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撇開《阿凡達》,説説《阿凡達》

2022-12-17 13:48

那一年

你的光影  

驚艷了這個世界

這一年

你終於歸來

你還是你

可是

世界已不是當年的世界

——致《阿凡達:水之道》

注:全文約一萬字,內容與《阿凡達:水之道》的劇情全無關係,無任何劇透。

《阿凡達:水之道》電影海報 《阿凡達:水之道》電影海報

影片開場,潘朵拉星球上的納美人對着鏡頭説:「天哪!十幾年沒見,地球人怎麼都變成這樣了?你們那邊都發生了什麼?!」這是我進影院之前臆想出來的《阿凡達:水之道》的第一個鏡頭,當然,它並沒有在影片中出現。從《阿凡達》首映的2009年到如今的這十多年,尤其是過去這三年,我們地球人生活的變化,遠大於潘朵拉星球上的那些既高壯又苗條的藍精靈。也許到《阿凡達3》上映時,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真的會忍不住加上這麼個開場。

本文和《阿凡達:水之道》的劇情無關,並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劇情有問題。相反,卡神的電影在劇情上向來都是剛剛的,沒有冷場,沒有尿點,無論是兩個小時還是三個小時,都能讓你從頭high到尾。在震撼體驗這一點上,沒有人比卡神更懂電影。

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通常不光是講了一個精彩故事,同時還創造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本身也是這部科幻作品的審美對象,甚至在某些時候這個世界纔是作品真正的主角。下面主要想探討的,是《阿凡達》這個世界的靠譜程度,大致從意識與肉體、星球與生命、文明形態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論意識與肉體的二元性

大腦是我們身體最重要的器官,這件事是大腦告訴我們的。

古埃及人做木乃伊的時候,會把腦子全部挖掉,把內臟認認真真地一件一件保存好。很可能在古埃及人看來,腦子里這一大坨白里胡拉的東西沒什麼卵用。這個現象並不獨特。我們的語言里面就保留着我們對世界以及自身的認知過程。比如當你問你女朋友心里在想什麼的時候,其實你們都知道心這東西並不會想,在做「想」這件事的其實是腦子。又比如當你女朋友哭着説你變心了的時候,其實她也應該知道心這東西並不怎麼會變,真正變了的還是你腦子里的思想。

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就是這樣,從一片混沌中一點一點地看清楚越來越多的真相。終於,我們明白了,我有大腦才能我思,我思才能我在的道理。到這里,某些有想象力的人就忍不住要繼續往前想了。既然大腦負責思維,既然大腦產生意識,那麼,身體這玩意兒還有什麼用?我把它去掉可不可以?我把它換成鋁合金鈦合金或者變形金剛可不可以?沿着這個思路繼續往前想的科幻作品多如牛毛,但是在説之前我們先得明白一下,這並不是什麼現代人才有的想法。我們老祖宗就想過啊,人死了之后,到底是形神俱滅,還是隻有形消失了,魂還能保留下來,讓我們以一種叫作「鬼」的方式繼續想點什麼和乾點什麼。

現代科學出現之后,這個形神俱滅還是形滅神存的問題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變着花樣越來越吸引人。畢竟,讓我們接受人一死就吹燈拔蠟什麼都沒了,這未免太殘酷,好歹讓我們死了以后還能留下來點什麼吧。於是有人開始在各種神祕體驗里面尋找證據。比如有很多人説自己曾經有過靈魂出竅的經歷。曾經有個人親口跟我説,他遇到過一次車禍,昏迷中感覺自己的靈魂離開了自己的身體,還回頭看到了自己。從此以后,他便對靈魂存在這件事深信不疑。多年之后我明白了,這種體驗很可能是因為大腦缺血缺氧產生的幻覺。還有人説快要昏迷的時候看到了一個隧道,隧道盡頭是很亮很亮的光,那難道不是天堂嗎?嗯……恐怕真的不是,這種觀感很可能是因為當事人的眼球充血受到了擠壓造成的。但是,就算真的是這樣,也不能證明靈魂這東西真的就不存在呀!不是還有醫生把一個快死的人放到秤上,來稱一稱這個人死前和死后體重的變化,二者一減不就是靈魂的重量嗎?

好了,我們還是放過靈魂這東西吧。實際上,想要證明靈魂存在和想要證明鬼存在的心理動機是一樣的,那就是,大家都不願意接受我們的肉體死亡的同時,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精神也會跟着徹底消失這一「命題」——這個地方我停頓了好久,因為其實我想用的詞是「事實」而不是「假設」,最后折中一下,就用「命題」這個詞吧。也許有一天,形神俱滅這件事還是有機會被證偽的,儘管我個人不大相信這一點。雖然我們必須接受我們的肉體有一天會徹底消亡這件事,但我們終歸還是不會死心,終歸還是想要讓我們的意識能夠保留下來。說白了就是我不想死,我想繼續活着。我不知道有多少是源於這樣的心理動機,又有多少是源於靠譜的科學證明,總之是,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大家好像都越來越願意相信,我們的意識可以脱離我們的肉體單獨存在這件事。只有相信這個,纔有可能讓我們將來實現「科學」意義上的永生。這里我想講的是,我們的意識可以脱離我們的肉體這件事,它只是一個假設,目前恐怕還不能證明它是一個事實。

在賽博朋克小説的鼻祖《神經漫遊者》《真名實姓》里面,大腦這玩意兒可以和電腦網絡直接對接,一個人可以把自己的意識上傳到網絡世界享受真正的網上衝浪。到后來的《攻殼機動隊》《阿麗塔:戰鬥天使》這類賽博朋克作品里,女主角的身體可以像機器一樣把零件隨便拆了換來換去,大腦意識依舊不變,她還是她。在神劇《黑鏡》里面,人的意識更是可以被導出、被保存、被上傳、被改造等等被各種折騰。《三體3》里面,在危機紀元的早期,患了「危機幼稚病」的地球人殘忍地殺死了可憐的雲天明,然后把他的大腦冷凍之后發射給了三體人。而三體人的科技屬實了不起,居然把雲天明同學給復活了。把復活大腦這個本事説成是外星人的科技,這個沒法槓。

說了這麼多,這些跟《阿凡達》有什麼關係?有!而且大有特有!一個人的意識可以從身體里面完全導出來,然后再輸入到另外一個身體里面,這本來就是《阿凡達》故事成立的根本前提。大家好像覺得這事兒沒什麼,但是,我越來越覺得這事兒不靠譜。當然,首先説明我不是要借這個槓《阿凡達》這個電影。對於一部科幻作品來講,設定靠不靠譜沒那麼重要,由設定出發展開的推論推理能保持邏輯嚴謹就足夠精彩了。就像《三體2黑暗森林》,故事精彩就行了,非要跟那個什麼黑暗森林法則槓個什麼勁?那只是一個故事設定啊!人家大劉說了,那個東西他自己都不信。 

關於意識的設定,是《阿凡達》故事成立的前提 關於意識的設定,是《阿凡達》故事成立的前提

在劉德華演的《拆彈專家2》里面有這樣一個情節:老劉原本是一個敬職敬業的好警察,但是在一次任務中被炸掉半條腿,之后就性情大變,變得脾氣暴躁思想極端,后來徹底黑化成了一個恐怖分子。這個劇情其實並不完全是瞎扯。因為按照現在腦科學的研究,一個人沒了半條腿,或者身體別的什麼非致命部位,失去的這部分身體對應的大腦神經元會因為突然間失去可以關聯的部分而開始萎縮,然后影響到臨近的大腦組織,讓大腦結構發生輕微的變化從而影響到宏觀層面,就是這個人可能會變得跟以前判若兩人——當然也許什麼都不會變,畢竟腦科學現在的研究水平也就是個稀里糊塗。大家請想一下,老劉失去半條腿都會黑化成那個樣子,現在把你的身體整個去掉,你的大腦就算還能保持鮮活狀態,那里面的意識還會跟以前一樣嗎?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語言恐怕不夠用了。我們説一個人瘋了,就已經是對大腦故障的極限表達了。而當一個人的身體徹底消失,只保留意識存在的話,那麼這個「人」或者這個「意識」,恐怕會變得比「瘋」還要嚴重萬倍億倍。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意識和肉體並沒有那麼二元可分。我們從嬰兒到成年再到老年,這一路上,我們的意識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我們的身體造就的。比如説,嬰兒在爬行中通過觸覺開始積累對於軟、硬、涼、熱這些概念的意識。當然還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就是嬰兒吃奶,在這個過程中這個BABY的大腦里積累了哪些意識就不多說了。要知道,你在每一刻的當下意識,其實都是你過去所有經歷的總和,包括那些讓你痛苦的記憶。意識和大腦的關係,真的像數據和電腦硬盤的關係一樣簡單嗎?它真的可以被改寫和被刪除嗎?它真的可以脱離大腦,脱離肉體,被導出來,然后再輸入到另一個身體里面嗎?這事兒在《阿凡達》里面是絕對可以必須可以,否則故事還怎麼往下講啊!但是,這事兒在科學層面上來説,尚不足以有足夠的理論來支持其可行性。

二、潘朵拉星球與遠古神話原型

前面可能扯的有點遠了,咱們還是回來説説潘朵拉星球吧。從創造世界的角度來説,這顆星球纔是《阿凡達》的第一主角。這個星球的美輪美奐就不用說了。更牛的是,卡神給這個星球創造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有不少評論認為《阿凡達》里的潘多拉星球和地球實在是太像了。畢竟這是電影嘛,太不像的話觀眾可能就沒那麼喜歡看了。 

潘朵拉星球是電影《阿凡達》的主角 潘朵拉星球是電影《阿凡達》的主角

不過,在創造一個星球這一點上,《阿凡達》的確還有很多可以施展的空間沒有挖掘出來。比如説,我們普遍認為生命的顏色應該是綠色的,但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太陽正處在它的壯年期主序星階段;假如有這樣一顆行星它運行在某個恆星的附近而這顆恆星處在紅巨星或者白矮星階段,那麼這顆行星上的生命會是完全不同的顏色。再舉一個近一點的例子,土星的第六顆衞星泰坦,它是目前已知擁有真正大氣層的衞星。天文學家認為,土衞六上分佈着眾多由液態甲烷和乙烷構成的湖泊,這顆衞星的寒冷程度超過南極洲。科學家表示,雖然土衞六上更加寒冷,但是它上面的風、雨和構造過程,使它成為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像的天體。根據合理推測,在這顆衞星上看到的天空是綠色的,而在它上面會經常下甲烷雨,雨滴可能會有足球那麼大,而下落速度只有地球上雨滴速度的十分之一……倘若《阿凡達》里的潘多拉星球能夠多參考參考這些奇異美妙的異世界,或許這部電影在視覺層面上會更加迷人。

一個星球可以被看成是一部科幻作品的主角,這樣的作品不只有《阿凡達》。比如「異形之父」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電視劇處女作《異星災變》,這里面同樣有條不紊地創建了一個星球出來,不過在風格上跟《阿凡達》絕對是兩個極端。《阿凡達》中的潘朵拉星球綻放絢麗之美;而《異星災變》中的星球冷入骨髓冷酷到死。第一季中的星球荒蕪至極,到第二季儘管主角到了這顆星球的熱帶區域,但依舊是一片死寂。儘管這顆星球上也有液態的海洋,但海水是強酸性的,毫無生命力。遺憾的是,這個劇的第三季和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異形前傳」系列第三部的命運一樣,都被砍掉了。在《異形前傳2:契約》片尾和《異星災變》第二季劇尾,留下的都是女主角被壞人鎖死的劇情坑,我們有生之年很可能看不到這兩個坑被填上了。 

《異星災變》中荒涼死寂的星球 《異星災變》中荒涼死寂的星球

除了美這種視覺上的直觀感受之外,潘朵拉星球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在於——相隔十幾年的兩部《阿凡達》都一再暗示,而且至今不敢明示——這顆星球似乎是有自我意識的,甚至有可能是有生命的。嗯——這怎麼可能呢?

把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想象成有生命的,這樣的想法很可能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或者説,我們或許可以把這樣的想法看作是「人」這個東西誕生的一個標誌。在原始人眼里,他每天生活的那座山,那條河,那片海,頂多再加上夜晚頭頂上的星空,差不多就是他腦子里認為的整個宇宙了。有一天,他突然間腦子開竅了,開始一本正經地胡思亂想,覺得那座山、那條河、那片海、頭頂這片天跟他一樣也是有生命的,然后開始在腦子里編各種故事,人類神話由此誕生。

這樣的神話原型故事在世界上各個文明的誕生早期都不缺席,而且在日后非但沒有消失還被進一步地發揚光大。比如漢代董仲舒這位大儒搗鼓出來的什麼「天人感應」之説,便是這種神話原型的一個承前啓后版本。進入現代文明之后,神話這種東西已經沒什麼人再相信了,這個時候再有人説自然界中的某座山或者某條河有生命,大家一定會覺得他腦子秀逗了。但是很多神話原型在人類文化中並沒有消失。比如在阿瑟·克拉克寫的一個短篇科幻小説《飛出太陽》里面,人們在太陽噴發的日珥里面發現了生命。在王晉康老師寫的科幻小説《五月花號》里面,人們在木星的氫氣里面發現了生命。

説一座山有生命你不信,假如有人敢使勁往大了想,説一個星球有生命,這個時候你還敢輕易否定他嗎?

在英國國寶級科幻劇《神祕博士》的第八季第七集 里面,人們發現月球最近老是不平靜,於是第十二任Doctor「皮卡叔」跑去調查,最后發現,原來月球是一顆蛋!到這一集的結尾,那顆蛋里面居然還孵出來一隻大鳥飛走了,完全不考慮地球人民的感受。

在漫威票房和口碑都砸了的那部《永恆族》里面,快結尾時編劇告訴我們其實地球是一顆蛋,一個大家伙的外星人還差一點從里面鑽出來,同樣完全不考慮我們地球人民的感受。

在筆者幼年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居然播出過《星際迷航》動畫版。在其中的一集里面,企業號遇到了一大團吞噬一切的星際塵埃雲,本來想要毀滅它,結果Spock發現,這一團東西原來是意識的。於是Spock和這一大團東西進行溝通對話,大家好商好量,這團東西放棄了吞掉企業號(三十多年前看過的動畫片,記憶很模糊,只能説大致情節如此)。

所以説,就算在后面的《阿凡達》3或4或5或某一部里面,卡神不再遮遮掩掩欲說還休,而是百分百實錘了這顆潘朵拉星球就是有自我意識,甚至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這也沒啥稀罕的,説到底不過是人類最古老的神話原型又一次舊酒裝新瓶了而已。 

片中一再暗示,這個潘朵拉星球不僅美,而且似乎是有自我意識的。 片中一再暗示,這個潘朵拉星球不僅美,而且似乎是有自我意識的。

認為星球,或者宇宙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生命體,這樣的觀念從遠古神話到現代科幻,內核是一樣的。甚至在科學界,這種觀念也曾經一度甚囂塵上,它就是著名的「蓋亞假説」(Gaia Hypothesis)。提出這個假説的可不是什麼神棍,而是一位正兒八經的科學家。1972年,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蓋亞假説,認為地球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形成了一個可互相作用的複雜系統。這個觀點稍微引申一下,那就是,整個地球都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或者至少是一個類生命系統。所以我們人類得小心點啊,搞不好我們自己把地球給「惹毛」了,地球會把我們人類給全部抹掉,重新恢復平衡。這樣的觀點自然受到各種極端環保主義者的追捧,行動起來,保護地球母親,消滅人類暴政!然而到晚年的時候,詹姆斯·洛夫洛克自己推翻了自己的理論,承認自己當年是杞人憂天,氣候變化是肯定會有的,但並沒有他之前説的反應那麼快。

我們當然應該保護環境,但是不是要用給現代文明開倒車的辦法來保護環境?這個問題在我看來答案絕對是否定的。這一點下文細説。回來説《阿凡達》中的潘朵拉星球,它真的會有自我意識嗎?誰知道呢——前面說了,我們連人的意識是怎麼一回事都沒徹底搞清楚,怎麼可能徹底否定人以外的其他東西可能有意識這樣的假設。就我個人來説,我連意識能脱離肉體這事兒都不大信,怎麼可能真的信一大坨星球也會有跟你我一樣的自我意識?當然,信不信是一回事,這個絲毫不影響我欣賞《阿凡達》這兩部電影。

三、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現代文明?

儘管從題材上講《阿凡達》是相當科幻的科幻片,但倘若剝去科幻的這層外包裝,它其實就是一部《與狼共舞》。后者講的是當年白人和印第安人兩種不同形態的文明發生碰撞的故事,並且相當大膽把立場站在了原生態的印第安文明這一邊,對擴張侵略式的西方文明持否定批判態度。在這一點上,《阿凡達》和《與狼共舞》如出一轍,儘管前者是科幻片而后者是西部片。影片《阿凡達》中,以攫取資源為目的的地球文明代表的是一種擴張侵略式的野蠻文明,而美麗的潘多拉星球和淳朴的納美人代表的是一種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原生態文明。

在探討文明這一話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看到,《阿凡達》和當年的《與狼共舞》一樣,對於近代歷史上由歐洲人發起的萬惡的殖民主義進行了批判,這一點我們應當給予正面積極的評價。五百年前,一個叫科爾特斯的西班牙惡棍帶領兩百多個西班牙殖民者,徹底屠滅了美洲的阿茲特克文明;沒多久,他的外甥皮薩羅又帶領一幫西班牙殖民者,徹底摧毀了美洲的印加文明。在其后幾百年的歷史上,儘管海上霸主由西班牙換成英國,但故事的主基調沒變。全世界的文明都遭受到歐洲殖民者的掠奪、霸凌甚至毀滅。毫無疑問,近代歐洲文明的崛起,是以全世界的文明浩劫為代價的。這絕對是西方文明永遠洗不掉的原罪。 

《與狼共舞》和《阿凡達》的海報對比,是不是很像? 《與狼共舞》和《阿凡達》的海報對比,是不是很像?

人類進入現代文明的過程,是一個多元相伴並行發展的過程。殖民主義的原罪,必須永遠地被銘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另一邊,工業化也是現代文明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個東西,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它?

必須看到,工業文明是屬於全人類的偉大成就。然而在好萊塢電影(不只限於科幻電影)里面,工業文明往往被符號化成一種對和諧自然的破壞力量,甚至是一股邪惡力量。在這一點上,作為西部片代表的《與狼共舞》和作為科幻片代表的《阿凡達》如出一轍。在《與狼共舞》中,白人入侵者是一股破壞印第安原生態文明的邪惡力量,而印第安文明則代表着純真、善良、自然和野性。《阿凡達》其實就是一部外星版的《與狼共舞》,片中來潘朵拉星球挖礦、濫殺、殖民的地球人無情地破壞這一星球的美麗生態,而納美人代表着一種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更美好的文明。作為造夢工廠出品的兩部影片,《與狼共舞》和《阿凡達》為我們編織了兩個大徑相同如出一轍的美夢,然而夢畢竟是夢。宇宙中是否有像《阿凡達》中的納美人一般的外星人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我們目前知道,在真實的人類歷史上並沒有存在過《與狼共舞》中這般純真善良的文明;即便是真的出現過,也不可能在叢林法則的世界存續太久——當然這並不等於説當年的歐洲移民對印第安人的殺戮就不邪惡。

所以説像《阿凡達》和《與狼共舞》,包括好萊塢很多很多其他類型的影片,都是給身處現代文明的都市人提供一種「異域」的想象而已——想想迪士尼的《阿拉丁》《風中奇緣》《花木蘭》一類的動畫片何嘗不是如此——而這種想象的出發點不是基於客觀事實而是基於現代生活中的種種缺失。這種感覺有點像是大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初到農村,讚歎説農村真好呀空氣新鮮民風淳朴,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現這里缺水斷電還沒網絡,你受得了嗎?

爲了表達對於現代文明的批判,卡梅隆在《阿凡達》里面集畢生功力,創造了一個他理想中的「生態文明」的樣子。但要知道,這只是好萊塢為我們打造的一個美夢。曾經的印第安文明以及已經在地球上消失的差不多的各種原始文明,儘管和這些電影里描繪的有相似之處,但這些原始文明真實的樣子恐怕並非如此。想要了解這類文明的真實面貌,《啟示》和《賽德克·巴萊》可能更靠譜一點,當然,它們也只是編織出來的電影而已。就説《與狼共舞》吧,你們歐洲人當年用天花和機槍大炮把人家印第安人差點屠滅光了,然后又在這里美化人家,説人家是一種美好的「生態文明」,搞得連如今生活在保留地里的印第安人自己都信了,跟着説沒錯呀,我們老祖宗當年就是這麼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就是活得這麼天人合一。這幅畫面的確奇怪。

對自然環境有所破壞,這的確是工業文明的負面效應,但問題的解決之道一定是進一步地改進技術發展現代文明,而不是由工業文明退回到農業文明時代。好萊塢喜歡把工業文明之前的人類文明——比如印第安人遊牧狀態的部落文明——描畫成一幅美好純真的迷人圖景,似乎人類曾經有過一段美好的、伊甸園般的田園時光,而后因發展工業而誤入歧途,變得與天地為敵。須知,影片中的田園美景只是造夢工廠一廂情願的想象。我們或許可以把這樣的畫面當作是關於未來社會的美好願景,但是一定不要像好萊塢電影里預設的這樣,把現代文明當作惡魔,把這樣的畫面當作是現代文明的對立面,好像只要打敗這個惡魔便可以重回伊甸園。正確的觀念應該是,我們可以通過改進現代文明來把美好的田園畫面納入其中,而不是通過對抗和破壞現代文明來重返美好的田園時代。破壞現代文明的后果並不會是重返田園,而只可能是重返蠻荒。

另一角度來説,工業文明的邪惡面孔只是《阿凡達》的故事編碼,並不是什麼這部電影可以拿來被批判的BUG。想要看工業文明的正面形象,只需要放下《阿凡達》拿起《變形金剛》就可以,劇情是爛了點,但機械鋼鐵的金屬美感展現的還是相當充分的。把工業文明描繪成正也好邪也好,都是成全故事的手段而已,不必非要由故事來反推創作者的態度,也許創作者在這件事上壓根就沒態度。不過就比例來説,現代文明、工業文明、技術文明的正面形象,在好萊塢電影里面佔的比例還是太少了,而負面形象絕對是一抓一大把。

最后説一點戰鬥力層面的問題吧。在《阿凡達》中,一邊是篤信萬物有靈的部落文明,一邊是要砍樹挖礦攫取自然資源的人類文明,二者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前者痛恨后者破壞了自己的土地和神靈,后者認為前者阻礙了自己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部落文明推崇個人的勇敢、頑強、堅毅等精神品質,但個體的戰鬥能力畢竟有限。即便是部落里每一個人都驍勇善戰,從軍事層面來考量卻沒有多少可以上升的空間。在組織紀律和戰略戰術方面,部落文明在戰鬥中能夠短時間內飛速進步,但是就規模人數來説,部落式的羣體結構註定了這一組織的戰鬥人數不可能規模太大,個人再怎麼以一當十也不可能打得過成建制的現代軍隊。最重要的一點,當一個文明把關注點全部集中在個體戰鬥能力的提升上時,是不大可能主動去考慮通過科技手段武裝自己來提高羣體戰鬥力的。就算他們能搶來飛機大炮,也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學會使用這類技術含量更高的現代化武器。就算他們能學會使用這些搶來的先進武器,也沒有能力實現獨立研發和自主生產,更不用説給武器升級換代了。可以説,部落形態的原始文明在遭遇現代文明時,既有理念上的絕對衝突勢必引發戰爭,又在軍事戰鬥能力方面有着無法提升的致命缺陷,尤其是無法跨越科技的瓶頸,在戰役上偶爾取勝是有可能的,但文明的悲劇命運並不會因此而被扭轉。

寫到這里我不禁懷疑,所謂文明的多樣性是否真的存在?也許文明的發展本來就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故事。先是有N多個石器文明百花齊放,然后有其中一個石器文明不小心在科技樹上點亮了青銅冶煉這一技能,於是它的戰鬥力暴漲,開始大殺四方掠奪資源,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強壯。人類文明就這樣從石器時代進入到了青銅時代,那些沒能掌握青銅技術的石器文明全都成了文明進階的犧牲品。之后的文明進階不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循環上升中上演差不多的故事,從百花齊放到一枝獨秀,然后再百花齊放再一枝獨秀。至少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的文明進階,都會讓科技樹上走慢一步的N多文明淪為文明發動機的燃料,甚至淪為毫無意義的炮灰。這一過程很血腥,很殘酷,但又無比真實。

如今,在北美尚有少量的印第安人生活在他們的保留地,在非洲、澳洲也尚有少量的原住民部落存在,可與其説他們是現代文明之外的另外一種文明,不如説他們是被已經全球化和同質化的現代文明刻意保留下來的盆景。説到這兒,這篇文章或許可以收尾了。與其説《阿凡達》為我們創造了現代文明之外的另外一種美好文明,不如説,它利用現代文明在科技方面的最高成就,結合創作者對於人類原始文明一廂情願的美好想象,打造了一個關於理想文明的虛擬盆景。人類文明終有一天要走出地球的襁褓,奔向星辰大海。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會遇到潘朵拉星球,但願到那個時候,文明的悲劇不再上演。

《阿凡達:水之道》劇照 《阿凡達:水之道》劇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