫情后處方藥恢復:腫瘤及慢病相對剛性且增長持續,手術麻醉短期彈性大
手術量恢復帶來的手術及麻醉鎮痛藥品需求恢復。從美國經驗看,麻醉鎮靜藥物在20Q2疫情第一波影響中快速下降,21Q2和22Q2兩次疫情管控放開中實現了環比增速明顯提升。其中,21Q2的同比增速回升也與20Q2的低基數有關。麻醉鎮痛領域,我們看好恆瑞醫藥,關注恩華藥業、人福醫藥等。
腫瘤藥相對剛性且增長持續。其中,化療藥20年Q2疫情開始之后,白蛋白紫杉醇、卡鉑、培美曲塞均經歷5-7個季度的同比負增長,22Q1后重回正增長。然而部分化療藥並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①化療品種間替代;②疫情期間,住院風險加大且部分醫生擔心化療后重症肺炎風險,加速了靶向藥,尤其是口服靶向藥對化療藥的替代,Chemo-free方案更加流行。血液腫瘤藥物,來那度胺作為成熟產品自20Q4開始經歷5個季度的同比負增長,在21Q4重回正增長,目前季度處方量創歷史新高。PD-1單抗注射液,20Q2-21Q4期間處方增速出現明顯減速,22Q1管控完全放開之后恢復增長。實體瘤口服靶向藥和血液腫瘤口服靶向藥處方量受到疫情、防控政策影響不大。
慢病藥物領域糖尿病、免疫疾病儘管增速有所波動,但成長持續,部分品種疫情管控放開后加速。繼續看好恆瑞醫藥、信達生物,關注康諾亞。
預測三:醫療器械:集採政策底部明確,疫情后需求有望復甦
醫療器械板塊我們看好疫后復甦彈性較大的消費醫療及擇期手術器械、集採政策接近出清的高值耗材、新基建、設備上游公司及內鏡產業鏈。從海外經驗看,消費醫療器械中眼科器械的恢復較好,我們看好愛博醫療等;擇期手術復甦相關且集採政策接近出清的高值耗材公司,我們看好愛康醫療、樂普醫療及惠泰醫療等;新基建我們看好邁瑞醫療、聯影醫療、艾隆科技、健麾信息等;設備上游公司我們看好奕瑞科技及海泰新光;內鏡產業鏈我們看好開立醫療、澳華醫療及海泰新光等。
預測四:醫美:防疫政策優化下復甦可期,頭部公司韌性十足
海外疫情管控政策調整,疫后醫美需求逐步復甦。艾爾建(Allergan)作為全球醫美生物製藥領域的領導企業,旗下美學產品組合覆蓋面部美學、身體塑性、整形、皮膚護理等領域,多年來通過外延+內生,已經逐步成長為全球醫美龍頭。2020年,艾伯維(AbbVie)宣佈以630億美元收購艾爾建,公司正式更名為艾爾建美學(Allergan Aesthetics)。根據艾伯維財報數據,20年疫情爆發初期,受到新冠疫情及防疫政策影響,美國地區醫美板塊收入大幅下滑,但隨着美國疫情管控政策逐步放松,可以看到公司醫美板塊收入環比持續提升,21年在低基數下實現快速增長,疫后醫美需求逐步復甦。
疫情擾動下銷售短期承壓,頭部企業經營韌性突出。2022年各地疫情反覆疊加相應封控措施導致終端消費需求縮減,線下醫美機構經營受到一定衝擊,從龍頭企業的業績表現來看,愛美客和華熙生物在2022年上半年增速顯著放緩,一方面是疫情影響同比基數因素,另一方面更主要是行業嚴監管,使得終端活動增速有所下降。儘管Q3各地疫情仍然呈現多點散發的局面,愛美客收入及利潤兩端仍然實現了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積極推進營銷活動;華熙生物收入及扣非后利潤也均實現了快速增長,其中醫療端業務預計在產品結構的持續優化下表現穩健,醫美龍頭彰顯經營韌性。
防疫政策優化下復甦可期,頭部公司韌性十足。海外經驗看,防疫政策優化下醫美需求將逐步復甦,考慮到國內政策導向及經營韌性,我們看好細分龍頭愛美客、華熙生物、華東醫藥及鉅子生物等。
預測五:CXO:業績持續靚麗,期待估值修復
預測六:醫藥零售: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行業步入快速恢復增長階段
預測七:中醫藥產業鏈:看好中醫醫療、自我診療及創新中藥企業
中成藥及飲片:看好飲片行業規範升級,關注產業鏈行業龍頭。以優質優價為導向的中藥飲片省際聯採對飲片及中藥材行業的持續規範升級將產生積極推動作用,建議關注中國中藥等具備產業鏈優勢及溯源體系的行業龍頭、以及產業鏈下游的固生堂等中醫醫療服務機構龍頭。
中成藥OTC呼吸品類:防疫政策逐步優化,中成藥OTC呼吸品類有望受益。隨着新冠防控工作進一步優化,防控政策採取更為精準的舉措,我們認為自我診療市場的感冒呼吸品類有望持續增長,受益於線上渠道及中成藥品牌效應的持續煥新迭代,中成藥OTC呼吸品類佔比實現穩步提升,佔據OTC呼吸用藥市場主導地位。根據海外經驗,隨着防疫政策逐步優化調整,自我診療類藥物需求持續提升,呼吸品類藥物需求明顯增加,建議關注自我診療市場的感冒呼吸品類相關公司,我們看好華潤三九、以嶺藥業、太極集團、康緣藥業等行業龍頭企業,關注葵花葯業、濟川藥業等。
中藥消費品:看好品牌延展、渠道擴張、定價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品牌延展、渠道擴張、定價能力強的品牌中藥企業將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20年以來,疫情催化線上B2C、O2O渠道的高速擴張,為我國OTC市場提供了新的增長點,而不斷出臺的中醫藥利好政策,也給中藥消費品市場帶來增量發展空間,隨着產業政策及格局變遷,品牌OTC歷久彌新,有望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中藥消費品市場品牌企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們認為,品牌延展、渠道擴張、定價能力強的品牌中藥企業將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目前政策環境下,我們認為中藥OTC公司有不同程度的價值重估機會,建議重點關注華潤三九、同仁堂、太極集團等辨識度較高的品牌中藥公司。
中藥處方藥:政策紅利持續釋放,中藥處方藥放量可期。整體來看,國家大力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雖然中成藥集採由點到面正在全面推進,但從目前已經開標的省際聯盟的結果來看,整體降幅符合預期,尤其是獨家的中藥處方藥品種降幅較為温和,最近發佈的飲片聯採文件也明確提出不以降價為目的,引導「優質優價」;與此同時,基藥目錄調正在即,中藥創新葯、中藥獨家品種有望通過此次調整進入新版基藥目錄,有益於中藥品種入院推廣、進一步提升市佔率。除此之外,隨着我國中藥審評審批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中藥創新葯有望逐步邁入正軌,迎來高質量發展,我們認為,隨着中醫藥政策紅利持續釋放,中藥處方藥放量可期,建議重點關注:以嶺藥業、康緣藥業、天士力、新天藥業等頭部企業。
中藥配方顆粒:龍頭企業強者恆強,恢復性增長值得期待。我們認為,隨着新舊國標轉換的持續推進,預計中藥配方顆粒的價格調整及銷售趨勢會更加清晰,背靠包括生產、技術產業鏈、產品質量、品牌及營銷上的先發優勢明顯,龍頭企業的頭部地位有望越發穩固,強者恆強,建議重點關注:中國中藥、華潤三九、紅日藥業。
預測八:生物製品:期待供給及非新冠需求恢復
非新冠疫苗:疫情管控措施調整拉動非新冠疫苗恢復性增長。疫情管控措施調整並放松后,一方面,由於新冠疫苗接種率持續提升,新冠疫苗需求趨於飽和,擠兑效應逐步緩解;另一方面,人員流動性增加,導致對非新冠疫苗的補種需求得到釋放。因此,有利於拉動非新冠疫苗實現恢復性增長。建議關注:沃森生物&康泰生物PCV13、智飛生物HPV系列+EC&微卡、康希諾MCV4、萬泰生物&沃森生物HPV-2已上市銷售;未來康泰生物二倍體狂苗、百克生物帶狀皰疹疫苗等重磅品種有望於2023年上市,為企業帶來新的業績增長點。
血製品:疫情管控措施調整有利於供給端增長及非新冠需求恢復。分析國外血製品企業疫情管控措施放開前后業績情況,從供給端來看,管控措施放松有利於採漿量恢復,緩解供給端壓力。從需求端來看:1)隨着Omicron毒株致病性的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適用於血製品治療的重型和危重型新冠患者比例逐漸降低;2)海外經驗來看,疫情管控措施放松未導致明顯的新冠患者重症或死亡數量增加。因此,新冠相關的血製品需求將趨於減弱,而非新冠相關需求受疫情管控措施調整帶來的就醫需求增加影響,有望逐步恢復。血製品重點關注採漿及品種擴張的龍頭企業,建議關注:天壇生物、華蘭生物。
預測九:生物試劑行業:價格及服務優勢明顯,國產化率具有提升潛力
生物藥:生物藥是重組蛋白試劑十分重要的下游領域。根據Frost&Sullivan,2019年全球生物藥市場規模為2864億美元(18616億元人民幣),2024年有望達到4567億美元(29686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為9.8%。在原研藥製劑專利到期、醫療需求增長、監管體系更趨完善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生物藥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明顯高於同期醫藥市場的平均水平。2019年中國生物藥市場規模達到480億美元(3120億元人民幣)。得益於醫保支付能力的提高及患者自費承擔能力的增強,預計2024年中國生物藥物市場將進一步增長至1096億美元(7124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為18.0%。
細胞與基因治療:持續高景氣的細分領域賽道,商業化爆發在即。據弗羅斯特沙利文預計,我國細胞治療市場空間將由2021年的13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584億元,年均增速高達53%。其中CART細胞療法市場空間將由2021年的2-3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287億元;其他細胞治療市場空間將由2021年的10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297億元。
預測十:生物製藥上游產業鏈:迎歷史機遇,促創新升級
本訂閲號不是中信建投研究報告的發佈平臺,所載內容均來自於中信建投已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或對報告進行的跟蹤與解讀,訂閲者若使用所載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對完整報告的瞭解而對其中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誤解。提請訂閲者參閱中信建投已發佈的完整證券研究報告,仔細閲讀其所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
中信建投對本訂閲號所載資料的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本訂閲號中資料、意見等僅代表來源證券研究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研究觀點可依據中信建投后續發佈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佈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銷售人員、交易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依據不同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頭或書面發表與本訂閲號中資料意見不一致的市場評論和/或觀點。
本訂閲號發佈的內容並非投資決策服務,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構成對接收本訂閲號內容受眾的任何投資建議。訂閲者應當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訂閲者根據本訂閲號內容做出的任何決策與中信建投或相關作者無關。
本產品僅為中信建投所有。未經中信建投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發、翻版、複製、發佈或引用本產品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亦不得從未經中信建投書面授權的任何機構、個人或其運營的媒體平臺接收、翻版、複製或引用本產品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