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1-10 12:25
比亞迪又又又漲價了。在2022年多次調價之后,2023年伊始,比亞迪對旗下一些新能源車型進行了數千元的價格上調。在公告中,比亞迪表示漲價的一大原因是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取消。
所謂的補貼,就是指購買符合條件的新能源汽車,可獲得一次性補助。根據工信部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從2010年政策起步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已經超過1521億元,至少覆蓋了317萬輛汽車。
財政補貼的結束,意味着新能源汽車徹底進入純市場化的交易時代,13年的財政補貼為新能源汽車帶來了什麼?補貼政策的徹底退出,汽車品牌們做好準備了嗎?
近年來,補貼力度一直在減小
對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當時國務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車戰略,但最初補貼的重點是公共服務領域,也就是在公交、出租、環衞等領域進行推廣新能源汽車。2010年,財政部開始對私人購買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進行試點,並於2013年正式出臺全國統一的補貼標準。
而這之后的十年間,補貼標準並非一成不變。從最開始購買一輛新能源車可享受6萬的補貼,到最后受惠額度降到了1萬出頭。同時,補貼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數要求也在不斷變高,從2016年前純電動車里程數達80公里即可享受補貼,到2020年起步里程至少是300公里。
除了補貼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的標準在日益增高,單車的補貼金額也在不斷下降。2016年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車平均得到了10多萬元的補貼,而到2020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了2萬元以下。
對於補貼直接的受益者車企來説,新能源補貼的重要性也在慢慢下降。
以上海汽車和東風汽車為例,2016年新能源補貼分別佔新能源汽車收入的34.4%和53.2%,后者的補貼甚至佔據了收入的半壁江山。但到2021年,這一比重已分別下降到了5.3%和10.9%。
千億補貼帶來了什麼?
在最初的政策規劃中,新能源補貼計劃於2020年結束,並在更早的時間減小補貼力度。但由於彼時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尚未成熟,每一次補貼的退坡都對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帶來了顯著影響。
2016年1月,在補貼首次退坡后的第一個月,新能源汽車的月度銷量從8.4萬輛下降至2.2萬輛,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即使到了2019年,新能源汽車品牌依然承受不起補貼力度減小的影響,多個新能源汽車品牌甚至出現了融資困難的情況。
但隨着近兩年電池等技術的進步和新能源汽車消費習慣的逐步養成,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對於市場的衝擊力也在減弱。
到2022年1月,補貼減少后,當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只環比下降了18.8%,考慮到新春長假的存在,汽車的銷量整體會不可避免地降低,從2016年到2021年的各個一月份,整個汽車行業銷量環比平均下降14%左右。這代表着,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的影響正越來越小。
另外,根據業內人士的觀察,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的攀升,已不再是財政補貼的刺激,而是市場自身的內驅力。
2010年,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僅7千輛,市場佔有率微乎其微,到如今年銷量達數百萬輛。僅2022年前11個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就已突破了600萬輛,市場佔有率上升到25%,平均每4輛新車里面,就有1輛是新能源。
新能源汽車,離賺錢還有段距離
雖然補貼額度越來越小、對車企的重要性也在逐年降低,但補貼的退場,對絕大多數汽車品牌而言,都絕對難以忽略。
以國產新能源汽車銷量最好的比亞迪為例,根據其2022年上半年的財報計算,其單車淨利潤不到6千元。這意味着沒有補貼后,如果不漲價,比亞迪每賣一輛車,就要倒貼數千元。
頭部品牌尚且如此,其他國產品牌可見一斑。不少車企的2022年半年報透露,平均賣出一輛車,車企面臨的不是盈利,反而是虧損。理想、小鵬、蔚來在2022年上半年實現的銷量激增,卻依然沒能盈利,還未達到銷量增速伴隨着利潤增速的規模效應。
而2022年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的一路暴漲,更是壓在各個車企頭上的巨石。蔚來汽車CEO李斌曾這麼解釋自家品牌汽車價格上調:「原材料特別是電池原材料今年漲得太多,近期看不到下降趨勢,本來想扛一扛,疫情這麼一搞更扛不住了,漲價也是迫不得已。」
漲價對車企來説也並非一個輕松的決定。對於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漲價與否就是在市場份額和利潤之間做抉擇。和比亞迪等品牌不同,爲了爭取消費者,包括吉利、五菱新能源等車企在內都選擇維持原價,小鵬、嵐圖等車企甚至還為車主們推出了保價方案。
但沒有新能源汽車品牌能像特斯拉一樣,選擇在此時降價。在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高達30.6%的特斯拉,爲了搶佔更多市場份額,在2023年1月6日宣佈旗下多款車型大幅降價,其中Model 3起售價22.99萬元,降價 3.6萬元,Model Y長續航版降價最多,降幅達4.8萬元。而它大幅降價的底氣,也正是來源於它極高的毛利率。
國補退場,對各大新能源車企而言,沒有大水后,要想活下去,就只能靠真本事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