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踩雷吳亦凡的環亞科技IPO:豪擲31億元搞銷售 胡興國家族分走7億淨利

2023-01-11 17:31

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出品

核心提示:

1、2019年-2021年期間,環亞科技連續三年進行大額的現金分紅,金額合計7.1億元,期間環亞科技的三年淨利潤之和為6.32億元。按照持股比例,胡興國一家三口收穫了6.98億元現金(税前)。

2、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環亞科技的銷售費用分別為8.22億元、8.79億元、10.09億元和4.11億元,合計31.21億元。截止2022年上半年,環亞科技的員工總數為1519人,其中銷售人員有930人,佔總人數的61.22%。

3、環亞科技在2021年簽約的吳亦凡因刑事犯罪,公司對其代言費全部確認在2021年,導致當年銷售費用相對較高。

4、環亞科技在海外各種買買買之后,公司的海外資產也越來越多,但業績卻沒有太大的變化,多家公司的淨利潤還是負的。

----------------------

説起廣州環亞化粧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環亞科技),很多人可能不瞭解這家公司,但説起其旗下眾多品牌「美膚寶」、「法蘭琳卡」、「滋源」等護膚品,很多人瞬間就知道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了。

近日,環亞科技向深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擬要在創業板上市,募集資金6.07億元用於品牌建設、信息系統和研發升級以及補充流通資金。此次IPO的保薦機構為中信證券。

根據招股書,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發現,環亞科技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總營收超70億元。不過,環亞科技雖然賺得多,但也是銷售費用也同步高企,在報告期內僅銷售費用就花了31.21億元。另外,在IPO前,環亞科技還進行了多次分紅,幾乎將公司的淨利潤分光了。

此外,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還注意到,環亞科技的海外開拓並不是很順利,常年投入卻始終沒見到效益,國內市場,2022年第二季度營收也一反常態的低於一季度。

IPO前胡興國家族「拿走」了7億分紅

環亞科技創始人胡興國,1963年出生於河南固始,曾是家鄉的一名小學教師。

1987年胡興國離開固始,首先去了武漢,打了兩年工。兩年后,他從別人手中借來1800元錢,與朋友一起到湖北襄陽創辦自己的職業學校。

在辦學的過程中,胡興國第一次接觸到美容產品,「當時在中國尚處起步階段的新興產業,所藴含的巨大潛力,讓我找到了新的方向。」胡興國感慨。

1991年6月,胡興國創辦了昆明環亞美容院。此后他一發而不可收,一年內連開八家連鎖店,成為昆明美容行業的領軍人物。

胡興國也自稱是個「不服輸、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的人」。

30多年過去,胡興國一手創建起的日化巨頭,已經涉足護膚、潔膚、洗護發和身體護理等多個品類。

此次IPO,胡興國帶領着環亞科技將向市場公開發行新股不超過6000萬股,佔本次發行后公司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10%,發行后,環亞科技的總股本約為5.96億股,根據此次募集資金6.07億元計算,環亞科技IPO的市值在60億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環亞科技目前僅有兩名股東,由香港環亞、雲亞投資分別持股98.36%、1.64%。

其中,香港環亞由胡興國、吳知情夫婦間接全資持股;雲亞投資為員工持股平臺,胡、吳之子胡根華為雲亞投資最終受益人,出資比例為77.39%,因此胡根華通過雲亞投資間接持有環亞科技1.27%股份。可見環亞科技為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

而在2019年-2021年期間,環亞科技連續三年進行大額的現金分紅,金額合計7.1億元,期間環亞科技的三年淨利潤之和為6.32億元。按照持股比例,胡興國一家三口收穫了7.07億元現金(税前)。

踩雷吳亦凡 3年半豪擲31億元搞銷售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營公司上,胡興國曾向柳傳志討教過如何將公司做大做強。柳傳志建議,「多投點廣告吧。」

或許是受到了啓發,從環亞科技的經營數據上不難看出,其主要支出在銷售費用上,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環亞科技的銷售費用分別為8.22億元、8.79億元、10.09億元和4.11億元,合計31.21億元,期間銷售費用率(銷售費用/營業收入)分別為42.36%、44.23%、46.76%和41.70%。

同行中,銷售費用率平均水準在40%以下。對於銷售費用率高於同行平均水準,環亞科技解釋稱,「公司銷售渠道分佈較廣,且廣告宣傳支出較多。」

銷售費用中,主要支出在渠道維護費、品牌宣傳費和職工薪酬上,其中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渠道維護費分別為3.05億元、3.24億元、3.90億元和1.65億元,合計支出渠道維護費11.84億元。而且渠道維護費每年佔銷售費用30%以上,2022年上半年更是佔到了40.20%。

此外,環亞科技品牌宣傳費也在持續增加,2019年至2021年期間,品牌宣傳費分別為1.98億元、2.37億元和3.19億元,期間增長率分別為20.06%和34.67%。

環亞科技的品牌宣傳費主要包括電商平臺推廣、新媒體營銷推廣以及明星代言費等。

在其歷年的代言人中,包括李棟旭、胡一天、毛曉彤、楊洋、吳亦凡、唐嫣等一眾當紅明星, 2019年-2021年,環亞科技形象代言費分別達5222.21萬元、2886.71萬元及5032.82萬元。

2022年上半年,形象代言費較少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公司簽約的唐嫣拍攝宣傳計劃推后至下半年,未在報告期內開始進行費用攤銷。

值得一提的是,環亞科技在2021年簽約的吳亦凡因刑事犯罪,公司對其代言費全部確認在2021年,導致當年銷售費用相對較高。

對於銷售費用的增加,環亞科技解釋稱,「系公司規模逐漸增大所致。」

那環亞科技的收入增長究竟如何?

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環亞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9.41億元、19.88億元、21.57億元和9.86億元,2020年和2021年期間,營收增長率分別為2.39%和8.52%,而期間內銷售費用增長率分別為6.91%和14.71%,明顯營收的增長不及在銷售費用方面的支出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IPO募投項目中,環亞科技計劃募資4.05億元用於品牌建設與推廣項目,佔總募資金額的66.72%。而品牌建設與推廣項目顯示,環亞科技擬通過公關曝光、廣告植入等方式提升公司品牌建設能力,同時通過淘寶、京東等站內推廣以及平臺直播等線上營銷渠道,同步推進百貨專櫃形象升級、宣傳物料更新、貨架物料升級等形式,推動線上線下傳播推廣。

此外,截止2022年上半年,環亞科技的員工總數為1519人,其中銷售人員有930人,佔總人數的61.22%。

與高度重視營銷明顯不同的是,環亞科技研發費用相對較低。

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上半年,環亞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為5819.05萬元、5734.57萬元、6489.27萬元、3327.52萬元,分別佔當期營收的3%、2.88%、3.01%和3.37%,報告期內研發費用合計2.14億元,不及銷售費用的十分之一。

同行中,環亞科技研發費用率除2019年高於平均水平,2020年至今則一直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海外開拓不利 二季度營收一反常態低於一季度

有意思的是,儘管得到了柳傳志的指點「多投廣告」,但環亞科技的海外開拓卻一直不盡人意。

招股書提到,2015年,為提升環亞品牌影響力,實現環亞銷售渠道全球化佈局,香港環亞藉助澳洲天然健康、純淨有機的資源優勢,在澳洲設立UNIASIA AUSTRALIA等公司。

2015年12月,UNIASIA AUSTRALIA向無關聯第三方MOR CORPORETION AUSTRALIA LTD和MOR IP HOLDINGS PTY LTD收購MOR BOUTIQUE的100%股權及MOR品牌相關經營資產及商標,在澳洲開展美粧及個護生產及銷售業務。

環亞科技在海外各種買買買之后,公司的海外資產也越來越多,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境外總資產佔公司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20.92%、21.90%、24.08%及23.66%。

資產雖然在持續增加,但業績卻沒有太大的變化,報告期內,海外的營收分別為4003.58萬元、4149.25萬元、4517.30萬元和1426.84萬元,境外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07%、2.12%、2.10%及1.46%。

需要注意的是,環亞科技境外的公司,大部分還都是虧損的,截止2022年6月份,UNIASIA AUSTRALIA淨利潤為-0.55萬澳元;UNIASIA AUSTRALIA持有100%股權的MOR BOUTIQUE淨利潤為-116.73萬澳元;GLOBAL INTERNATIONAL HOLDINGS雖然淨利潤為正,但只有0.08萬澳元,而且2021年全年還虧101.16萬澳元。

對此,環亞科技也進行了風險提示,「澳洲子公司生產及銷售的部分品牌仍處於品牌培育階段,且澳洲工廠投產時間較短,若公司無法有效開拓境外市場,澳洲公司相關資產存在減值風險,從而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除海外開拓不利,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還注意到,環亞科技2022年第二季度的經營數據似乎也不太理想。

在報告期內,二季度營收往往都會高於一季度,第二季度較高主要系京東、天貓、抖音、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年中「618」全網促銷活動所致;第四季度較高主要系「雙11」、「雙12」等促銷活動,以及線下終端網點國慶、「雙旦」等促銷活動所致。

不過,對於2022年第二季度明顯低於第一季度的原因,環亞科技並未解釋。

那環亞科技最終能否成功IPO,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將持續關注。

參考資料:

《胡興國:最能耐得住寂寞的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