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1-29 04:06
轉自:中工網
【先進製造業企業究竟先進在哪里】
原標題: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乃至「製造融合服務」轉變(引題)
做風口上的「專業主義者」(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華 唐姝
開欄的話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繫。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戰略舉措。
當前,伴隨着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先進製造業正呈現出集羣式發展的態勢,一批批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產品具備較高附加值、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企業不斷涌現。這些企業究竟有何先進之處?有哪些典型經驗做法值得借鑑?從今日起,本報開設「先進製造業企業究竟先進在哪里」欄目,探尋先進製造業發展背后的「先進密碼」,敬請關注。
閲讀提示
作為國家級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試點企業,華米科技有着更大的「野心」,即以「專業主義」和消費者需求作為產品創新開發的出發點,打造全產業鏈健康生態,為全球用户創造更智能、便捷的生活方式。
上午10點,位於安徽合肥高新區中安創谷的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樓宇內外一片井然有序的繁忙景象,湧動着一種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一家在全球智能硬件公司中少有的年出貨量達3000萬台的企業。
華米科技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智能可穿戴和健康雲服務公司。根據國際數據機構IDC的數據顯示,早在2017年一季度,華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美國老牌廠商Fitbit,位居全球第一。
作為國家級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試點企業,起步於智能可穿戴設備的華米科技現在有着更大的「野心」,即以「科技連接健康」作為新使命,以「專業主義」和消費者需求為產品創新開發的出發點,通過「芯端雲」戰略,打造全產業鏈健康生態,為全球用户創造更智能、便捷的生活方式。
專業就是做到極致
記錄步數超過230萬億步、睡眠記錄200多億條,心率記錄總時長近3000億小時、房顫判斷準確度達94.76%……這是華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設備為用户提供的最新的全天候健康監測服務數據。
時間撥回到2014年夏天,公司成立僅1年,在價格動輒上千元的智能手環市場,華米科技定價僅79元的智能手環一經推出很快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不到1年時間就賣出超1000萬台。價格便宜的同時,公司研發團隊並沒有讓用户的體驗打折,計步、來電通知、睡眠鬧鍾等核心功能一應俱全,續航時間也遠超同類產品。
極致的性價比是如何打造的?產品又是如何做到深入人心的?
「要將硬件產品做到極致就必須打造自己的芯片,將軟件做到極致就要擁有自己的操作系統,這樣才能生產出功能多、性能好、續航長、成本低的極致產品。」在華米科技創始人黃汪看來,公司成立前,研發團隊一直專注於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已經擁有10多年嵌入式系統研發的技術積累,公司很快迎來爆發式的業績增長。
芯片的功耗是華米科技研發團隊的攻堅要點。經過不懈努力,公司發佈了全球首顆智能可穿戴的人工智能芯片「黃山1號」,此后又更新迭代推出性能更加優越的「黃山2號」,整體運算效率提升了38%,整體功耗則下降了50%,讓用户不再為續航焦慮。
另外,智能手錶早已不是傳統的手錶,而是一部戴在手腕上的,集定位、通話、記錄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智能手機」。
為此,研發團隊在傳感器技術和算法方面下足了功夫。今年9月,該公司推出的第四代GTR和GTS 旗艦新品,搭載了全新一代生物追蹤光學傳感器,配合升級的心率算法,降低了運動時因手臂晃動造成的信號干擾。
「我們在技術上力爭做到更專業,更懂用户的需求,最終打造出超出用户預期的好產品。」黃汪説,公司始終堅持做風口上的「專業主義者」,專注投入的長期主義和追求極致的專業主義成為企業最重要的底色。
人才分佈式創新
「華米科技雖然是從合肥開始創業,但一開始我們的着眼點就不僅僅在合肥,而是放眼全球。」黃汪説。
從合肥成長起來的華米科技將總部設在了當地的創業地標之一——中安創谷。然而,企業的1000名員工卻遍佈在全球5個國家的11個城市。
「核心人才團隊的底子和積澱,決定了一家公司能走多遠。」黃汪回憶說,公司成立第2年就在硅谷設立了研發機構,成立工藝設計團隊,這也為后來公司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儲備。現在,公司在北京、深圳、上海、南京等地以及北美和歐洲都設立了研發機構,組建成全球創新中心。
「我們不是把所有人才全部招到合肥,而是要符合產業分佈的特點,哪里人纔多,就在哪設立研發分支機構。」華米科技公共事務總監張利介紹,人才分佈式創新主要圍繞產業鏈佈局人才鏈,吸引全球各地各類產業人才加入華米科技,將分散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創新資源有機結合起來。
不僅放眼全球招賢納士,公司還牽手高校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企業把研發人員送到高校深造,高校也會把「對口」人才送到企業來實踐,雙方合力把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的成果運用到未來的技術儲備上。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公司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與鍾南山院士團隊合作,共同推動智能可穿戴設備在呼吸健康管理方面的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研究院還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展開合作,組建腦機智能聯合實驗室,探索利用智能可穿戴設備實現癲癇檢測、神經調控等多項應用。
一組數據顯示,過去3年,華米科技每年用於研發的投入超4億元,去年更是高達5.15億元。截至目前,專利申請達1100多項,通過授權的專利650項。
「產品+服務」融合發展
如今,華米科技的智能設備全球累計出貨量已超2億台,產品遍佈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從智能硬件芯片、操作系統,到傳感器、健康雲服務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
眼下,愈來愈多的行業巨頭紛紛拓展智能可穿戴市場。如何在激烈競爭中突出重圍佔據一席之地?
精準洞察消費者需求成為華米科技的有力武器。記者瞭解到,該公司品牌部門定期向消費者推送滿意度調查問卷,研發人員會對產品進行持續優化改進,力爭為消費者帶來極致的產品體驗。
在調查問卷中,有一個關鍵問題是:您願不願把我們的產品推薦給身邊的朋友?這在專業術語上叫作淨推薦值(NPS),也可俗稱為口碑。「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十分重要。如果一件產品做出來之后淨推薦值較低,那就要反思這個產品為什麼不成功,消費者不滿意在哪。」張利説。
此外,隨着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正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乃至「製造融合服務」轉變。黃汪表示,華米科技不僅要做智能可穿戴設備提供商,還要成為健康雲服務提供商。企業正以「科技連接健康」作為新使命,通過「硬件+數據+服務」的全新模式,深挖大健康產業的市場潛力。
「消費者購買的不僅是我們的產品,還有更多的增值服務。」張利表示,未來,企業繼續以推進消費服務重點領域和製造業創新融合爲目標,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開展運動健康等增值服務,滿足重點領域消費升級需求,推動智能設備產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