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威馬放手一搏,阿波羅要收殘局?

2023-01-17 05:02

1月12日APOLLO出行(00860.HK)周四早間發佈一則公告稱,擬以20.2億美元(近158億港元)收購WM MOTOR子公司,將透過以每股0.55港元配發288億股的方式進行結算。

具體到細節,威馬本次交易價格為20.23億美元(約158.71億港元),交易目標公司約佔威馬總股本的80.93%,威馬此次交易的估值為25.1億美元。

Apollo對價為每股0.55港元,向不少於6名獨立承配人配售最多7,123,363,636股配售股份。配售事項所得款項淨額估計約35.26億港元。

自此,威馬借殼APOLLO上市幾乎已經明牌,而兜兜轉轉之下,兩家志在新能源賽道闖出一片天地的失意者還能否東山再起,成爲了市場關注的下一個看點。01.

威馬遍尋捷徑,要圓上市夢?

其實,威馬與APOLLO的聯繫,早在12月初就已經隱隱約約出現了。

根據2022年12月5日公告,APOLLO出行擬收購一間從事智能電動車的公司。目標公司的業務涵蓋一系列配備先進技術的智能電動車,目標客户為中國年輕且精通技術的用户。

APOLLO出行進軍新能源的消息立馬在市場中顯現,次日起股票曾大漲超17%。而實際上,關於APOLLO的定位,威馬在2022年初就已經着手佈局。據公開資料顯示,當時威馬汽車通過一系列換股方式獲得APOLLO出行母公司力世紀28.51%股權,併成爲了后者最大的單一股東。

那麼,這個APOLLO到底是什麼來頭,能讓威馬追了整整一年之久?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Apollo前身是德國小眾超級跑車製造商Gumpert,這個廠商另一個鮮明的標籤是奧迪的改裝車服務商。在2007年,Gumpert打造出了首款車型Apollo,可好景不長,2012年因資金鍊斷裂,Gumpert宣佈破產,隨后被香港一投資公司收購併更名為Apollo。

2020年3月,香港珠寶及鍾錶貿易投資公司力世紀,完成對Apollo 86.06%股份的收購,並將公司名稱改為AFMG。在同年的第三屆進博會上,電動超跑Apollo IE亮相:車身採用碳纖維材料,0-100km/n加速時間為2.7s,全球限量10輛,更讓人驚詫的是其售價高達3000萬美元。

如此高的定價和限量發售策略,恐怕Apollo的豪華電動車更多的是用來給頂級富豪收藏的。但是,威馬看重Apollo的,除了技術外,顯然還是其港股上市的身份。

威馬本來有機會單獨上市的,2022年6月1日,其就已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但由於港交所規定招股書有效期為六個月,在時間已過12月1日的大限后上市仍然沒有動靜的威馬,自然需要找尋替代方案了。

而選擇Apollo借殼上市,威馬面臨的審查流程簡單,上市效率高,可以更快的實現與投資者及市場的見面

事實上,根據港交所規則,APOLLO出行對威馬進行盡職盡調流程最快可能在2-3個月內完成,也就是説威馬可能會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就在市場掛牌了。

如果掛牌成功,威馬曲折的上市之路算是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對於這家與「蔚小理」一同起步的電動車企來説,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02.

造血,威馬再也繞不過去的命題

威馬為什麼急於上市?這是一個答案很明顯的問題。

據去年提交的招股書顯示,威馬從2019年至2021年總收入分別為17.62億元、26.72億元、47.43億元。同時其毛損率持續改善,由2019年的58.3%下降至2020年的43.5%及2021年的41.1%。

雖然收入持續增長,但威馬的虧損並沒有剎車的勢頭。2019年至2021年,威馬汽車分別錄得年內虧損41.45億元、50.84億元以及82.06億元,總計虧損超過170億。

顯然,威馬在虧損如此巨大的情況下,需要外部資金支撐自己的日常經營。那麼,威馬的融資情況怎麼樣呢?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間,威馬控股共進行9輪股權融資,總計融資規模超過150億元。其機構股東包括躍馬資本、七海資本、雅居樂集團、百度、中國菸草旗下的紅正均方、騰訊、嘉興紅杉坤盛、五礦資本、信德集團、電訊盈科、中央企業鄉村產業投資基金、SIG、李嘉誠(環球)基金會等國內外眾多知名機構。

但是,隨着經濟環境變化以及疫情反覆突襲,整個2022年威馬再沒有融資記錄。沒有融資,還要經營,一個問題就出現了:威馬賬上的錢還夠不夠花?

先來看這樣一條消息。1月3日,財聯社等媒體機構發佈消息稱,近日威馬新能源汽車銷售(上海)有限公司新增多條資產保全裁定書,多家公司向法院請求查封、凍結威馬公司共計約1.3億元財產,法院認定該申請符合相關法律規定,裁定執行。

而這次裁定的原因,就是因為威馬無法按照合同約定與供貨方結款。由此可見,威馬的資金鍊確實處於緊張之中。

而資金吃緊的跡象,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顯現出來了。此前威馬發佈內部信稱,為應對資金壓力,將通過一系列財務措施降低運營成本,包括M4及以上級別管理者主動降薪,發放50%基本工資;其他員工發放70%基本工資,取消年終獎等獎金、暫停發放購車補貼等。

在更早的2020年末,威馬就已經有員工爆出在未給出明確的KPI考覈標準的情況下以KPI未達成為由大範圍停發年終獎金。

如果説公司經營困難,需要裁員瘦身是關乎生死的必要舉措,那麼高管是不是也應該有所表現?但可惜的是,讓威馬陷入風波的,恰恰是其創始人沈暉。

按照威馬汽車2021年全年財報,創始人、CEO沈暉的年薪金、各項權益合計爲人民幣12.6億元,遠遠超過其他造成新勢力高管的薪酬,自然難以讓員工和市場接受,更何況自家的公司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樣看來,威馬在錢這件事上,真是既有外憂,又有內患了。03.

從同行到追趕,威馬到底哪不行

實際上,造成威馬運營困境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車賣不動了。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威馬2022年1月-11月累計銷量為29358輛,月均銷量僅2700台左右,不僅較2021年同期39095輛的銷量大幅下滑,更與市場上其他品牌的交付量越拉越大。

比如,蔚來2022年累計共交付了122486輛、小鵬累計共交付120757輛、理想累計共交付133246輛。

要知道,威馬早在2015年就已經成立,而蔚來和小鵬僅僅比其早成立一年,而理想成立的時間甚至比威馬還有晚上六個月,所以説威馬在當初是與其他造車新勢力並駕齊驅的存在,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八年過去了,威馬與造車新勢力之間的差距已經可以用溝壑來形容,造成這種局面,無論是誰可能都要問上一句:威馬造出來的車,為什麼賣不出去?

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2019年年末,威馬還能依靠EX5的銷量,位居造車新勢力銷量排名第二,據公開資料顯示,其單車銷量為16883台,排名蔚來的20752台之后,市場表現依然強勁。

但是,沉浸於EX5成功的威馬並沒能推出適合C端市場的后繼產品,這讓其失去了繼續擴大經營格局的寶貴機會。2021年,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曾表示,當前B端只佔新能源車市場的10%~20%,更C端車型顯然是新能源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在新能源賽道高速發展競合的背景下,這樣的威馬也就意味着不進則退。

在回到產品本身,威馬還能打嗎?

首先在軟件層面,威馬走的是技術集成路線,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華為的汽車座艙控制系統,小米支撐的汽車物聯等等,都經由威馬捏合調試優化,有着弄弄的拿來主義的味道。

當然,車企本來就是總承角色,利用資源無可厚非。但是,在覈心環節上,威馬也有着關鍵失誤。

電池是電動車最關鍵的部分。而威馬先后引入了寧德時代、力神、蘇州宇量、浙江谷神、中興高能等電池供應商,為的就是成本控制與競爭機制。

但是,一切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威馬的品控出現了問題。2020年10月~2021年1月,由於第三方供應商提供的電池電芯存在質量問題,威馬汽車不得不召回受影響的1282輛電動汽車,通過更換電池的方式規避自燃風險。

技術沒有自研,品控問題連連,多方因素之下,還要上市推銷量,如此種種自然推高了車價。目前,在配置相近的情況下,威馬甚至 比哪吒還貴上了一個檔次,消費者向來用腳投票,銷量就是最好的證明了。

此番威馬借殼上市,可能會解了資金造成的燃眉之急,但是長遠來看,威馬前路仍然艱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