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2-10 04:00
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伴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低迷,削減成本正在成為多家頭部大廠的應對選項,由此引發的裁員潮也在蔓延。
12月3日,全球多家科技媒體報道,晶圓代工商格羅方德將裁員超過800名員工,約佔該公司全球逾15000名員工的5.3%,消息隨后獲格羅方德公司的郵件確認。據悉,此次裁員將主要集中在非製造業職位,計劃在2022年年底之前進行。
而在籌劃裁員規模方面,格羅方德的人數並不算多。兩個月前,由於個人電腦市場放緩,半導體巨頭英特爾也啟動了針對上千人的裁員計劃。此前,CEO帕特·基辛格曾表示,人員優化將是未來降低公司成本計劃的一部分。
同時,芯片設計巨頭ARM也身處此次半導體裁員潮的浪尖。早在今年10月初,《金融時報》指稱ARM已將其英國員工人數減少了20%,累計達700人。考慮到ARM在英國以外的全球員工人數也同時減少了550人,此次總裁員規模涉及1250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廠商雖未言明裁員,卻以另一種形式貫徹降本增效的意圖。據臺灣地區媒體報道,今年10月,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在致員工信件時提出,除量產在即的3nm及3nm以下研發製程的相關人員外,鼓勵其他員工多與家人相處,休假充電。
業內對此輪半導體巨頭裁員有着更為多元的解讀。多位業內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全球半導體產業正進入另一階段。在削減成本壓力下,很多巨頭不得不以裁員應對危機,而在更深層次,裁員也預示着整個行業進入新一輪調整周期。
削減成本好過冬
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出的數字化需求,曾一度令半導體產業經歷供不應求的繁榮期。但從2022年開始,市場由產能短缺轉為過剩的態勢已然傳導至半導體全行業。市研機構Omdia發佈的調研數據顯示,在連續增長8個季度后,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導體收入首次出現同比下滑,第三季度則延續頹勢,同比下降了7%。
在此背景下,爲了做好「過冬」的準備,半導體巨頭紛紛祭出了削減成本的舉措。其中,作為產業鏈上游代工領域的龍頭,臺積電釋放了明確的信號。魏哲家在2022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電話會上表示,受全球半導體需求疲軟以及通脹導致的成本上升等因素帶來的產能擴張計劃調整影響,臺積電預備將2022年的資本支出預期從至少400億美元下調至360億美元。
而幾乎在同期,英特爾也對外公佈了削減開支計劃。由於2022年第三季度營收較上一財年同期同比下降了20%;淨利潤下降85%。帕特・基辛格表示,英特爾將努力在2023年實現30億美元的成本削減,到2025年年底時將年化成本削減和效率增益提高到80億美元至100億美元。
兩家巨頭幾近一致的反應,也為整個行業做出了註腳。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季維向記者表示,需求的逆轉加劇了市場的不景氣,尤其是從2021年年底開始的砍單潮,目前已經影響到設計、製造、封測、設備等所有環節。
「裁員是削減成本最直接的手段。」季維表示,半導體公司的人員配備與市場周期呈現強相關關係,為擴張期而設的人員崗位在市場收縮時期常常存在大量冗余,而市場銷售業務部門是最容易遭受裁撤的部門。
除裁員外,季維指出,削減招聘崗位也是常用的辦法。以英偉達為例,在遭受了2022年第二季度營收下滑19%的挑戰后,公司CEO黃仁勛在內部信中向員工作出保證,即使營收不及預期也不會裁員。但公開信息顯示,其招聘的崗位卻已大幅減少。
此外,最為柔性的做法則是臺積電的休假式「減員」。季維預計,由於仍是代工市場訂單最為緊俏的廠商,臺積電短期內還不會採取裁員的方式,但如果市場低迷期延續,不排除其未來裁員的可能。
「硅周期」再臨
裁員的浪潮洶涌,於行業巨頭而言更像是一次應對危機的自我調整。而在更大的產業背景下,也預示了新一輪「硅周期」的再臨。
在業內,所謂的「硅周期」是指半導體業的繁榮與蕭條的一輪交替,通常以四年為一個周期。據中金公司統計,近20年來,全球半導體產業經歷了4~5輪「硅周期」,而供需關係是造成「硅周期」的主要因素。
在新一輪「硅周期」中,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被認為是最大的驅動因素,由於遠程辦公與數字化需求的刺激,全球PC市場迎來爆發,這也帶動了半導體市場的崛起。IC Insight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增長了約10%,其中PC芯片的市場需求增長是重要的貢獻因素。
但隨着疫情持續以及地緣衝突加劇,全球經濟進入下行周期,由此也導致了智能手機和PC的消費趨冷。Canalys與IDC數據顯示,今年4~6月,智能手機的全球出貨量同比下滑9%,PC的全球出貨量減少15%。因此,Gartner也在今年7月底首度將2022年半導體市場增長率由此前預測的13.6%下調至7.4%。
「這一輪周期嚴格算只有不到3年,短於平均周期,主要還是產能短缺拉高了製造側的預期,使其快速增加了產能提前滿足了市場的需求。」CHIP全球測試中心中國實驗室主任羅國昭向記者表示,這也讓提前到來的衰退顯得更為急促。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發佈的報告顯示,進入2022年后的六個月,全球半導體芯片銷售額持續出現放緩,成為自2018年以來增速放緩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這也成為造成此輪半導體裁員的深層原因。在羅國昭看來,任何一次「硅周期」的變化,都要伴隨產業的自調整。在半導體市場,產能過剩后的市場低迷,會最終促使半導體企業減少運營支出,導致人員裁減,而最終讓「硅周期」回到新的增長起點。
危機之后的機遇
在Gartner先前給出的預測中,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低迷將持續到2023 年,這也意味着近來裁員潮纔剛剛開始,隨着巨頭的腳步,更多產業鏈的企業或將優化團隊。但危機之下,機遇也在孕育。
在探尋此輪半導體衰退的原因時,多位業內人士此前曾向記者表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需求下滑,是導致半導體出貨量下滑的直接因素。但顯示面板的市場數據側面反映了目前這一市場的復甦跡象。公開數據顯示,全球面板廠產能利用率在今年10月回升至約 65%,中國液晶面板市場的這一指標也升至70.6%,且多尺寸價格走穩或上揚。
另一個有望觸底反彈的市場則是智能手機。IDC研報指出,隨着智能手機供應鏈放緩時間達一年半,市場最壞時期已過,芯片短缺緩解、換機需求提升等因素刺激下,智能手機市場庫存正趨向正常化,頹勢或止於今年下半年,明年下半年市場有望恢復正常。
而在微觀數據之外,宏觀規律會起到更強的作用。「放到近20年看,半導體市場衰退的時間從沒超過一年。」季維表示,影響「硅周期」的因素本質還是需求,而隨着全球疫情進入收尾期,智能汽車、數據中心正在成為新的增量市場,這些都在加速半導體行業的復甦。
在最近舉行的行業會議上,華為首席供應官應為民表示,2021年半導體行業產能供不應求,2022年卻因全球經濟下滑而出現短暫回落,但從更長周期來看,半導體產業已變成朝陽產業,波浪式創新還會繼續推動整個市場發展。
國際機構給出的預測更為樂觀,IDC分析師馬里奧·莫拉萊斯在今年年中的半導體市場研討會上表示,在新的增長需求驅動下,世界半導體市場在今后10年內將翻一番,總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在此背景下,全球半導體市場仍有着積極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