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清華高宇寧:WTO審議美國貿易政策對全球供應鏈是個好消息

2023-01-17 01:48

  作者: 高雅

  [ RCEP現已經成為當前全世界覆蓋人口最多、經濟規模最大、成員結構最多元的自由貿易區,同時90%以上的商品將逐步實施零關税。 ]

后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將何去何從?

近年來,突然暴發的新冠疫情、俄烏衝突、美歐等經濟體出臺的相關政策措施以及港口罷工潮等,都破壞着全球供應鏈的穩定運行。

  根據商務部網站消息,世貿組織(WTO)對美國第15次貿易政策審議上個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審議中,美近期出臺的《通脹削減法》《芯片和科學法》及其相關措施與世貿組織規則一致性、美政府採購政策、泛化國家安全等問題,是成員方關注的重點。2022年12月9日,世貿組織專家組就中國訴美鋼鋁232關税措施世貿爭端案(DS544)發佈報告,裁定美相關措施違反世貿組織規則,駁回美援引世貿組織安全例外條款進行的抗辯。

  商務部世貿司負責人稱,中方發言列舉了美出臺大規模歧視性補貼政策、依據「301條款」單邊加徵大規模高關税、濫用出口管制措施等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做法,指出美背離多邊貿易體制,違背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對於全球供應鏈來説,這是否傳達出一種積極信號?中國應該如何應對?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未來的供應鏈發展趨勢?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高宇寧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幾年中,由於疫情和經貿摩擦等因素,全球供應鏈的運行邏輯出現了一系列根本性變化。

  對此,高宇寧認為,中國從全球層面來説應堅定維護和支持全球多邊貿易制度安排,同時更積極地推進自身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在必要時,「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也應用好用盡相關手段和措施,在政府的幫助下維護自身權益。

  第一財經:對於穩定全球供應鏈來説,審議是否傳達出積極信號?

  高宇寧:過去幾年,美國以擴大化「國家安全」等各種理由中斷和干預全球供應鏈的生產協作和運作,WTO很多主要成員對此明顯形成了重要共識,即這已成為衝擊當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運行的重要因素。

  全球供應鏈的穩定運行和發展不僅是一種商業的行為,也稱得上是全球經濟運行中一項重要的制度基礎設施。這和全球油氣管網等基礎設施一樣,對其進行破壞和中斷都對全球經濟的平穩運行和安全穩定都構成了嚴重挑戰。

  目前,美國面對通貨膨脹和產業發展等一系列國內問題時,把國內法延伸化,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理由,隨意中斷和影響供應鏈的運作。因此,在此次審議中,有32個WTO成員向美方提出超過2000個書面問題,這顯示出大家有共識性的期待。對於個別成員不尊重全球制度性基礎設施運行的行為,WTO這樣的全球多邊貿易運行體系應該給予明確的信號和回擊。

  第一財經:美歐近年來出臺多項供應鏈相關的立法,中國應如何應對?

  高宇寧:從全球層面看,作為全球自由貿易秩序的重要維護力量,面對這樣的環境,中國首先仍要維護和支持全球多邊貿易制度安排。在WTO這樣的多邊貿易機制下,中國有義務也有能力更加積極地落實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積極推動建立更加穩定、順暢的全球供應鏈的舉措、倡議或者運作機制。

  從國家層面來説,中國應更積極地落實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推動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使中國的大市場對全球企業和投資更具吸引力。此外,我們也要給予所有投資者更加穩定、清晰的供應鏈和產業鏈的運行保障的預期。通過制度性的開放,我們能夠更好地吸引外資,這也能幫助我們對衝歐美保護性和排他性措施的負面影響。

  從企業層面來看,一方面,「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不大可能有直接力量對抗歐美經濟體的政策,因此從適應層面説,它們應該更加註重和重視國際層面的合規要求。但另一層面,一旦當中國企業面臨不合理的合規要求,或是以國家安全為理由的超常規的審查等,企業也要積極尋求各種類型的救助措施和手段,包括中國政府的一系列反制性措施等。

  從國際一般的經濟運行規則來説,很多時候,如果企業不主動向政府尋求救助和幫助,我們的政府部門通常不能夠主動直接干預。但如果企業能積極主動地用好用足相應政策手段,這在未來企業的應對中是一個重要步驟。

  第一財經:在穩定供應鏈和價值鏈方面,《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樣的區域貿易協議可以起到怎樣的作用?

  高宇寧:RCEP現已經成為當前全世界覆蓋人口最多、經濟規模最大、成員結構最多元的自由貿易區,同時90%以上的商品將逐步實施零關税。這樣的自由貿易區,不僅是對當前多邊貿易體制的進一步深入推進,也有利於完善我國未來多元的多邊貿易體系,驅動經濟發展,比如「一帶一路」倡議。

  最關鍵的是,RCEP的自貿區成爲了一個典型的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區和示範區。它能向世界展示,一個穩定、成熟、高效運行的跨國跨區域供應鏈是如何運行的,以及是如何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

  從這個意義上説,RCEP不僅促進了中國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同時也打開了對外開放的新方向,使中國和周邊的發達以及發展中經濟體,共同打造全球供應鏈和全球供應體系的新高地。通俗地説,中國正在爭取我們的貿易朋友圈越來越大,點讚的貿易伙伴越來越多。

  第一財經:未來的全球供應鏈發展會呈現怎樣的趨勢?

  高宇寧:平時我們提到的所謂「三鏈」,分別是全球產業鏈、全球價值鏈和全球供應鏈。在過去五年或更長的一段時期中,三鏈的根本運行邏輯出現了一系列變化,其中有經貿摩擦的原因,也有疫情的原因。

  具體來説,全球供應鏈此前更多單純地圍繞着效率邏輯,怎樣能使得效率更高,就怎樣組織全球供應鏈。但現在,它很明顯已變成在效率和穩定邏輯之間的一種平衡。換言之,一旦出現斷鏈等一系列問題,如何能夠保障供應鏈的穩定運行,這個問題也開始變得重要。因此,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開始準備備用供應鏈,包括更多的庫存等,這都是對邏輯轉變的應對。

  從全球價值鏈來説,它原本更多是一種成本邏輯,現在則在成本邏輯和安全邏輯之間取平衡。例如,以前全球價值鏈的佈局,主要取決於哪個地方的成本低。但在當前所謂安全問題和穩定問題面前,從經濟學上看,這是短期內某一局部瞬間出現了成本無窮大,所以就必須在原有的成本和安全之間建立新的平衡。如今,很多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佈局,已不僅由勞動力成本等因素決定,而是更加全面地考量。

  而全球產業鏈以前由創新邏輯引導,哪個地方的創新要素聚集,全球產業鏈就往哪里去。但現在,它正在從單一的創新邏輯向創新和競爭相平衡的邏輯轉變。

  第一財經:如果未來的貿易反補貼爭端進一步擴大到為跨國企業提供代工服務的供應鏈條上的所有企業,會對全球貿易產生怎樣的影響?

  高宇寧:這會帶來三方面挑戰,同時也伴隨着進一步的轉變。

  第一,它必然會帶來整條供應鏈成本的提高。補貼的提供和追溯以及對合規的運作和適應,必然會面臨成本增加。第二,監管體系將變得更加複雜。以前很多供應鏈的監管都設置在海關和邊境上,但一旦出現上述現象,監管措施會從「邊境上監管」演變為「邊境后監管」。例如歐盟準備實施的碳邊境調節税等,就是一種典型的邊境后監管。第三,這會使得跨國公司的責任變得更大、更難。原來,企業的責任只是「管好自身」,但未來則面臨着更多涉及全供應鏈的社會責任,包括更多盡職調查。

  但從中長期來看,這樣一系列變化,反過來也可能會促進全球生產和分工的新特徵出現,這也包括三方面。

  第一,面對更高的成本,可能會出現更加廣泛和深入的雙邊和多邊投資協定和機制。因為成本的提升,就需要更多更深的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措施,以便進一步降低跨國公司供應鏈體系中的運行成本。

  第二,更加複雜的監管會在中長期推動更深入的跨國監管合作。邊境后監管必然需要這種監管合作,因此這是更規範化的監管合作的一種積極信號。

  第三,未來的跨國公司面臨着更全面的企業責任,比如全供應鏈的ESG即社會責任、環境責任和治理責任等。從中長期來看,這種壓力和變化可能會反過來推動跨國公司更加全面地落實企業責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