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2-28 23:57
來源:孤獨大腦
作者:老喻在加
一、關於「日拱一卒」,我們理解錯了
請你來做一道題:
假如你每天能賺200萬,並且可以活上一千年,你將擁有多少財富?
答案如下:
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是因為每天賺208萬太少?還是因為一千年太短?
聰明如你知道,蓋茨以及別的首富們,是靠非線性的指數式增長,實現了財富的驚人積累。
每天賺208萬當然很多,可還是靠出租時間賺錢,屬於常規的「日拱一卒」。
普通人靠這種「日拱一卒」的線性方式,更是難以改變命運。
價值投資的道理大家都懂,定投指數基金的方法都會,可是假如每個月定投個幾千幾百,什麼時候才能「財富自由」呢?
難怪大家想要去賭,看着炒幣的人兩千塊變兩千萬,人人向往。結果,一次次地淪為韭菜。
既然如此,「日拱一卒」還有什麼意義呢?
長久以來,人們對這個詞頗有誤讀。
本文想要討論的是:
到底什麼是「日拱一卒」的正確姿勢?
二、真正的高手,是這樣「日拱一卒」的
「日拱一卒」,出自「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日拱一卒無有盡」:是指每天像個卒子一樣前進一點點,堅持不懈終會有所成就。
「功不唐捐終入海」:意思是努力地在某件事上所下的功夫不會白白地浪費。
可是,有多少人辛辛苦苦一輩子,鞠躬盡瘁,卻只是原地踏步,甚至被時代拋棄。
「日拱一卒無有盡」,會不會只是對小兵的安慰?
「功不唐捐終入海」,講的是付出就有回報,果真如此嗎?
開淘寶店的,運營公眾號或抖音號的,哪個不是虧多賺少?那些血本無歸的創業者該找誰去要回報?
問題出在哪兒?
原來,我們對「日拱一卒」理解得太淺了。
真正的高手,對「日拱一卒」,有如下正確姿勢:
1、「日拱一卒」是做乘法,而不是做加法;
2、關鍵在於大規模重複,進而形成網絡效應;
3、「拱」是行動,更是決策,以應對不確定性;
4、「日拱一卒」需要凸性的守護;
5、在資產和資源的大局觀下「日拱一卒」。
三、姿勢之一:「日拱一卒」是做乘法,而不是做加法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段子。
假如你每天賺208萬,你的財富變化是這樣的:
第一天:208萬;
第二天:416萬;
第三天:624萬;
第四天:832萬;
......
第n天:208✖️n萬。
看起來,似乎是很好的「日拱一卒」,而且拱得相當大。
但是,用加法來計算,並不能精確反映財富的變化。
我們應該用乘法。
第一天的財富V1=208萬;
第二天的財富V2=V1✖️(1+G2);(G2代表當日財富增速,為100%)
第三天的財富V3=V2✖️(1+G3);(G3代表當日財富增速,為50%)
第四天的財富V4=V3✖️(1+Gg4);(G4代表當日財富增速,為33.33%)
......
第n天的財富Vn=208萬✖️(1+G2)✖️(1+G3)✖️(1+G4)......✖️(1+Gn)
從上面的計算,可以看到,Gn越來越接近於零。
所以,即使假設你每天能賺200萬,並且可以活上一千年,但是你的財富的增幅越來越小,很難超過蓋茨夫婦。
重點在於幾何平均值的計算。
上面的簡單推理,還藴藏着兩個深刻的概念:
1、獨立事件;
2、整體資產。
所謂獨立事件,是指假如我們以天為單位,那麼每一天的「日拱一卒」是一個獨立事件。
如此一來,我們就更容易理解,日拱一卒,彼此之間是乘積關係。
我忍住不就此去探討洛克的「位格同一性」,而是用一個比方來表達這一點:
假如你是一個機器人,每一天都會在半夜12點做一個軟件升級。
所以理論上,第一天的你,是1.0的你,第二天是2.0......
於是,每天會有一個新版本的你上崗,對這個「你」而言,前一天的「你」其實是另外一個人。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會審視地去看全新的一天。
你意識到,作為繼任者,有義務看清手上的牌,做好當日的決策,日拱一卒。
這麼去想的好處,是跳出意識的連續性對我們的禁錮。
的確,人的自我意識如何形成,以及為什麼會有一個連續的「我」存在,是宇宙間最深的謎團之一。
我們受益於之,也受困於之。
我,成為「我」的奴隸。
進而,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我不僅是「我」的奴隸,還是系統的數據奴隸:
絕大多數人説的是網絡流行語,想的是KOL嚼過的觀念,做的是大數據預測之中的事情。
有一天,我看《西部世界3》,想出一句話:
所謂自我,是「你自己的選擇」超越出可被系統預測的那部分。
這纔是日拱一卒的本義。
日拱一卒,是指要擺脫自我的慣性,擺脫系統操控下的隨波逐流,意識到自己可以對命運做出真正的選擇。
在圍棋里,高手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敢於「脱先」。
脱先,是指:在對局雙方的接觸戰中,對對方的招法暫時置之不理,爭得先手投於它處。
表面上看起來,脱先是爲了爭取主動。更深層次看,是指你的每一手棋,每一次下注,其實與上一手「無關」,是獨立事件,所以你可以下在任何可以下的地方。
新手下棋,步步跟着別人走。為什麼他們不懂脱先呢?
一是水平不夠,視野狹窄,算不出別處有更好的一手;
二是勇氣不夠。「脱先」會導致在局部遭到損失,新手的「損失厭惡」更強烈。
理解了哲學和雞湯的部分,才能明白我要表達的:
日拱一卒,是獨立事件,是乘法,而非加法。
日拱一卒,需要以整體資產,作為乘法的基數。
本文開頭的段子里,儘管每天賺206萬,但是過去積累下來的錢,卻沒有變成繼續賺錢的資產。
「日拱一卒」是獨立事件,而很多個「日拱一卒」串在一起,則需要全局觀,發揮每一個子效,如同整體足球的打法。
要做到這一點,有兩個原則:
1、用目標作為「連續性」的評判標準;
堅持作為一種美德,應該是指一個人對目標保持連續性,而不是對動作保持連續性。
假如昨天的「日拱一卒」看起來與目標不符了,就立即換個拱法,而不必去維護自己行為上的一致性。
堅持未必正確,而放棄也不可恥。
既然是圍繞目標展開,目標的「正確」就很重要了。但誰能保證目標不變呢?
所以,對於個人或者機構而言,應該有願景、使命、價值觀,這類看起來似乎很虛的東西,適合作為北極星一般的目標。
大一點兒,模糊一點兒,正確一點兒,會更長久,更適合引領我們穿越快速變化的不確定年代。
2、用全局利益來評估當下的「日拱一卒」的價值。
在前面,我模擬了一個場景:每天的「日拱一卒」,相當於有個新版本的你獨立來做一次決策。
這種模擬的好處,一方面是切斷沒必要的連續性,二是賦予了新版本的你一次重新審視全局的「決策點」。
在這個決策點上,決策行為的獨立性,與價值評估的全局性,得到了統一。
俗話説:寧可十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
這句話完整的表達,還要加上:
不想將軍的卒,不是一個好卒。
四、姿勢之二:「日拱一卒」關鍵在於大規模重複,進而形成網絡效應
還是開頭的段子:
你每天賺208萬,連續賺上一千年,有錯嗎?
有。
錯在兩點:
1、出租自己的時間,不會讓你太富有;
2、金錢不是財富,能幫你賺錢的金錢纔是財富。
「日拱一卒」很慢,很笨,但是如果能夠規模化,能夠大規模複製,就很快,很聰明。
這種大規模複製如果能夠形成網絡效應,則為指數式增長又增加了一個乘積。
著名的梅特卡夫法則,描述了網絡的價值以網絡節點數平方的速度增長的經濟現象。
許多個「日拱一卒」,彼此之間能夠形成網絡效應,會更加厲害。
假如做到這一點,「功不唐捐終入海」這個雞湯,從技術上就變得可以實現了。
網絡和平臺,就是這個「海」。
我經常和公司的小夥伴們説,要把平常做的事情,變成涮火鍋,要有一個鍋把各種付出和可重複的笨功夫聚合起來。
否則,「日拱一卒」就成了猴子掰苞米。
許多公司試圖用燒錢來構建網絡效應,有些可行,大多數不行。
例如有些在線教育,不是完全節點的網絡,甚至連雙邊網絡都算不上。
這類「海」,最多算個后海。
數字化時代,科技公司厲害的地方就是,整個網絡成為增長內核,增長內核越大,公司反而更強大,更靈活,邊際效用遞增,這和工業時代完全不同。
「海」,能夠聚合「日拱一卒」;
「海」,還能放大「日拱一卒」;
「海」,也能抵禦對手的「日拱一卒」。
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亞馬遜這類公司。
亞馬遜不斷地將收益變成滾雪球式的增長內核,還構建出一個又一個嵌套在一起的「海」。
貝佐斯總説「Day One」,其實就是「日拱一卒」,而又日日如新。
五、姿勢之三:「拱」是行動,更是決策,以應對不確定性
「日拱一卒」,與其説是行動,不如説是決策。
很多時候,痛苦的不是去做艱難的事情,而是在艱難的時刻作出主動的選擇。
絕大多數人會用勤奮來逃避真正的苦難,放棄自己的決策權。
將「日拱一卒」轉化為決策,有助於我們運用概率思維。
而前面説「獨立事件」,也是在為此做準備。
假如我們正在做的某件期望值為正的事情,成功概率是60%,那麼意味着40%的時候,會經受失敗的煎熬。
將上面的概率簡化為100天的「日拱一卒」,其中就有40天的「日拱一卒」是失敗的。
更何況,現實的分佈更不均勻,我們面對的可能是九敗一勝,甚至是九十九敗一勝。
人們無法忍受的不是「日拱一卒」的艱難,而是面對不確定性時的煎熬。
投資,創業,都有點兒像帶兵打仗,需要經歷戰火與犧牲。
在高手眼中,「日拱一卒」不僅需要系統,需要「海」,還是概率化的連續決策過程:
重要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在行動中不斷優化概率,並藉助大數定律實現正期望值的回報。
六、姿勢之四:「日拱一卒」需要凸性的守護
「日拱一卒」的增長率,連續性,勝負的概率,都會面臨「阻力」。
財富的滾雪球,是西西弗斯那樣的向山頂推石頭,而非從上而下坐滑梯。
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熵增的宇宙。
個體的努力和堅持,自不必説,但這隻佔整體的一小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設計自己的運氣,以及運氣的運氣。
所以,「日拱一卒」需要一個好的基礎概率。
也就是所謂的入對行,撞上好的賽道。
這樣,能讓你相對大概率地做正確的事情。
你還需要大概率地將事情做對,快速學習,不斷更新。
更難的是,「日拱一卒」伴隨着分配資源,而下注的比例並不是均勻的。
關於上述框架,如果一定要給出一個關鍵概念,我想應該是:
凸性。
「日拱一卒」,容易給人造成「付出就有回報」的錯覺。
可事實並非如此。
創業和投資的成功遵循冪律分佈,極少部分人大勝,大部分人勞而無獲,不僅沒功勞,連苦勞也沒有。
《硅谷創業課》一書,反覆提及三個概念:
1、凸性;2、大滿貫;3、反向思維。
那麼,到底什麼是凸性機會呢?
凸性(convexity):在風險投資中,潛在的(大)收益和(小或無害)的損失之間非常不對稱的情況。
最優秀的投資者明白,風險投資業務的成功在於購買錯誤定價的凸性。
不確定性是明智的投資者的朋友,因為不確定性導致了錯誤定價的凸性的存在。
所以,凸性機會有時候看起來有點兒瘋狂。
投資人山姆·澤爾這樣描述上述三者之間的關係:
「聽着,商業並非什麼難事。
如果你看到某行業風險低,有良好的上漲趨勢,你就去做。
如果風險很高,前景慘淡,你就放棄。
唯一需要做很多工作的情況是,有明顯上漲的趨勢,並且風險也很大。」
我們需要很有耐心地「日拱一卒」,但是要意識到,機會並不是一塊均勻切成8塊的蛋糕。
現實世界是不均勻、非線性的。
數學通過凸函數,讓我們更精確地理解凸性。
例如,指數增長模型,就是一個典型的凸函數模型:
在上面的公式里,時間t的對應值是Vt,其初始值為V0,且以速率R增長。
凸函數的斜率是遞增的:函數值隨度量值的增加而增加。
(上述來自《模型思維》一書。)
最近以及未來數十年,數字化產業突飛猛進,造富無數,底層原因之一是摩爾定律驚人的凸性。
讓我們再回到開始的段子:
假如你每天能賺200萬,並且可以活上一千年,你的財富圖形是下面這樣的:
凸函數的圖形是這樣的,例如摩爾定律,又或是亞馬遜的股價:
凹函數的圖形是這樣的:
《被平均的風險》一書,用房地產市場的抵押貸款投資組合,來描述了凹函數。
假如市場的房價有漲有跌,而平均房價維持不變,那麼,你認為該投資組合的利潤圖會是什麼樣的呢?
在下面的例子里,一半的房價上漲8%,帶來不足5%的利潤增長;另一半的房價下跌8%,帶來的利潤下降高達40%。如下圖:
(上述圖片來自《被平均的風險》一書。)
結果會如何呢?風險遠比表面上看起來大得多。
上圖的凹函數,正是2008年次貸危機時發生的故事。
而在做空者的計算公式里,上面的凹函數正好顛倒過來,結果變成了他們投資的凸函數。
以上一堆圖形,無非說明了一點:
「日拱一卒」,絕非埋頭苦干。
即使懂了凸函數,未必就能捕獲凸性機會。
投資人會告訴你自己是如何投中騰訊的,但無法告訴你下一家騰訊是誰。
然而,凸性能夠幫助我們從更高階來理解不確定性。
「日拱一卒」,不是陸地上的穩步推進,而是大海波濤起伏中的衝浪。
我們需要為自己探尋凸性的守護。
七、姿勢之五:資源和資產的大局觀
日拱一卒,既需要士兵式的突擊,又需要將軍式的決策。
在王興看來,真正的企業家精神是:
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想着如何實現目標,不管自己現在擁有什麼,哪怕手上什麼都沒有。
在我看來,「日拱一卒」就是以資源有限為前提去實現目標。
「日拱一卒」,是一個增厚資產、配置資產的過程。
有些公司燒錢,燒出來的是資產;
有些公司燒錢,燒出去的是費用。
在如今這個時代,最大的變革和機遇,就是資產向數字化世界的轉移。
數據,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資產。
對於個人而言,你的核心資產是你自己。
將自己視為可以不斷優化升值的資產,是「日拱一卒」的靈魂。
自我更新,正如芒格所言:
每天結束時,努力使自己比早上起牀時更加睿智一些。忠誠且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每天進步一點點。最終,如果足夠長壽,大多數人都會獲取應得的回報。
在過去的任何一年,如果你一次都沒有推翻過自己最中意的想法,那麼這一年就算浪費了。
八、最后
人生在世,誰又不是一隻無法回頭的過河卒?
我們都是日拱一卒的小兵。
或者説,更像《兄弟連》里的傘兵,生來就是被包圍的。
這部系列劇,在我看來是最好的商學院教材之一,其中有段臺詞至今難忘:
你唯一的希望,就是接受你已經死了這個事實。
你越早接受這個事實,就越早能夠表現得像個真正的戰士一樣,沒有憐憫,沒有同情,沒有自責。
所有戰爭靠的就是這個。
我們幸而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必如此悲壯。
然而,這段加繆式的話語,殘酷地揭示出:
真正的高手,只有放下一切,才能做到「日拱一卒」,勇往直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