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瑞士追隨美國,放棄200年的「中立國」之路,為啥如今卻反悔了?

2023-01-04 17:46

作者:李雲飛|來源:原創

一位久經商場的創業老司機,關注我,每天分享一點財富乾貨,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

隨着俄烏衝突、美元加息,瑞士打破了200年的「中立國」立場,先是從俄羅斯撤走了資產,然后又公佈了俄羅斯客户在瑞士銀行有超過2000億瑞士法郎的存款,有1.8萬個瑞信客户的賬户信息被泄露,緊接着又凍結了80億美元俄羅斯以及富豪在瑞士的資產。

這一行為如果放在任何一個國家身上我們都能夠理解,但是放在瑞士身上我們卻百思不得其解。那是因為自從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認了瑞士永久中立國的地位以后,這讓瑞士成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中立國。

此后200多年的時間里,瑞士也確實從未捲入過任何形式的戰爭,即使是在二戰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瑞士都不曾做出過凍結他國資產的事情。而這一次瑞士卻嚴重違反了永久中立原則的行動,可謂是讓人大跌眼鏡,同時也讓瑞士維持了200多年的中立國形象轟然崩塌。

瑞士這到底是怎麼啦?

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瑞士這個國家以及他的過往。

當我們打開西歐地區的版圖時就能夠看到,瑞士不僅被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奧地利給包圍了,而且瑞士的國境線基本都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全國可用耕地面積不足30%,資源可謂是十分匱乏。

在他國的眼中,面積為4.12萬平方千米,人口只有860萬左右的瑞士,一直就形同「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此,在西歐漫長的歷史上,瑞士從來都是一個小角色,主要靠向周邊大國輸出僱傭兵換取佣金和糧食勉強過活。

由於資源匱乏,再加上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橫亙在瑞士周圍的阿爾卑斯山也成爲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只要守住了這險要的山隘,就可以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因此這讓瑞士在二戰結束以后,永久中立國的地位也正式得到了聯合國和世界主要大國的承認。

作為中立國的瑞士自然而然也就成爲了歐洲資產天然的避險地,特別是銀行業,瑞士銀行一直堅持低税率吸引資本的策略,短時間內就吸引來了大量的歐洲豪門巨賈前來存錢。

根據瑞士官方統計,二戰結束以后,瑞士的280多家銀行竟然掌控着全世界35%的私人財富,這種體量只能用驚人來形容了。

當然大量的資金瘋狂地湧入瑞士,又再次為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形成了一層防護和保障。因為其他強國只要侵犯瑞士的話,那麼其在瑞士的資產也就打了水漂。

可以這麼説,正是這一中立國的地位讓瑞士經濟在二戰以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列入了西方發達國家。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瑞士的GDP為7522.48億美元,和其他國家相比,瑞士的GDP相當於兩個阿根廷、兩個挪威、兩個菲律賓、三個哥倫比亞、三個越南、三個芬蘭。

事情發生的轉折點就在2020年,隨着新冠疫情、美元加息等一系列事情的發生,瑞士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開始逐漸不穩,國家經濟增長也長期陷入低增長甚至停滯狀態。

根據瑞士《日內瓦論壇報》報道,由於財政年度虧損,瑞士央行2022年可能無法向各州和聯邦政府分紅。瑞士央行行長也表示,2022年全年可能會以虧損告終。

經濟學家們也下調了對瑞士2022年經濟增長的預測。他們預計2022年瑞士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將為1.9%,較9月預測值下調了0.3個百分點。並且專家們對2023年瑞士經濟的樂觀程度也低於9月份的1%,新的GDP增長預測為0.7%。此外,聯邦經濟學家預測2023年瑞士的通貨膨脹率為2.4%,2022年為2.9%。

瑞士聯邦經濟事務祕書處認為,增速放緩或將致使失業率小幅上升,預計2023年失業率將達到2.3%。與此同時,瑞士一部分行業仍面臨「招工難」問題,醫療健康、信息技術和工程等行業的人才招聘競爭將在明年愈演愈烈。

瑞士國家旅遊局也表示,瑞士旅遊業在過去兩年經歷了新冠疫情帶來的嚴重影響,總體而言,瑞士旅遊業至少要等到2026年纔有望全面復甦。

如果説新冠疫情、美元加息讓瑞士經濟困難重重的話,那麼俄烏衝突則是壓倒瑞士中立國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於俄烏衝突,西歐各國不得不暫時把自己的利益擱置,賣力地幫助美國吆喝起來,而這個時候如果哪個國家敢站出來力挺俄羅斯或者公然宣稱中立,必然就會成為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事后也必然會招來美國殺雞儆猴的瘋狂報復。

在這樣一個需要亮明態度明確站隊的時候,就算是瑞士這樣的中立國也是絕對無法獨善其身的。因此,最終瑞士還是扛不住美國的壓力,選擇了放棄堅持數百年的中立立場,轉而倒向了美國陣營,為的只是想求個自保而已。

但是這種自保行為只會讓本就脆弱的瑞士國內經濟雪上加霜。

由於瑞士一系列的行為導致中立國的形象盡毀,更讓瑞信這個「絕對保密、絕對安全」的金字招牌毀於一旦。現在全球的富翁們就對瑞士的轉變感到畏懼,紛紛攜資出逃,瑞信銀行也開始出現了擠兑的現象,這對瑞士的銀行業來説是最致命的。

根據數據顯示,截止到10月3日,瑞士信貸5年期信用違約掉期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與瑞信掛鉤的掉期顯示,這家瑞士銀行五年內發生債券違約的概率約為23%。

而根據瑞士信貸公佈的財報顯示,今年三季度公司淨虧損達到40.3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300億元。還計劃在三年內裁員9000人,到2025年,瑞信的員工將從52000人下降到約43000人;第四季度該集團將開啟第一波裁員計劃,首波裁員涉及2700人。

見此情形瑞士終於着急了,負責人馬上表示説,他們不參與制裁俄羅斯了,將繼續保持中立國的態度。但是事情做了就沒有回頭路了。現在瑞士銀行的存款在大量的流失,即使亡羊補牢,也為時晚矣。

瑞士本想着藉助着這一次俄烏衝突,通過公開支持歐盟和烏克蘭,可以在歐盟內部換取更多的政治籌碼,同時通過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也能夠贏得美國的進一步信任和支持,最重要的是還能夠一舉轉移國內的矛盾,實現一箭三雕的策略。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拋棄了自己的中立人設,不僅會讓瑞士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更會給美國留下更多的把柄和籌碼。

換句話説,在過去瑞士以中立國擔當全球貿易樞紐的位置,但是到如今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瑞士也只能夠和美歐共進退了。

這與其説是瑞士爲了經濟發展進行的一種自我變革,倒不如説是爲了生存而迎合美國的一種無奈之舉。

作者:李雲飛,知名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大型食品連鎖企業CEO,從事互聯網及實體連鎖行業16年,曾被搜狐網、網易財經、騰訊、鳳凰網、中訊網、百度等知名媒體平臺相續專題報道,擅長財經知識分析,創業指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