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原創精選> 正文

港美早一周 | 流動性吃緊!華爾街警告美經濟衰退已定,國內防疫放寬港股連日抽升

2022-12-10 11:44

上周市況

美企業的裁員潮由科技企業到金融業

美國公佈11月份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PMI 46.2,略好過預期46.1。同月份ISM 服務業指數報56.5,遠好過預期53.1,及上月54.4,更持續企穩在50以上的擴張區。10月份工廠訂單按月升1%,同勝預期0.7%及9月份0.3%。同月份耐用品訂單按月升1.1%,亦好過預期1%。數據齊優於預期,反映經濟仍在上行軌道。唯巿場未見受落,股市更急挫至近低位收市。

主要仍是憂慮加息問題。投資者擔心美聯儲局會將最終端基金利率上調至5釐或以上。以壓抑持續企在高位的通脹。局方將在下星期展開議息會議,預期僅加息0.5釐。國債息率再度小幅向上,而2年期跟10年期的利率,相距幅度又再拉開,將孳息率倒掛的問題再創紀錄。也反映出當地明年經濟衰退的問題亦越見嚴重。

企業的裁員潮由科技企業到金融業,現更逐步擴展至零售業或其他行業。

有多家大型券商或投行齊表示繼續看淡美股,並提出警告,美聯儲局帶出的流動性風險極高,能令標普在未來跌超過兩成。同時提出,因為經濟衰退的問題,令到企業不論在前景或盈利收益上,皆難有理想的成績。科技股更有很大機會跑輸大市。因此未來不建議持有增長型,或科網股。可以選擇一些防守性較強的板塊,當中可包括醫療藥物、電商平臺或零售股,及公用事業的股份。

國內推出多項優化政策,促進房地產可持續發展

目前在國內 A股市場上市的公募REITs共有22只,更可分類到房地產、產業園、高速公路、倉儲物流及能源等多個資產。以往常見有上市公司,或公私募基金等回購自家股份。但最近已發展到自家回購REITs。近日持續下滑的華夏中國交建高速公路REITs,由原創基金增持1,200萬份,佔總發行1.2%,動用資金超過億元人民幣。為國內金融市場上,首宗回購REITs。國內公募基金年內巳轉向重點發行交易所基金ETF。到目前為止合共發行95只股票型ETF,規模更突破1.5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近4成。

由於年內的ETF增長,已成為各公募基金的亮點。因此有多家公募基金表示,未來仍以發行新ETF為主。國內在11月內推出多項優化政策,主要在支持房地產企業可持續發展。亦加速步伐發行地方債券,籌集資金后。各地區的大型基建項目也急速推進。但房地產開發,或基建工程的展開,因此踏入2023年,一切都會平穩發展。

日前在上海市的人民銀行及銀銀保監局齊召開會議,要求市內金融機構繼續推出更多措施,以支持房地產企業在發展業務時,可以更健康及穩定。同時亦向保險公司建議,可以購入更多相關房地產債券

港交所新股募資額跌出前三甲

港交所自2014年11月,跟內地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展開滬港通后,已踏入8周年。隨后的深港通、債券南北向通,及交易所基金ETF等亦相繼開通。未來仍有多個不同種類的互聯互通亦在準備中。投資者經互聯互通在近8年的成交總額高達89.4萬億元人民幣,累計有超過1.7萬億元人民幣流入A股市場。合共持有上交所及深交所股票總值更增加至2.2萬億元人民幣。初期僅865億元人民幣。由國內經互聯互通到香港買賣港股總成交額,在近8年內累計30.4萬億港元,累計有2.6萬億港元淨流入港股市場。持有港港亦由早期的131億港元,大幅倍增至兩萬億港元。

年內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也拖累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引致新股上市籌集資金的節奏也見放慢。截至11月底,香港新股集資總額亦僅是879億元,更跌出全球三甲位置。再加上多項不利環境的因素,估計全年也是剛過千億港元。但由於(388)港交所正在市場諮詢再放寬上市制度,以引入未有盈利的科技企業上市。預計上半年開始實行后,可吸引約15家科技公司到交易所上市,預計可籌集資金超過600億元。也估計明年將有近百家企業選擇到香港上市而籌集資金,估計金額會高至近2,000億港元。

本周焦點(1800) 中國交通建設

集團成立於2006年10月,是經國務院批准而整體重組改制再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為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是屬於國有企業。為國內交通基建業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更是全球領先的大型基建設施綜合服務商。同年12月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為第一家境外上市的大型國有基建企業。同時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集團擁有全資控股子公司超過60多家,參股公司超過16家。主營業務包括港口、碼頭、公路、鐵路、橋樑、隧道及市政工程為主的基礎設施、設計和建造。另有部份以基建疏浚為主的疏浚工程。以港口機械和築路為主的裝備製造業。國際工程承包及進出口貿易等。業務遍佈國內所有省、市、自治區、港澳特區及全球超過135個國家和地區。中交建是全世界最大的港口設計建設公司、公路及橋樑設計建設公司、疏浚公司、集裝箱起重機制造公司、海上石油鑽井平臺設計公司,和國內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公司,更為國內最大高速公路投資公司。

集團建立10家大型設計學院、2個國家級技術中心、6個重點實驗室,其中3個被認定為交通運輸行業之重點實驗室。同時擁有眾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之第三季度業績為營業額上升5%至5,419.79億元人民幣,稅后盈利增長5.7%至158.15億元人民幣。可於現價3.96元附近吸納,中長線可見5.70元,跌穿3.30元止蝕。

來源:華盛通

后市展望

下周美聯儲公佈利率決議,加息0.5釐的機會率超越75%

根據資料顯示,美國房屋樓價正在調整或放緩中。自年初開始,聯邦住宅管理局FHA,及退伍軍人事務局VA,齊推出低息優惠的房屋貸款利率,以吸引首次,或低收入的國民,而計劃亦相當受歡迎。但近期美聯儲局的持續加息,造成貸款利率跟隨上升。引伸出有超過45萬戶負資產,當中有超過6成是在9月前買入物業。其余的4成,祗要樓價再稍跌近10%,亦隨步成為負資產人士。因此在未來幾個月,要繼續留意相關情況的變化。美國美聯儲局在下星期的議息會議前,公佈的申領救濟金數據,略見温和,反映勞工市場未有過熱的情況出現。也支持局方有條件拖慢加息節奏。

投資者聚焦下周美聯儲局的議息會議。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內的數字顯示,加息0.5釐的機會率超越75%。反映出局方有減慢加息步伐的意向。但多國債券市場上的孳息率倒掛問題持續惡化,引申出券商、投行、基金及投資者等,皆估計明年經濟衰退定會發生,問題在乎輕微,抑或嚴重。美股昨晚的反彈,僅是科技股及芯片板塊內的股份,始有較明顯的升幅。因此明年美股仍會繼續向下尋底。

國內出口汽車高達245.6萬架,超越德國而成為全球第二大

國內人民銀行公佈11月份外匯儲備按月增加650.61億美元至3.117萬億美元。按月上升2%,更連續兩個月上升,亦是近6個月最大上升幅度。略多過預期3.1萬美元。期內增加主要是美元匯率的回落,及部份國家債券價格持續上升所帶動。在外匯儲備內的黃金資產,月內增加103萬盎斯至6,367萬盎斯。價值由10月份1,026.73億美元增加至1,116.50億美元。(2318)中國平安表示,將會跟全球指數及數據分析供應商富時羅素FTSE 合作成為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利用自家的優勢,為世界各地投資者提供複雜可持續發展的因素納入投資分析,並推出差異化的方式,以應對國內可持續的投資環境,富時平安中國ESG指數系列。系列內集合中國平安專有的國內ESG資料和評級,及富時中國領先指數。雙方的合作,可致力提供在國內仍是發展階段,並以內地巿埸為重點的產品。以促進ESG的投資增長。

國內電動汽車製造商(002594)比亞迪,跟招商工業簽署訂購合約,訂單是4艘擁有9,400個車位的雙燃料汽車滾裝船,訂購價約27.83億元人民幣。比目前全球最大的9,100個車位的滾裝船仍要大。集團正計劃設立自家的汽車運輸船隊。主要是訂單的增加,海運成本亦日見高漲。年內首10個月,國內出口汽車高達245.6萬架,更超越德國而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港股新經濟中資股齊全面造好,國內多個城市皆見逐步放寬措施

香港財經事務官員表示,全球虛擬貨幣發展迅速,也漸見成熟。因此對相關虛擬貨幣資產的投資,都保持開放態度。唯希望能有序及健康地發展。證監會正在計劃,到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引入,買賣虛擬貨幣的比特幣、以太幣及其他相關貨幣的期貨ETF到港交所上市。暫時有多家虛擬貨幣發行商皆表示有興趣,將產品帶到港交所上市。相信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見到虛擬貨幣的期貨ETF在港交所上市。未來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的大方向,相信重點仍在金融科技,及虛擬資產的配置上。

而跟國內的互聯互通,仍有多個項目正在籌備中,包括引入在港交所上市的國際企業,及開設人民幣櫃枱等。港交所正在為科技公司在未有盈利,而可以申請上市的方案。相信可吸引更多企業或外國投資者到香港金融市場發展。

港股周內持續向上抽升至高見19926,再度迫近20000關口。而恆生科技指數亦同步抽升至高見4390。港股連日升勢,主要是國內多個城市皆見逐步放寬措施,投資者憧憬會再進一步放寬通行。科技股、新經濟板塊及中資股等齊全面造好。近期多隻大型科技股皆能交出勝預期的成績,而大部份亦見低位后反彈。因此短期內升勢仍可持續。但要留意,12月近尾為長假期,隨后應會較為淡靜。
 

欄目簡介

盛言牛熊:華盛通美港股觀點類欄目,精選主流財經媒體和意見領袖評論。即時分析行情熱點,揭示投資機會,縱論宏觀大勢。

作者簡介:

Louis:華盛資本證券資深股票、期貨及資產管理持牌人,證監會註冊負責人員;從事證券、期貨及資產管理行業超過30年,於香港經濟通撰文15年;曾為多家企業設立管理基金和退休基金,投資回報率約12%。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