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1月以來最高漲幅59%,港股基金大爆發,30多隻回報超30%,基金經理們正如何佈局?

2022-12-07 11:26

財聯社12月7日訊(記者 沈述紅)雖然今年以來絕大部分產品淨值仍未「收復失地」,但港股基金11月以來大爆發領漲市場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11月以來,淨值回報靠前的主動權益基金多為重倉港股的基金產品。截至11月5日,何琦管理的兩隻產品——華泰柏瑞新經濟滬港深和華泰柏瑞港股通時代機遇,11月以來回報分別高達59.25%、50.40%,為表現最亮眼的兩隻主動權益產品。在ETF產品層面,港股類ETF也在同類產品漲幅榜單中霸屏。

  不過,雖然近期漲幅兇猛,但絕大部分港股基金仍未收復年內失地,這之中也不乏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如前海開源滬港深藍籌、前海開源滬港深優勢精選、前海開源滬港深價值精選三隻跌幅超30%的產品均由明星基金經理曲揚管理;今年以來跌幅為30.53%的寶盈互聯網滬港深,由知名基金經理張仲維掌舵;同期,崔宸龍執掌的前海開源滬港深非周期淨值跌幅達到了29.96%,該產品11月至今漲幅為16.29%,他管理的另一隻產品——前海開源滬港深智慧年內淨值跌幅為24.16%;2021年崛起的新生代基金經理陳金偉管理的寶盈國家安全戰略滬港深,今年以來淨值跌幅也有26.47%。

  不過,對於接下來港股市場的估值上升空間,業內人士存在着一定分歧。有基金經理認為,多重積極因素已經顯現,港股市場藴藏較多投資機會。其快速反彈后出現的震盪甚至階段回調,並不意味着徹底逆轉港股市場估值的修復趨勢,當前港股市場的估值優勢、政策加碼預期以及美聯儲緊縮步伐大概率趨緩等,都有望成為市場下行風險的「緩衝墊」。不過,也有投研人士認為,港股短期估值繼續上升的空間可能不大,后續維持震盪盤整的概率較大,能否進一步上行需等待疫情、經濟和企業盈利等方面數據的反饋。

最猛漲近六成

  港股兇猛。

  僅僅一個多月,多隻港股股價漲幅已翻番。受此影響,重倉相關股票的基金淨值也走出了一條漂亮的曲線,「一雪前恥」。

  從主動權益基金11月以來的走勢看,淨值回報靠前的多為重倉港股的基金產品。其中,截至11月5日,何琦管理的兩隻產品——華泰柏瑞新經濟滬港深和華泰柏瑞港股通時代機遇,11月以來回報分別高達59.25%、50.40%,為表現最亮眼的兩隻主動權益產品。

  三季度末,這兩隻產品前十大重倉股悉數為港股,華泰柏瑞新經濟滬港深的前十大重倉股依次為:中信建投證券中金公司廣汽集團中信證券綠城中國阿里健康微盟集團舜宇光學科技思摩爾國際廣發證券,持倉比例合計佔基金資產淨值的比例為57.21%。

  在三季報中,何琦提到,港股可能已經見底,后續大概率會震盪上行。「四季度,市場會迎來佈局的好時機。股票市場三季度是大幅的回落,為投資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期。」

  排在其后的,有陸琦和魏淳共同管理的前海開源滬港深匯鑫、馮琪和陳荔共同管理的中融滬港深大消費、陳健瑋管理的匯添富滬港深優勢精選、詹佳管理的光大保德信品質生活、王貴重和王鑫晨共同管理的嘉實港股互聯網產業核心資產,他們11月以來的淨值漲幅都超過了40%。

  無一例外,他們產品均重倉了港股。

  上述產品外,何奇管理的西部利得策略優選11月以來淨值漲幅也有38.03%。在三季度末,該產品前第三大重倉股和第四大重倉股亦為港股萬科企業龍湖集團,合計持股比例佔股票持倉市值的19.25%。同期,郭成東和王佳卉共同管理的德邦滬港深龍頭、德邦港股通成長精選,陳健瑋管理的匯添富滬港深大盤價值等逾20只重倉港股的基金11月以來淨值漲幅都超過了30%。

  在ETF產品層面,港股類ETF也在同類產品漲幅榜單中霸屏。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華寶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兩隻產品11月以來淨值回報均超過了五成,領漲全市場ETF。華安恆生科技ETF、嘉實恆生科技ETF、博時恆生科技ETF、華夏恆生科技ETF、廣發恆生科技ETF、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恆生科技ETF、易方達恆生科技ETF等16只含「港」量高的ETF11月至今淨值增長率均超過了40%。

年內失地尚未收復 多位明星基金經理仍陷泥潭

  雖然近期漲幅兇猛,但絕大部分港股基金仍未收復年內失地。

  若將時間拉長,華泰柏瑞新經濟滬港深和華泰柏瑞港股通時代機遇今年以來的跌幅仍分別有19.32%、25.02%。

  這一年來,何琦也在反思自己的投資決策,他表示自己應該更多地去佈局長期更有增長潛力的公司,即使短期可能也有回調。對短期可能的價值陷阱,應該更加警惕。「從組合角度而言,今年過於看重估值,而忽略了行業暴露,從而造成年初以來組合業績不佳。」

  11月漲幅靠前的前海開源滬港深匯鑫、中融滬港深大消費、匯添富滬港深優勢精選、光大保德信品質生活等,今年以來的淨值回報依舊為負數,分別為-7.88%、-14.44%、-20.77%、-21.37%。

  更有甚者,王霞和章俊共同管理的前海開源滬港深景氣行業,其淨值雖在11月以來小幅回升7.54%,但年初至今的淨值跌幅仍高達四成。融通滬港深智慧生活、前海開源滬港深藍籌、前海開源滬港深新硬件、前海開源滬港深優勢精選、創金合信滬港深研究精選、前海開源滬港深價值精選、長城港股通價值精選多策略、寶盈互聯網滬港深、嘉實滬港深回報,這9只產品今年以來回報都在-30%以下。

  而在淨值跌幅靠前的港股基金中,不乏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前海開源滬港深藍籌、前海開源滬港深優勢精選、前海開源滬港深價值精選三隻跌幅超30%的產品均由明星基金經理曲揚管理;今年以來跌幅為30.53%的寶盈互聯網滬港深,則由知名基金經理張仲維掌舵;同期,崔宸龍執掌的前海開源滬港深非周期淨值跌幅達到了29.96%,該產品11月至今漲幅為16.29%,他管理的另一隻產品——前海開源滬港深智慧年內淨值跌幅為24.16%;2021年崛起的新生代基金經理陳金偉管理的寶盈國家安全戰略滬港深,今年以來淨值跌幅也有26.47%。

短期估值上升空間存疑

  對於接下來港股市場的估值上升空間,業內人士存在着一定分歧。

  有基金經理認為,多重積極因素已經顯現,港股市場藴藏較多投資機會。其快速反彈后出現的震盪甚至階段回調,並不意味着徹底逆轉港股市場估值的修復趨勢,當前港股市場的估值優勢、政策加碼預期以及美聯儲緊縮步伐大概率趨緩等,都有望成為市場下行風險的「緩衝墊」。不過,也有投研人士認為,港股短期估值繼續上升的空間可能不大,因此后續維持震盪盤整的概率較大,能否進一步上行需等待疫情、經濟和企業盈利等方面數據的反饋。

  事實上,早在11月中旬,鑫元基金經理李彪便分析,恆生AH股溢價指數處於歷史高位,后續有望持續收斂,后續較為看好港股市場的表現。

  「近期,我們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港股未來表現較為樂觀,這也是自我任基金經理以來,首次看好港股市場,而這也可從我以往的投資中看出。」李彪認為,海外加息已進尾聲,美債利率與美元指數逐漸見頂,疊加國內產業政策緩和,港股市場的投資空間已逐漸打開。

  「短期來看,市場不確定因素或逐步緩和,當前國家開始逐步放開對互聯網企業的限制,加大力度支持平臺經濟發展,企業環境有望得到改善,港股有望進一步回暖。」民生加銀投研人士表示。

  一位中小基金公司投研人士稱,當前期港股市場在快速反彈后出現震盪甚至階段回調,並不意味着徹底逆轉港股市場估值的修復趨勢,當前港股市場的估值優勢、政策加碼預期以及美聯儲緊縮步伐大概率趨緩等都有望成為市場下行風險的「緩衝墊」。

  展望未來,恆生前海基金相關人士認為港股最艱難的時刻在逐步過去,轉機漸現。不過,疫情的不確定性可能使得路徑上仍會有波折,持續性上漲仍需要更多催化劑、尤其是國內增長的改善。

  「目前來看,港股前期所面臨的三重壓力,包括地緣局勢影響風險偏好、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影響企業盈利、美聯儲緊縮影響融資成本和流動性,均有所緩和,近期美國通脹拐點和國內地產疫情政策也出現邊際變化,港股情緒和估值的部分修復轉機逐步顯現,但反彈的持續性還需要分子端盈利的兑現和后續更多政策配合。」上述人士分析。

  該人士仍然看好大科技板塊在港股市場中的投資機會。其中,TMT行業中的互聯網企業,在穩定經濟、刺激消費、幫扶中小企業和拉動就業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且具備投資稀缺性,充分體現了港股的配置價值,另外還看好新能源車產業鏈、生物醫藥、可選消費等受益於疫情政策優化和估值分母端壓力緩解所帶來的結構性機會。

  也有基金公司持謹慎態度。「上周地產和防疫政策均出現利好,推動港股上升,但參考國外經驗,防疫政策調整后短期內或將釋放需求,但經濟復甦前景有待觀察。」西部利得基金表示,目前港股估值已接近均值減一個標準差,較前期歷史低位上升超過20%,短期估值繼續上升的空間可能不大,因此后續維持震盪盤整的概率較大,能否進一步上行需等待疫情、經濟和企業盈利等方面數據的反饋。

  操作上,該公司建議投資者多看少動,密切觀察市場變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