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晶澳科技擬豪擲400億元擴產,光伏一體化爭霸沒有最卷只有更卷

2023-01-19 22:32

去年以來在垂直一體化產能佈局上持續加碼的光伏組件龍頭晶澳科技(002459.SZ)再次出手,擬豪擲400億元再擴充全產業鏈產能。

晶澳科技1月19日晚間公告,全資子公司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與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當天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在鄂爾多斯市建設光伏全產業鏈低碳產業園項目,項目包括建設生產15萬噸/10萬噸光伏原材料、20GW拉晶、20GW硅片、30GW光伏電池、10GW光伏組件及配套輔材項目,總投資約400億元。

晶澳科技稱,本次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符合公司未來產能規劃的戰略需要,充分利用當地優質的電力資源和政策優勢,有助於進一步擴大公司生產能力,拓寬公司在光伏產業鏈中的佈局,提升公司垂直一體化產能優勢,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滿足全球客户對高效優質光伏產品的需求,對公司后續發展有積極影響。

公告還稱,后續對具體項目的實際投資實施前,公司尚需按照規定履行董事會或股東大會等內部審議程序。

就在兩天之前,隆基綠能(601012.SH)宣佈光伏史上最大擴產,與陝西省西咸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陝西省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管理委員會簽訂《投資合作協議》(預計項目總體投資金額452億元),就公司在陝西省西咸新區投資建設年產100GW單晶硅片項目及年產50GW單晶電池項目達成合作意向。上述項目預計均為2024年3季度首線投產,2025年底達產。

光伏業內素來有一體化、專業化之爭。在行業發展早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主攻某一環節的專業化經營是主流。但在幾輪周期波動下,同時覆蓋產業鏈多環節、減少外購的垂直一體化成為巨頭們應對風險的共同選擇。

開年沒多久,兩大龍頭便宣佈大舉擴產計劃,這是未來幾年光伏一體化爭霸將愈演愈烈的徵兆。

截至2022年三季度,晶澳科技在全球組件出貨量排名中位列第四。該公司以光伏電池片業務起家,於2010年將業務範圍向上遊硅片和下游組件、電站擴展。近年來,組件龍頭們的垂直一體化投資掀起新高潮,據澎湃新聞此前統計,晶澳在去年九次擴充一體化產能,合計投資額超過500億元。

同爲組件龍頭的天合光能(688599.SH)一度對垂直一體化持謹慎態度。前些年,就在其他頭部組件競爭對手擴充上游硅片、電池產能之時,天合選擇與通威聯手「一體化」,於2020年11月宣佈成立項目公司並共同投資年產4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年產15GW拉棒項目、年產15GW切片項目、年產15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

「有的企業上下游全部自己干,有的企業上下游合作干。」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2021年4月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説,兩種垂直一體化各有道理,不同的發展階段兩者的價值不一樣。彼時,他對上游投資的態度依然剋制,「短缺周期時,上游利潤高,但等產能富余之后,(硅料)盈利就會下來。」

但事實證明,面對最近兩年光伏上游價格持續高漲和行業內卷加劇,天合已不滿足上述產業鏈互補式補短板。2022年以來,天合拋出多份擴產計劃,將自身的一體化進行得更為徹底。

2022年6月中旬,天合光能宣佈計劃在青海省西寧投建年產30萬噸工業硅、年產15萬噸高純多晶硅、年產35GW單晶硅、年產10GW切片、年產10GW電池、年產10GW組件以及15GW組件輔材生產線。從工業硅貫穿到輔材,一舉成為光伏行業一體化擴產中涉及產業鏈最完整的一筆投資。

頭部組件廠商晶科能源(688223.SH)也是擁有從拉棒/鑄錠、硅片生產、電池片生產到光伏組件生產垂直一體化產能的巨頭。「如果現在還要單一去做硅片、做電池,以后不會有競爭力。「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去年1月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説,光伏企業的一體化程度是決勝未來的關鍵。尤其在頭部企業的競爭中,「大家的戰略方向是一致的,在光伏行業,從硅片、電池到組件,你必須在各個環節具備一定的能力。」

在全球高純晶硅及光伏電池片老大通威股份(600438.SH)進軍組件端之后,光伏企業的垂直一體化爭霸格局生變。在近日播出的央視《對話》節目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表示,2023年,通威在高純晶硅環節有兩個20萬噸項目在建,電池片環節有50GW項目在同步推進,組件環節的鹽城、南通、金堂項目也在加快建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