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打造一個個特色產業標杆 鋪就一條條增收致富之路

2023-01-11 07:55

    ▲長塘鎮桂福春沃柑種植基地水果豐收   (受訪者供圖)

    ▲長塘鎮桂福春沃柑種植基地水果豐收   (受訪者供圖)

    ▲長塘鎮天堂村的中國-東盟稻作文化產業園水稻晚造豐收    本報記者 劉增璇 攝

    ▲長塘鎮天堂村的中國-東盟稻作文化產業園水稻晚造豐收    本報記者 劉增璇 攝

    ▲伶俐鎮蛋雞規模化養殖基地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忙碌着 (受訪者供圖)

    ▲伶俐鎮蛋雞規模化養殖基地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忙碌着 (受訪者供圖)

    ▲長塘鎮葡萄基地里,工人們在採摘葡萄 (受訪者供圖)

    ▲長塘鎮葡萄基地里,工人們在採摘葡萄 (受訪者供圖)

    ▶劉圩鎮水芹菜收成不錯  (受訪者供圖)

    ▶劉圩鎮水芹菜收成不錯  (受訪者供圖)

    位於南陽鎮施厚村大羅坡的南寧市大羅畜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標準化養殖 (受訪者供圖)

    位於南陽鎮施厚村大羅坡的南寧市大羅畜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標準化養殖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趙敏 通訊員余福曉 實習生王玥

  果園里,一個個黃澄澄的沃柑掛滿枝頭,一派豐收景象;一株株水芹菜,散發着獨特的香味……近年來,青秀區不斷拓展農業產業效益鏈,打造鄉村振興產業標杆,在各項特色產業的帶動下,為羣眾鋪了一條條增收致富路,讓當地村民不離鄉土也能過上幸福生活。

沃柑打出品牌,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

  1月9日,青秀區長塘鎮桂福春沃柑種植基地,呈現一派忙碌景象。村民們在採摘、分揀、打包等各個環節分工明確。負責採摘沃柑的村民,拿着果剪穿梭在結滿果實的枝頭間,一採一放,動作嫻熟,不一會兒桶里就裝得滿滿當當;負責分揀和打包的村民則熟練地將採摘好的一筐筐新鮮沃柑進行篩選和打包。從採摘到裝車,各個環節快速有序進行。

  「目前我們種植沃柑的面積達到了1300畝,今年的產量在500萬斤左右。」南寧市桂福春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平介紹道,他是2015年來到青秀區種植沃柑,主要是因為這里的氣候條件好,光照充足,適合種植沃柑。加上當地政府部門對產業很重視,積極進行推廣宣傳,而技術上又有中柑所專家團隊的指導,有了這些保障,他和其他創業人士更有信心、更安心地去創業。

  由於青秀區長塘鎮地理環境優越,加上桂福春沃柑種植基地主要採用生態種植,目前已獲無公害產品認證,還註冊了「柑甘好」「青秀柳柑」「沃帥兄弟」等商標。特別是桂福春沃柑「柑甘好」品牌,已在華東、華北及華南市場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和良好的市場口碑。果園除了固定請工人進行打理,到了每年的施肥、除草、收果等時候,還要另外請附近農户來幫忙。「來我們這里做工的每人每天100~120元,一年的用工支出達到了300萬元,帶動了當地的村民就業。」楊平介紹稱。

  在果園做工6年多,廖海倩嚐到了在家門口就業的甜頭。她説,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要有人照顧,去外地做工也不放心,自從有了承包果園種植,她就跟村里的姐妹們來這里做工。她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非採摘季節就負責打理果園,到了摘果季節,就做一下洗果、分級包裝沃柑之類的工作,然后發往外地。總的來説,家門口有產業對於提高大家的收入、提升生活質量都有很大的幫助。

改善耕作條件,村民享受看得見的實惠

  「感謝政府在我們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改善了耕作條件,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看得到的實惠。」1月7日,青秀區長塘鎮天堂村黨總支書記李元玲感激地説,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推進,給村里農業生產環境帶來了新變化。

  2022年,青秀區長塘鎮以「小塊變大塊、坡地變平地」為抓手,開展土地平整,調整路網渠道,按照「一户一田」的模式,重新佈局農田,並採用數字化田埂的方式,全力建設「地平整、户連片、路成網、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2022年天堂村農田改造建設已經全部完成,並且在農田種植優質稻米。「我們從2022年上半年開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的農田面積達到1200畝,在改造后的農田進一步推廣機械化種植優質稻米,目前達到每畝600斤的收成,將稻谷打包加工后每斤能賣到5元以上。」李元玲介紹道。

  天堂村的村民看到政府切切實實爲了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質量進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資,也非常積極地配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天堂村地理位置優越,靠近邕江,水源豐富 。在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推進下,如今的天堂村已經成為村民的致富寶地。李元玲告訴記者,以前每逢臨近過年,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就返鄉過年,現在村里很多年輕人看到家鄉的產業建設起來了,外出打工的人也少了很多,村民的收入不僅可以從土地流轉方面獲得一部分,還可以在家門口找工作,既能顧家又有收入。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讓天堂村不少撂荒的土地得以重新利用,也讓道路更為平整,當地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進一步帶動了農村、農業、農民的轉型升級,給老百姓帶來了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

蛋雞規模化養殖,村民收益日子紅火

  青秀區伶俐鎮蛋雞規模化養殖基地位於環境優美的伶俐鎮伶俐村。這里樹木青翠,空氣清新,富含負氧離子,三面環山形成了天然的防護屏障。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助力該基地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

  廣西南寧市陽永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石樂介紹:「我們基地目前存欄蛋雞10萬羽,今年雞蛋的價格還不錯,銷售額達到1500萬元。基地建成的雞舍及配套設施等固定資產歸伶俐村、獨嶺村、石塘村、沱江村和上王村等6個村所有,以租賃的方式出租給廣西南寧市陽永農牧有限公司經營管理。養殖基地直接受益6個行政村8819户29737人。」

  基地建成后,優先聘用脱貧户勞動力到基地務工,2022年6月至12月半年的時間帶動脱貧户8户合計增收45969元。爲了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帶動村民就業增收,基地未來規劃提升雞蛋品質,細分產品,做大做強品牌戰略的同時擴大生產產能,再建設12棟產蛋雞舍,爭取蛋雞養殖規模達到100萬羽份存欄,並探索雞蛋、雞肉食品深加工。

種植葡萄收成高,村民生活越過越甜

  2022年12月,長塘鎮葡萄基地的冬果也基本銷售完畢。雖然此前受疫情影響給果蔬產業帶來了一定衝擊,但這里的葡萄依舊獲得了不錯的收成。

  提及長塘鎮的葡萄規模化種植,當屬黃有旗的葡萄基地值得一看。據他介紹,他經營葡萄產業已經有將近20年,目前葡萄基地種植面積300多畝,葡萄畝產值能達到1萬~2萬元。「我們長塘鎮出產的葡萄口感可以説深得消費者的認可,種植的葡萄品種包括陽光玫瑰、巨峰葡萄等8個品種。2022年我們總投入100多萬元,收入200多萬元,總體上收穫還是不錯的。」提及2022年收成,黃有旗滿滿的成就感。

  來自防城港的黃有旗直言,他之所以會選擇在長塘鎮建立葡萄基地,一方面是這里的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氣候適宜葡萄生長;另一方面便利的交通也有利於葡萄銷售。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政府部門的政策扶持和助力品牌宣傳推廣給予了他們極大的幫助和支持。「我們基本不用太費心宣傳自家的產品,這對於我們打造自己的品牌來説是一個好機遇。」黃有旗説,如此一來他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專注於請專家做好技術指導、提升種植水平、讓口感越來越好這些方面。

  葡萄的收成越來越好,當地村民也紛紛加入種植隊伍。「像陽光玫瑰,我們目前帶領了七八十户村民,我在這方面有些經驗,也會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大家。一些種植陽光玫瑰品種的農户收入能達到3萬元的畝產值。看着村民通過種植葡萄日子越過越滋潤,我們也打心眼里高興。」黃有旗説。

水芹菜銷路好,村民種植積極性高

  1月9日,隨着新春佳節日益臨近,南寧市青秀區劉圩鎮劉圩村種植的水芹菜也迎來好收成。

  水芹菜作為劉圩村長期以來種植的傳統蔬菜產業,是村民增收的好渠道。「我們耕種的稻田一般在11月份就收割,收割完之后開始種植水芹菜,一直可以持續至次年的三四月份。水芹菜是冬種菜,不僅不影響傳統蔬菜瓜果的種植,還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而且水芹菜的根和葉發酵后對土質變好有促進作用。」劉圩鎮劉圩村黨委書記、村主任劉善文説,目前村里水芹菜的種植面積500畝左右,按今年的價格,畝產可產12000元左右,大大提高了村民種植的積極性。由於水芹菜種植周期比較長,按生長周期能夠種2至3造,所以種植水芹菜也讓村民的收入有一定的持續性。

  農作物的銷售也是村民增收關鍵的一環。爲了開拓劉圩村傳統冬季作物的銷路,劉圩村村干部積極尋找合作企業,村民負責提供保質保量的產品,合作的企業負責為農產品開拓銷路。如今,劉圩村的水芹菜可銷往廣東、湖南等地,村民的收入也有所提高,大家種植的積極性提高了很多,蔬菜種植產業規模也在逐步擴大。

  村民玉月懷的家里也種植了5畝水芹菜。她説,小孩上學的費用基本上都來自種植水芹菜的收入,她和村民們種植的積極性比較高。「村干部也帶動我們參與種植,大家就像吃了定心丸,種植起來也更有干勁。」玉月懷笑着説。

產業化肉豬養殖,村民錢包越來越鼓

  「按目前我們合作代養的模式,我們這邊每一頭豬可以達到280元左右的收入。基地目前一年能出欄1.5批生豬,每批次9000多頭,這比傳統散養模式收入更多一些。」1月7日,位於南陽鎮施厚村大羅坡的南寧市大羅畜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代表李受滿,開心地介紹規模養豬的收成情況。

  南陽鎮施厚村的肉豬養殖通過公司加農户的生產合作方式,農户方主要提供場地和人工,專業的養殖公司則提供技術指導。2020年,村里的養豬場建成之后,先是以租賃的方式租給專業的養殖公司進行管理並收取租金。從2022年2月底開始,施厚村正式開始以公司加農户的模式進行肉豬養殖。李受滿介紹,在豬肉行業受到疫情影響波動較大的情況下,農户加公司的合作經營模式獲得收入較為穩定,養一頭豬的收入能達到230元左右。在豬肉行情不錯的情況下,每頭豬還能給代養人員一定比例的分紅。

  和以前傳統的養豬模式相比,現在的養豬模式對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尤其是在防疫方面。因此,前期也需要投入較大資金。「爲了順利推動高質量豬肉的規模化生產,2023年,我們打算繼續堅持並完善這種標準化生產豬肉的模式,今年農曆年前計劃出欄5000頭。」李受滿説道。

  製圖/黃俊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