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個快遞站的堅守

2023-01-09 07:18

轉自:文匯報

6時30分,臨江路邊半開放式空地內已是燈火通明,快遞小哥們有人指揮車輛,騰退空地;有人負責將破損件的外包裝重新打包;有人按片區理貨,將配送範圍精確到樓棟和單元門。37歲的牛小鋒戴着口罩、穿着「小藍」冬季工作服,開始對快件進行分揀、消毒、理貨,然后再按當日派送片區分裝到配送車上。這兩天,快件量維持在2萬件左右,其中,藥品的比重在下降,年貨的比重在上升,牛小鋒依然會把藥品挑出來放在最上面,優先配送。早上一派的任務是最重的。8時30分,他騎上配送車,駛向自己負責配送的小區,開始挨家挨戶送貨上門。爲了互相安全起見,他會在客户家門口把東西放下,敲敲門,安靜離開后發送通知,避免面對面接觸。漫長的職業生涯,讓牛小鋒對網點負責區頗為熟悉,自己也成為周邊居民「最熟悉的陌生人」。他的微信里,有多個小區客户羣,遇到客户要求的急件,他會優先派送或者夜里加班配送;遇到家中無人,他也會和客户細緻商討快遞暫存位置,避免丟件。中午,室外氣温升至15攝氏度。回到網點用餐的牛小鋒拉開了外套拉鍊,笑着説:「這個温度送快遞最合適。之前的冷天已經過去了。」上個月,上海快遞業迎來一波「強寒潮」。而如今,運力已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據市發改委統計:郵政快遞行業各大分撥中心運轉平穩,沒有明顯快件積壓,日均投遞量達1000萬件左右。最艱難的時刻,已經跨過了。「痛點就是缺人。12月20日前后,人手最緊張。」中通上海徐匯南站網點負責人楊波介紹,該網點一共有60多人,那幾天的快件量在17000至18000單左右,受疫情影響,網點一度減員一半。「我們的快遞員有韌性、有擔當。」楊波感慨,「那時候社會上根本招不到新人,大家都害怕感染選擇不出門。只能靠‘老將’硬撐,讓在崗的小哥加班加點來‘消化’快件,那幾天都要干到晚上10點、11點。」12月21日,楊波一天內收到了10多個陽性報告,這些小哥負責的投送區域怎麼辦?嚴峻的局面,逼出了「最強牛小鋒」。從早上五點到晚上十一點多,他連續工作,老舊小區多,上下樓梯如飛一般;爲了擠時間,他的午飯挪到晚上吃,最終一天派了980件,相當於平均投送量的三倍。那時,他的心里只有一個想法——送完!「一旦積壓,后面肯定會越積越麻煩。我心里不能有事,送不完就吃不了飯,也睡不了覺。」牛小鋒説。夜派時,他腰傷復發,分揀時疼痛難耐,只能彎着腰干活。楊波看到了,叮囑他:「明天弄個護腰戴着,舒服點。」「沒用過,那不是矯情嗎?我不戴,以后閒的時候多休息兩天就好了。」埋頭苦干之外,他還有一些訣竅。「首先要HOLD住。不能看到這麼多快遞一下子蒙了,心態要放平。」牛小鋒樂於分享超越極限的方法,「要快,走路快、動作快、爬樓梯快;但不能急。路線如果沒規劃好就急着出發,容易走‘冤枉路’,這是快遞員的大忌。」剛上牀,他就受到身體各區域疲勞感的疊加暴擊。可「鬧鍾就是命令」,第二天清晨5時30分,牛小鋒還是迅速起身,簡單洗漱后,快步走向不遠處的快遞網點,「如果我迟到了,就會有其他快遞員幫我分揀,這種‘小便宜’我不能佔!」朝五晚十,是前一階段面對運力緊張的艱難局面,牛小鋒們堅守一線的真實寫照。

整個12月沒有一天出現積壓件,徐匯南站網點極強韌性的背后,是「免疫力」和「恢復力」雙重作用的結果。畢竟,單靠快遞員個人精神硬撐,這麼大的網點,總有撐不下去的時候。艱難局面之下,企業關鍵還是要做足事前準備,科學管理。網點的員工中,牛小鋒的鬧鍾還不是最早的,廂貨車司機史師傅的鬧鍾還要早上十幾分鍾。他住在40公里外——青浦華新鎮的浦西轉運中心。通過大型智能化設備,一件件快遞在裝卸工的操作下,迅速滿車。5時45分左右,轉運中心幾乎所有廂貨車的發動機啟動聲一齊發出,史師傅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熱鬧」畫面,平靜地駕車駛出。最近一段時間,史師傅的身體狀態最讓楊波牽掛。網點廂貨車司機是稀缺資源,只要有一位因為「陽」倒下了,那麼從倉配中心到末端派送,從神經中樞到神經末梢的供應鏈韌性將被打破,網點就容易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12月上旬,看到防控「新十條」實施的新聞后,楊波立即啟動備用司機制度,而作為備用司機,要儘可能少和外界接觸,留在網點內做些內勤工作:「必須保證每天有兩位司機正常工作,才能維持從大動脈到毛細血管的正常運轉。」絕不能「團滅式」迅速減員,這是楊波給企業設定的「自救」底線。帶病的立即居家,陽性與陰性的員工分開集中住宿,這些都還好辦,最難的是讓每一位員工都戴上N95口罩,總有快遞小哥説不習慣、悶得慌,為此網點安排專人每天在門口發口罩,並隨時檢查佩戴情況,只要有小哥戴得不規範,就立刻讓他把工作停下來先戴好口罩。「我們不提倡帶病工作,那樣只會帶來更高的感染率,一陽一大片,大家都失去戰鬥力,對身體也十分不利。只有及時治療、休養,才能更快康復回到崗位。」楊波説。現在,楊波終於能松一口氣:網點沒有出現重症,較早感染的快遞員基本上不到一周就能康復,他們康復后立刻返崗,全心支持網點的工作。母洪明是「陽康」后第一批返崗的小哥,他和楊波相識十年,在楊波從快遞員到職業經理、網點負責人的創業路中,母洪明一路相隨。「快遞員的友情不是喝酒打牌結出來的,而是在‘他沒帶雨衣我先幫他送剩下的’‘我身體不舒服他幫我頂班’這樣的互助中逐步培養的。網點人手緊張的關鍵時刻,我肯定要儘早回到崗位,多出點力。」母洪明説。除了員工的奉獻,還有家人的温情。得知人手不足,楊波的父親、哥哥、姐姐、姐夫都來到網點扎下了根。分揀、快遞,每個人都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時甚至熬通宵。「網點是大家,家庭是小家,這個冬天,兩個‘家’都很温暖。」同時,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多措並舉,充分保障快遞運力,一系列政策讓網點安心。去年12月24日,上海制定《關於支持本市相關行業和企業穩崗留工有序運行若干政策措施》,對快遞員予以補貼支持:2022年12月25日至2023年1月27日期間,對重點監測的電商平臺和郵政快遞企業,給予上崗工作的一線人員每人每天60元補貼;同時對元旦期間和春節期間上崗工作的一線人員,給予每人每天150元補貼。中通快遞上海管理中心則加大對網點和小哥的激勵和關愛,以增加派費、優化排班、發放返崗補貼、保障網點用藥需求等方式,調動快遞員康復返崗積極性,保障寄遞渠道暢通。而最能讓網點振作士氣的,或許還是周邊居民一句句感激的話語。前段時間,每個快遞員承擔的件量中,每天都有二三十件是從各類網絡藥店發貨的。網點為此專門開會,要求把藥品快遞件挑出來放在最上面,優先配送,且必須上午送到。「藥品等急需物資,家家户户都在等着,必須保證儘快送出去。」牛小鋒記得,在龍華西路某小區的一次配送中,他把快遞送到家門口后,通知客户簽收,沒等自己下樓,一位老阿姨就打開門拿出一瓶礦泉水遞給他,他沒好意思收,但下樓整理配送車時,老阿姨已追了下來,硬是從他胳膊里塞進去。

距徐匯南站網點300米處,便是黃浦江。楊波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拉着妻兒老小走上龍華濱江綠地欣賞夜景了。他92年出生,在快遞行業已經干了10年,他喜歡上海,也喜歡快遞這個行業。創業有成,家庭和睦,故鄉的街鄰也給予他尊重。只要提到這些,楊波就會很高興。「父親一直都很支持我的工作,覺得干快遞有前途。」他説,「村里的不少年輕人都跟着我,收入穩定,老一輩的人也很放心他們在我這里。」「越過山丘」之時,他把目光放在行業未來如何安全運轉上。安全韌性城市的建設,不僅要思考「短期止痛」,更要關注「長期治痛」。楊波認為,應當儘快制定快遞業的相關規範,讓保障快遞小哥更加安心工作、行業更加健康發展:「從招工到作業,從從業標準到薪酬標準,亟需規範。目前,快遞員的五險一金尚未完善,期盼社會各界儘快給出解決方案。」6時30分,隨着史師傅駕車駛入網點,分揀滑道、爬坡機的作業聲再次響起,新的一天派送流程開啟。楊波一把拉過史師傅,給了他一個結實的擁抱:「今年過年,留在上海乾,行嗎?」「再考慮考慮,前兩年都沒回,老婆催我回家。」史師傅也不好直接拒絕。牛小鋒也是如此:「我上有老、下有小,今年恐怕不能在上海過年了。」元旦以來的晨會,楊波基本上把全部力氣都用在了春節安排上——「能不能晚點走,買農曆二十八的票?」「節后能不能早點回來?」春節期間留人是最難的,他忙着遞煙,泡茶,「私聊」。其實,各快遞網點都開出了豐厚條件,提前「囤人」備戰春節不打烊。有些忙着在各大網站發佈「春節不停招」招聘信息,期望新生力量加入,有些目標鎖定剛進入網點的單身年輕小哥,認為「留下來沒有包袱,肯上進」,但楊波還是習慣從老員工里「囤」一部分人,應對春節期間的工作,「進入臘月后,招人難度比較大,即便是招到了人,一時半會兒也難以勝任春節期間寄遞快件工作的需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每天只要碰到,他就做起思想工作:先算經濟賬,「春節期間派單量乘以3計算工資,再加上公司有一些補貼、紅包,政府發一些補貼,算下來一天掙一千二三百元沒有問題」;再算情感賬,「你看我們合作了這麼長時間,春節是網點困難時刻,能不能留下來幫幫我?我們需要你,老百姓需要你,整個城市都需要你。」一次不起作用,他就不停「嘮叨」,爭取部分老員工「回心轉意」。截至目前,他已「囤」了20多名員工春節留守崗位。他的目標是超過30名。「我們不怕‘雙十一’,就怕過年,不怕三十、初一,就怕初六、初七。初五之前網絡商家一般是休息的,運單量不會太高。初六會迎來一波運單高峰,屆時,我們將全力提升返崗率,保障平穩運轉。」楊波笑着對牛小鋒説,「初六就回來,怎麼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