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拆解阿里雲:看懂雲企業的尷尬

2022-11-30 15:35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閲號:techsina 

  文/歸去來

  來源/價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

  雲服務市場的尖子生阿里雲,正迎來一場大考。

  誕生於2009年的阿里雲,由於具有市場先發優勢,目前在雲服務市場中已處在領先地位。據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阿里雲在IaaS領域和IaaS+PaaS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為34.6%和33.5%,排名均為第一。

數據來源: 《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上半年)跟蹤報告》

數據來源: 《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上半年)跟蹤報告》

  同時,阿里雲也是國內唯一實現盈虧平衡的雲服務商。據阿里此前發佈2022財年第四財季及全年財報顯示,阿里雲2022財年總收入在抵銷跨分部交易前和抵銷后分別為1001.8億元和745.68億元,實現13年來首次年度盈利;阿里雲EBITA利潤從上年的虧損22.51億元改善為盈利11.46億元。

  也正是如此,今年阿里將三大戰略升級為消費、雲計算、全球化,提到第二位的雲計算已被視為阿里生態增長的第二曲線。

  不過這條「第二曲線」當下正充滿着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據阿里發佈的2023財年第二財季(自然年為2022年三季度)財報,阿里雲營收207.57億元,僅同比增長4%。其中,本季度合併全球市場(託管服務和基於雲的一切即服務XaaS)的ACV下降29%至31億美元。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阿里雲的營收增速一直在放緩。比如2020年Q3時,阿里雲的營收增速為62%,但到了2021年Q3則直接下降到33%,而如今4%的季度營收增速,也在説明阿里雲業務逐漸進入瓶頸期。

  在增速不斷下跌的情況下, 阿里雲能否擔當整個阿里「第二曲線」的大任?

阿里雲的焦慮

  對於阿里雲的失速,張勇在財報會議上談到:「未來在中國互聯網行業放緩的背景下,下一個增長點會是什麼……整體雲業務的增長,其實離不開整個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以后,作為經濟的微觀細胞,每個企業纔會在數字化的進程當中更願意投入,減少后顧之憂,所以跟大環境和經濟增長的前景有很高關聯度。」

  阿里雲營收增速放緩的背后的確和當下的宏觀因素有關。

  雲服務主要客户在B端,其最大的價值為「降本增效」,但現在的問題是在消費市場疲軟、美聯儲加息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正在持續惡化,其對IT的辦公支出正在明顯降低。

  來自山東的李總告訴價值星球,自己公司是做生鮮產品一件代發的,由於這種產品對物流時效要求極高,但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導致商品流通環節的時效無法保障,這也讓公司的業務一直處在停擺之中。現在對自己而言,只能通過壓縮各方面的成本活下去。

  也正是如此,今年全球多家雲服務企業的營收都在明顯降低。

  比如,微軟雲今年三季度營收為203億美元,雖同比增長20%,但略低於市場預期。而在微軟雲業務中的Azure公用業務,其增速已從上一季度的40%下降到本季度的35%。

  數據來源:微軟財報

  拋開外界因素影響,阿里雲自身的問題也正在顯現出來。首先,基於雲服務產品的數據隱私性,企業一旦和某個雲服務廠商簽訂合同后,往往不會考慮隨意更換雲服務企業。

  來自北京的汪總對價值星球説,由於企業大量的數據存儲在這些雲服務廠商中,若是企業選擇變更雲服務廠商,數據遷移時的安全很難得到保障,萬一出現問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

  不僅僅如此,企業內部的員工已經習慣了使用一款軟件,如果遷移勢必要花費時間來學習和適應新的軟件,這無形之中又會增加企業的內部成本。

  事實上,汪總話的背后,也對阿里雲形成了一個終極靈魂拷問,即接下來阿里雲想要恢復此前的高增長,到底是需要拿出什麼樣的軟件和友商之間的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進而能夠從友商手中搶走更多的訂單呢?

  從技術層面來説,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這幾大雲廠商的底層技術高度同質化,這就導致他們提供給B端客户的服務產品趨同。

  數據來源:各大雲服務廠商官網

  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雖然阿里雲在底層技術能力和研發資金上有一定優勢,但由於B端企業所面對的商業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阿里雲對市場有極高的洞察能力,必須要「以快打快」地推出更多差異化產品,這對企業內部的壓力可想而知。

  其次,由於國內IaaS產品高度同質化,廠商們爲了留住客户,只能在價格上妥協,這就讓阿里雲的利潤非常有限。

  圖源:光大證券研究所

  資料顯示,行業內IaaS的毛利率只在10%-15%之間,而 PaaS和SaaS毛利率分別為50%、70%。

  數據來源:各大公司財報

  為增加自身利潤,雲廠商們往往選擇提供「複合型產品」,即通過IaaS+PaaS,IaaS+SaaS為客户提供服務。但隨着PaaS層面Docker、K8S等容器技術的支持,如今PaaS和SaaS服務一定程度上可以脱離IaaS。換句話説,雲廠商們此前所依賴的「捆綁服務」邏輯也隨之崩塌。

  當脱離捆綁后,IaaS也越來越趨向於獨立存在的狀態。而此時決定IaaS廠商市場競爭力的最大因素就變成了價格。阿里云爲了能夠保住自身的市場份額,自然也不敢大範圍提價。但無法提價也意味着后續的研發成本無法均攤,這必然會影響到后續阿里雲的利潤表現。

  最后,一旦丟失某位大客户,雲服務企業的業績便會產生較大波動。比如,由於字節跳動的海外雲服務合同轉移,阿里在三季度的財報中明確表明,阿里雲在互聯網客户上的收入同比減少18%。

  在各種問題疊加下,對於如今阿里雲的掌門人張建鋒來説,迫切需要為阿里雲找到一個新的「增長引擎」。

新的增量如何找?

  隨着當下雲服務的逐漸普及,各級政府、國企、央企也逐漸開始嘗試並深入使用雲服務。據IDC此前發佈《中國智慧城市數據跟蹤報告》顯示,2021年政務雲整體市場規模為427.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47%。

  圖源:IDC中國,2022

  但在政務雲市場上,阿里雲想要迅速攻破並非易事。一方面,目前浪潮雲已建成了中國最大的分佈式雲體系,涵蓋308個分佈式雲節點,基於統一的OpsCenter,實現了持續性迭代升級;服務中國 245個省市政府、2萬個政府部門。

  按照IDC的數據顯示,2020年浪潮雲在我國政務市場排名第一。同時,華為雲、天翼雲、新華三、紫光雲也均是這一細分領域內的頭部玩家,阿里雲要虎口奪食並不容易

  另一方面,隨着今年上半年國家「東數西算」政策的落地施行,以及「雲網融合」成為趨勢,這也讓阿里雲的數據中心優勢逐漸被弱化。同時,三大電信運營商也不再甘於賣資源的角色,他們開始跨過騰訊、阿里等廠商自建數據中心,並且基於自身的優勢開始服務政務部門、國企、央企等 。

  據啟信寶全國招投標信息系統顯示,自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全國1億元以上政企數字大單項目中,電信、移動、聯通中標的企業數量分別為104個、68個、34個,但阿里雲只有9個。

  事實上,阿里雲在拓展政務客户上所遇到的問題,只是當下拓展其他領域遇到阻力的縮影而已。

  由於商業環境較為複雜,每個大行業下會牽扯到大量的細分行業。一些行業雲服務企業對本行業業務具備足夠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他們更懂得本行業的痛點和發展趨勢,這也是阿里雲這樣的行業雲所欠缺的。

  比如,博雲就自主研發的私有云產品、企業級容器管理平臺、數據中心自動化運維產品等已在金融行業落地實施,這也是國內首家在股份制銀行、支付機構等大型機構的重要生產系統中提供基於Docker的PaaS平臺的雲計算服務企業。

  有觀點認為,未來國內雲服務市場上新的增長點會在醫療雲和傳統行業。因此對阿里雲來説,如何下沉到垂直行業,真正讓這些企業藉助上雲達到降本增效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出海「任重道遠」

  國內業務持續承壓之下,出海似乎成爲了阿里雲的良藥。

  比如,阿里2022財年提到:我們的海外市場年度購買用户已經超過了3億……必須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對於阿里雲這樣的頭部企業來説,出海依然面對着多方的挑戰。

  其一,由於數據中心屬於典型的電力密集型行業,對電力需求極大。但近些年國外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電力成本不斷上漲,以歐洲為例,光大證券曾指出,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歐洲五國電力現貨漲幅均值250%。

  從輸電費、税費層面考慮,阿里雲在海外的用電成本短期內恐難以降低,進而影響自身的盈利能力。

  圖源:光大證券

  其次,阿里雲出海必須要同時和微軟雲、亞馬遜雲等巨頭進行競爭。而據Synergy Research數據顯示,目前亞馬遜雲和微軟雲的市場份額分別在35%和22%之間,阿里雲僅有5%左右。

  圖源:Synergy Research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公有云SaaS市場,2021年公有云SaaS市場份額佔全球約66%,預計2022年底佔比約68.4%,到2023年全球市場佔比或突破七成。

  圖源:新科技研究院

  而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上,阿里雲不僅要面對自身的業務合規問題、中美貿易的不確定性問題,更大的難點在於能理解並解決當地企業的業務痛點。

  最后,私有云雖然在國內有較大的需求,但是市場份額並不容易得到。

  做私有云「定製」,意味着要針對每一個客户,建造獨立的「房間」,既要當「設計師」——貼身服務做個性化定製,又要當「施工隊」——做總集成商。不僅十分耗費時間和成本,還無法通過標準化實現規模化效益。

  以金山云爲例,伴隨着其私有云業務的發展,其付出的解決方案開發育服務成本也在迅速增長,這也讓金山雲的毛利率從2020年的5%下降到2022年一季度的4%左右。因此,對於阿里雲來説,出海實則是機遇和挑戰共存。

  事實上,作為雲服務行業領頭羊的阿里雲都面臨着這些問題,其他雲服務廠商的困境自然可想而知。

  很多時候,雲服務企業都會在宣傳中提到能幫助客户實現「降本增效」,但現在的問題在於,這些雲服務企業如何幫自己「降本增效」呢?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