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本以為又是爛公司與遊資共舞,深入研究卻並不完全如此:英聯股份,虛虛實實,真真假假

2022-12-12 18:2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市值風雲 

  易開蓋行業領導者。

  各位老鐵最近吃瓜了嗎?

  先有夢潔股份(維權)董事長、副董事長、董祕被一鍋端,后有華揚聯眾(維權)董事長涉嫌操縱市場,還有今天國際實控人被公安機關指定居所監視居住……,A股真是太精彩啦~

  十一月最后一周除了有一波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的,還有67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被採取自律監管措施的,比如被爆炒的「供銷社」概念天鵝股份前幾天被封賬號,還有牛的不行的ST大集(維權)

  PET銅箔業務僅在探索階段

  最近市場熱點輪動,亂花迷人眼,PET銅箔板塊也是很強勢,比如相關概念股英聯股份(002846.SZ),風雲君決定拉出來溜溜、一探究竟。

  英聯股份的股價自從進了11月就一路上漲,從11月1日的6.72元/股漲到11月24日的13.04元/股,僅18個交易日就暴漲94%,接近翻倍。

  (來源:專為註冊制服務的市值風雲APP)

  目前英聯股份市值不足30億,而近期4個漲停板以遊資炒作推動為主,11月22-25日的龍虎榜單上,不乏出現了上塘路、杭州幫、量化基金、北京中關村、湖州勞動路等遊資的大名。

  (來源:同花順數據)

  給資本市場提供新故事的,正是PET銅箔,也被稱為鋰電覆合銅箔,是該領域新的技術路徑。

  相比傳統電解銅箔,複合銅箔作為負極集流體的鋰電池具有低成本、高安全、長壽命和高量能密度等優勢,可以有效解決電池因內短路引發發熱而失控的行業難題。

  但目前複合銅箔仍處於產業化驗證階段,沒有實現量產,滲透率的提升或者替代仍需過程。而當下良品率低造成的高成本,也是該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中信建投預測,2023年有望成為PET銅箔量產元年,2025年其滲透率可達到20%。

  目前行業內正有一大波公司在緊急佈局,其中2022年9月29日寶明科技(002992.SZ)在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稱其鋰電覆合銅箔產品生產良率約80%,PET複合銅箔產品已送樣認證,預計在2023年二季度量產,配套電池為14-15GWh。

  (來源:寶明科技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

  另外,2022年11月23日雙星新材(002585.SZ)在調研活動中也表示,預計在11月底完成主線建設,12中旬向客户再次送樣,逐步實現量產上市。

  (來源:雙星新材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

  但與上述兩家公司比,英聯股份明顯落后一個身位。公司在2022年9月16日發公告稱,根據其戰略規劃,擬出資5000萬在四川設立子公司,用於PET、PP、PI等材料複合銅箔及相關材料的研、產、銷業務。

  (來源:公司公告)

  在公司股票4連板時,公司又發公告稱上述項目正在推進,與供應商簽訂的生產設備將於近期交付。同時補充稱上述相關業務系公司主業以外的嘗試,其基本面未發生變化。

  言外之意就是,我PET銅箔生產設備還沒到位,能不能量產還有待觀察,你愛炒不炒,反正和我沒關係。

  不過近期公司業績不樂觀,搞PET銅箔似乎在尋找新的出路。不僅如此,在2022年7月25日公司與皇家瓦森柔性包裝公司簽署《鋰電池鋁塑膜聯合開發協議》,后於8月29日又公佈擬出資1000萬元在深圳設立子公司。

  主要產品為電動汽車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鋁塑膜,但仍在研發階段。

  英聯股份的新業務均在探索階段,而主業這邊卻每況愈下,吾股排名甚至已經跌落到3700多名。

  (來源:久經考驗的市值風雲APP吾股排名系統)

  撇開炒作,公司質地如何?

  英聯股份成立於2006年,2017年登陸深交所。

  公司實控人原為翁氏家族,2022年4月29日其簽署的一致行動人協議終止后,家族中的翁偉武通過持有公司29.04%的股份,變更為新實控人。

  (來源:招股説明書)

  自成立以來公司主業以快消品為核心領域,專業從事「易開啟」金屬包裝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已形成覆蓋食品(含乾粉)、飲料、日化用品等多應用領域。

  簡單説就是各種產品的金屬包裝上面的蓋子,可以是易撕蓋,可以是鋁質全開式,也可以是鋁製拉環式。公司在2017年招股書中披露,易開蓋單位售價僅為完整金屬罐的20%左右。

  公司預計2022年易開蓋全國產量將達到1100億片,而公司2021年的產量為135.9億片,市佔率約為12.3%。

  (來源:2022年度非公開發行A預案)

  另一方面,公司下游食品飲料行業穩步增長確定性高、啤酒罐化率提高將為公司營收增長帶來持續動力,而公司目前的產銷率已接近99%。

  根據Euromonitor的數據,我國軟飲料市場規模2021年達6473億元,預計2021-26年CAGR為5%。而2021年我國啤酒罐化率為30.3%,預計2025年增長到38.2%,但與日本近90%、美國74%的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公司營收主力為飲料易開蓋和罐頭易開蓋產品,分別貢獻了34%和30%的營收。另外乾粉易開蓋為公司創收1.7億,佔比17.9%。

  2017年上市后,公司營收表現亮眼,2017-21年總營收從4.6億增長至18.3億,CAGR高達41.2%,實現高速增長。

  2022年前三季度,總營收為14.4億,同比增長8%,表現尚可。主要得益於海外市場,上半年公司出口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5.9%。

  疫情爆發后,歐美地區一罐難求,罐頭搶購潮下公司雖保證了營收體量,但盈利情況卻不樂觀,2021年僅為0.35億,不及上市時的80%。

  2022年前三季度是上市來頭一次處於虧損狀態,為-794萬。

  當然,今年旺季不旺,實在也不是公司自身的問題。

  (來源:公司招股書)

  公司2017年上市后,毛利率就大踏步下滑,2021年僅剩13.6%,2022年前三季度繼續下降,僅為10.7%。淨利率走勢基本一致。

  分產品看,乾粉易開蓋和罐頭易開蓋的毛利率高於公司其他產品,2022年上半年分別為15.2%和16.2%。公司表示營收佔比較大的乾粉易開蓋近期下游消費需求不足,導致銷售規模和銷售毛利率均呈下滑態勢。

  另一方面,公司產品主要原材料為鋁材和馬口鐵。鋁錠和鐵礦石的價格從2020年5月開始不斷走高,尤其鋁錠一年內價格已翻倍,近期仍在高位震盪,對公司毛利率造成了嚴重擠壓。

  (來源:choice數據)

  再拆開看,公司在研發上下了不少功夫,2022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增加62.5%,研發費用率已達到4.5%。公司在互動易回覆中明確表示,目前仍專注搞易開蓋的主業研發。

  另外,2021年公司8成營收來自於直銷模式,但該模式毛利率較低,為12.4%,較經銷模式低6個百分點。

  公司下游客户主要有聯合利華、雀巢、王老吉、中糧包裝、昇興集團等。過去三年公司對前五大客户的銷售額佔總營收的比重較為穩定,2019-21年維持在24%的水平。

  (來源:2021年年報)

  專注主業,處心積慮只為低價增持

  過去幾年在三大業務主線中,乾粉、飲料易開蓋業務公司是通過收購股權來增強自己實力,而罐頭易開蓋業務則是通過積極擴建產能。

  公司所處的快消品金屬包裝行業集中度較低,行業內中小規模企業眾多,通過擴產是佔據更多市場份額的有效途徑。

  公司2017年上市初期時年生產量為36.5億片,一路積極佈局擴建產能,到2021年末生產量已經提升至135.9億片,擴大三倍多。公司市佔率也從2015年的3%提升至2021年的12%。

  同時,公司在2017年收購山東旭源,2018年又花費1.2億收購廣東滿貫包裝有限公司76.6%的股權來穩固自己在乾粉易開蓋市場的領導地位。

  當時滿貫包裝不僅擁有2億片的奶粉易撕蓋產量,在國內奶粉行業市佔率的60-65%,而且還為公司帶來了伊利、蒙牛、飛鶴、聖元等客户。

  收購完成后,滿貫包裝既完成了2018-20年不低於6000萬扣非淨利潤的業績承諾,也為公司的營收打開上升通道。2021年公司已把滿貫包裝其余23.4%的股權全部收入囊中。

  顯然,公司是在做對的事。

  但一路的擴產能、收併購導致公司財務狀況緊張。資產負債率一路攀升,2022年前三季度末有息負債率也高達48.6%,帶動資產負債率達到67.2%。其中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期末值為4.4億。

  不僅如此,公司經營槓桿也在逐年走高,2022年前三季度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期末合計達14.1億,佔總資產比重的55.6%。

  自由現金流同樣表現吃緊,2015-22年前三季度,公司通過經營活動共產生了7.5億現金流,支出16.1億資本開支,最終自由現金流淨流出8.6億。

  財務狀況緊張,除2019年通過公開發行可轉債募資2.14億外,公司一直在計劃非公開發行A股來緩解壓力。其實早在2020年公司就計劃發行5836萬股,募資5億。

  該預案當時也過了審,但2021年8月公司發公告決定終止發行。隨后在2022年9月,又拋出2022年非公開發行A股的預案。

  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是向實控人募資,擬發行8347萬股,總募資總額不超過5億,全部用於補流。

  (來源:2022年度非公開發行A預案)

  但實控人翁老闆自身財務狀況壓力也挺大,其持有的股份62.3%均在質押狀態。

  但這次預案的價格只有5.99元/股,相較於2022年11月29日的收盤價11.28元/股,如果能過審,那翁老闆一把就淨賺N個小目標。

  翁老闆處心積慮、槓桿加滿,恐怕核心還是想用低成本多拿到些自家公司的股份,感動,感動,淚目,淚目。

  當然,至於在今年連續放了幾個要搞PET銅箔的公告后,11月份公司股價開始大漲,這是不是計劃的一部分,還是意料之外,那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實控人看好自家公司,沒啥毛病。

  另一方面,公司分紅情況表現尚可,2018-20年持續在改善。雖然公司2021年業績大幅下滑,沒有利潤分配,但2015-21年公司累計分紅1.1億,同期歸母淨利潤為3.8億,總分紅佔比也達到了29.4%。

  英聯股份上市后一路擴建產能加收購子公司,使其在易開蓋的細分領域里逐漸佔據領導地位。

  近年來營收一直處於上升通道,但遺憾的是上游原材料漲價、主營產品近期下游需求不足,自身利息費用開支大嚴重影響了盈利能力。

  公司近期積極拓展的PET銅箔業務和電動汽車及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鋁塑膜業務,目前都在探索階段,只當聽個響兒,核心還是要看已經頗有聲勢的主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