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吳亦凡曾代言的環亞科技啟動IPO,品牌宣傳費是淨利的1.7倍

2023-01-04 18:08

(文/解紅娟 編輯/馬媛媛)近日,廣州環亞化粧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環亞科技」)披露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招股説明書(申報稿),計劃募集資金6.07億元,用於品牌建設與推廣項目、智能製造及信息系統升級項目、研發中心升級項目和補充營運資金。

市場佔有率僅1%

環亞科技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化粧品企業,旗下擁有「美膚寶MEIFUBAO」、「法蘭琳卡FRANIC」、「滋源SEEYOUNG」三大明星品牌,其中,美膚寶MEIFUBAO主打中藥科技護膚,法蘭琳卡FRANIC主打純淨自然護膚,滋源SEEYOUNG主打無硅油頭皮護理。

2021年,環亞科技主營業務實現營收21.48億元,其中,滋源SEEYOUNG、美膚寶MEIFUBAO、法蘭琳卡FRANIC分別實現營收8.42億元、5.69億元和3.96億元,分別佔總營收的39.2%、26.48%和18.41%,三大明星產品合計佔比高達84.09%。

剩余約15%營收則來自於肌膚未來SKYNFUTURE、即肽GITTAMY和澳魅MOR。具體來看,肌膚未來SKYNFUTURE、即肽GITTAMY是環亞科技近年來推出的個性化創新的新鋭品牌,前者主打科學美白,后者主打多肽科技抗衰;澳魅MOR是環亞科技在澳洲研發和製造的原創進口品牌,主打澳洲香氛身體護理。

不難看出,環亞科技營收仍集中於三大明星品牌,市場對其新推出的產品認可度不高。

與之相似,美粧及個護行業是充分競爭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有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美粧及個護行業CR10分別為歐萊雅、寶潔、雅詩蘭黛、資生堂、LVMH、聯合利華、百雀羚、伽藍、愛茉莉太平洋、高露潔,合計市場佔有率為43.70%,幾乎搶佔了美粧個護行業的半壁江山。

作為對比,環亞科技位列我國美粧及個護行業CR20第17位,與上海家化、上海上美、阿道夫、珀萊雅等排名后十家美粧個護企業的市佔率合計11.4%,排名落后的環亞科技的市場佔有率約1%。

就護膚品和護發品兩個細分市場來看,環亞科技的市佔率也不理想。

護膚品方面,2021年國內護膚品市場份額排名前五的企業依次為歐萊雅、雅詩蘭黛、寶潔、資生堂及百雀羚,環亞科技在國內護膚品市場所佔份額僅為0.90%;護發品方面,以寶潔公司為代表的前五大企業仍牢牢佔據該細分領域,2021年合計市佔率合計達到66.80%,環亞科技雖處於第六位,但市佔率僅3.20%。

更值得注意的是,環亞科技整體市場率有下滑的跡象。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至2021年,環亞科技市場率分別位1.2%、1%和1%,自2019年下滑后0.2個百分點后至今仍未有逆轉的趨勢。

環亞科技也坦言,若公司不能在產品研發、產品質量處於領先優勢,不能在品牌建設、銷售網絡建設和營銷策略的設計等方面適應市場競爭狀況的變化,不能保持並不斷提高市場佔有率,公司將可能在市場競爭中無法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從而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

出海計劃不順

有意思的是,在國內市場佔比僅1%的環亞科技,卻早在2015年就開始佈局出海。

據招股書披露,2015年,為提升環亞品牌影響力,實現環亞銷售渠道全球化佈局,香港環亞藉助澳洲天然健康、純淨有機的資源優勢,在澳洲設立UNIASIA AUSTRALIA等公司。2015年12月,環亞科技通過澳洲公司收購MOR BOUTIQUE的100%股權及MOR品牌相關經營資產及商標,以便於其在澳洲開展美粧及個護生產及銷售業務。

環亞科技稱,公司是國內化粧品行業率先實現全球化佈局的企業,主要澳洲品牌「澳魅MOR」、「澳媛AUSPERI」以及「莫伊納MOINA」銷售區域覆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新西蘭等。

受此影響,環亞科技境外資產佔比不斷增加。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1-6月期末,環亞科技境外總資產佔公司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20.92%、21.90%、24.08%及23.66%。

但從營收收入上看,環亞科技境外收入的貢獻並不大。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1-6月,公司境外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07%、2.12%、2.10%及1.46%。

值得注意的是,環亞科技澳洲子公司生產及銷售的部分品牌仍處於品牌培育階段,且澳洲工廠投產時間較短,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澳洲子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

環亞科技也坦言,若公司無法有效開拓境外市場,澳洲公司相關資產存在減值風險,從而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宣傳費高達3.19億

但事實上,止步不前的業績早已對環亞科技的財務數據產生影響。

2019年至2021年,環亞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9.41億元、19.88億元和21.57億元,后兩年同比增長2.39%和8.52%;同期淨利潤分別為2.04億元、2.41億元和1.87億元,其中,2021年度淨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22.41%。

對於2021年增收不增利一事,環亞科技表示,主要因公司銷售宣傳支出增加導致淨利潤有所下滑。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環亞科技的品牌宣傳費分別為1.98億元、2.37億元、3.19億元,佔總銷售費用的24.02%、26.97%和31.66%,是同期淨利潤的97.06%、98.34%、170.59%。

具體來看,環亞科技的品牌宣傳費主要包括各電商平臺推廣工具支出、新媒體營銷推廣以及明星代言費等。以明星代言費舉例,環亞科技曾簽下李棟旭、胡一天、毛曉彤、楊洋、吳亦凡、唐嫣等一眾明星,受此影響,2019年2021年,環亞科技形象代言費分別為5222.21萬元、2886.71萬元、5032.82萬元。

需要指出的是,環亞科技於2021年簽約的吳亦凡因刑事犯罪,公司已對其代言費全部確認在2021年,導致2021年銷售費用相對較高。

事實上,即使在同類型的美粧個護企業中,環亞科技的銷售費用率同樣居高不下。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環亞科技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42.36%、44.23%、46.76%和41.7%。

作為對比,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同行業平均銷售費用率分別為37.46%、33.96%、37.22%和37.97%。也就是説,環亞科技的銷售費用率遠超於行業平均水平。

「主要是因為公司銷售渠道分佈較廣。」環亞科技表示,公司擁有廣泛深入的營銷網絡,包括直營、經銷商渠道、代銷商渠道、KA客户、大型B2C電商平臺、美膚寶優選平臺等,公司對各類零售渠道基本實現全覆蓋,且各渠道分佈較為均衡。

與此同時,環亞科技的基本戰略為多品牌、多品類佈局,公司產品涵蓋潔膚護膚、洗護發、身體護理、精油、彩妝、口腔護理等產品領域,擁有超過20個品牌,廣告宣傳支出相對較多。

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佈局了多品牌多領域,但環亞科技的主要營收也就集中在美膚寶、法蘭琳卡和滋源三個品牌上。在我國美粧及個護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加,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的環境下,環亞科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大明星產品的市佔率以及開發新的爆款產品,而不是分散資源和精力做營銷。以目前的策略,想要「做冠軍產品、創世界名牌」,環亞科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