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IPO之路一波三折!「缺錢」威馬欲借殼Apollo出行上市?

2022-12-08 17:10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武凱

近日有消息稱,威馬汽車擬通過借殼上市的方式登陸港交所,借殼對象為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

截屏2022-12-08 16.02.56.png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另據Apollo出行12月5日晚間發佈的公告顯示,該公司擬收購一間從事智能電動車的公司。目標公司的業務涵蓋一系列配備先進技術的智能電動車,目標客户為中國年輕且精通技術的用户。這家智能電動車公司被不少業界人士猜測或為威馬汽車。

其實在此次傳出借殼上市消息之前,威馬汽車今年6月1日就已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但該招股書已於12月1日失效,威馬汽車也並未更新上市信息。

在尋求二級市場融資背后,威馬汽車目前資金壓力不小。今年11月,據網傳威馬汽車CEO沈暉內部信顯示,爲了應對資金壓力,該公司管理層帶頭主動降薪一半,同時對公司整體運營費用進行精簡,將通過一系列財務措施降低運營成本。

在業界看來,若能成功上市「輸血」,或能助威馬汽車解決當前的資金困局。對於借殼上市傳言,時代財經也採訪求證威馬汽車,截至發稿前暫未取得迴應。

被Apollo出行收購?

威馬汽車上市路,可謂一波三折。

早在2020年,威馬汽車就曾嘗試衝刺科創板。彼時根據上海證監局公告內容,威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威馬汽車)已具備輔導驗收以及科創板上市申請條件,上交所即將受理該公司遞交的申報材料。這意味着一旦通過申請,威馬汽車將成為科創板造車新勢力第一股。

不過,據媒體報道,有接近威馬汽車的投資方透露,威馬汽車的科創板上市材料在審查中發現了不少問題,上市事宜恐將擱淺。威馬汽車彼時對此迴應稱,正在科創板政策收緊下進行IPO排隊,上市時間未定,科創板上市情況以上交所公示爲準。不過,此后威馬汽車科創板IPO再無實質性進展。

截屏2022-12-07 09.59.36.png

圖片來源:截取於港交所

衝刺科創板上市無果,威馬汽車將目光轉向港股市場。今年6月1日,威馬汽車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擬衝刺港股上市。不過,時代財經留意到,12月1日,港交所信息顯示威馬汽車港股招股書已失效,目前其暫未更新更多招股信息。

而此次,威馬汽車更被曝出將借殼Apollo出行實現港股上市。

截屏2022-12-07 14.39.23.png

圖片來源:Apollo出行公告

公開資料顯示,Apollo出行母公司為香港珠寶及鍾錶貿易投資公司力世紀(后改名為AFMG)。在2021年,威馬汽車通過一系列換股安排,獲得了AFMG 28.5%的股權,成為后者最大股東。同時,沈暉出任AFMG聯席主席兼非執行董事,前威馬核心創始團隊成員戚正剛則任AFMG總經理、執行董事。

由此可見,在資本和管理層層面,威馬汽車與Apollo出行的關係都十分密切。

不過,目前Apollo出行主要營收來自於珠寶、鍾錶等業務。其發佈的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12個月的中期業績顯示,該公司在此期間內營收6.9億港元,同比增加30.53%。其中,汽車業務營收僅有1.86億港元,珠寶、鍾錶等業務營收則達4.66億港元。

此次Apollo出行公告將收購一家「從事智能電動車的公司」,有業內人士猜測后者或為威馬汽車。而如果此次收購屬實,那麼Apollo出行或將完成對母公司最大股東的收購,威馬汽車也可能完成借殼上市。

不僅如此,Apollo出行在出行領域的決心對於威馬汽車而言或許是個好消息。

Apollo出行今年9月在港交所公告中表示,當前公司戰略定位是專注於自身的品牌汽車開發業務,順應全球智能電動車的採用趨勢,致力成為智慧出行服務行業的領導者之一。公司將與威馬汽車在汽車製造方面的協同效應。為此,公司的中文名稱特意由「力世紀有限公司」變更為「Apollo智慧出行集團有限公司(簡稱Apollo出行)」。

有觀點認為,威馬汽車借殼Apollo出行上市對於雙方都是利好:威馬汽車可通過出售股份獲得資金,Apollo出行則可進一步提高汽車業務水平。

不過也有投資人士分析稱,今年以來資本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投資意願較為保守,「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市值有所回調,新能源車企上市融資難度有所增大。

3年虧超17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急於上市的威馬汽車,目前的處境並不好過。

在前不久傳出的全員降薪消息背后,這家曾與蔚小理齊名的造車新勢力正面臨鉅額虧損。招股書信息顯示,威馬汽車在2019年到2021年的3年里,實現營收分別為17.621億元、26.717億元、47.425億元。同期的淨虧損分別是41.452億元、50.838億元、82.058億元,3年累計虧損超過170億元。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威馬汽車賬面剩余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36.78億元。而其借款總額為89.55億元,包括22.8億元即期借款、66.75億元非即期借款。

而終端市場表現上,威馬汽車不僅與蔚小理漸行漸遠,還不斷被后來者反超。數據顯示, 2021年,蔚小理年銷量齊齊超9萬輛,威馬汽車全年銷量僅有4.4萬輛。

今年以來,據長江商報統計,威馬汽車在前11個月份累計銷量3.2萬輛,月均銷量不足3000輛。而蔚小理前11月累計銷量已紛紛破10萬輛,其中,蔚來、理想、小鵬前11月銷量分別為10.67萬輛、11.20萬輛、10.95萬輛。

不僅如此,傳統車企孵化的智能電動新品牌勢頭也十分強勁:今年前11個月,埃安銷量達24.11萬輛,同比增長128%;極氪交付量也達到6.06萬輛,躋身國內頭部新能源廠商行列。

從具體產品來看,威馬目前旗下有E.5、W6和EX5三款車型在售,但據懂車帝數據顯示,銷量高的車型E.5今年10月銷量已跌至501輛。且其目前主打產品的價格區間聚焦16萬元-26萬元。在此價格區間里,比亞迪、埃安等品牌市場表現強勁,威馬汽車競爭壓力顯著。

在產品規劃方面,據此前的招股書顯示,威馬M7將於2023年搭載自主研發的L4級AVP,硬件已配置為支持未來L5級自動駕駛功能。不過有媒體近期報道稱,威馬汽車因為拖欠供應商賬款導致核心零部件斷供,M7的項目也已經停滯。對此,時代財經也採訪了威馬汽車方面,截至發稿暫未取得迴應。

在業界看來,就威馬汽車現下而言,解決資金問題已迫在眉睫。而從長遠看,如何提高產品競爭力、降低虧損,仍是威馬汽車亟需解決的難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