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馬斯克把996帶到美國?加班真能拯救Twitter?

2022-11-28 19:31

這段時間馬斯克和Twitter相關的事件可謂是新聞漩渦,440億美元收購落地、閃電裁員50%都接連成為各大互聯網媒體的頭版新聞。

上周三,馬斯克在Twitter推行的管理文化又成爲了新的關注重點。他在面向員工的郵件中要求每個員工都要高強度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出色的表現只是及格分」,不能接受的人趕緊拿補償走人。

《紐約時報》等國外媒體把他的一系列管理改革總結成了三板斧:「用破產恐嚇員工、制定宏大願景、帶頭加班睡公司」,國內網友比較直接,喊出了「馬斯克把996文化發揚光大」的口號。

這也就引發了不少人關於馬斯克這套「加班」「奮鬥」文化到底對不對,能不能拯救Twitter的爭論,今天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必須要告訴大家的是,「996」這樣的加班文化在硅谷其實也是常態。

很多人今天看到谷歌、微軟這樣的大科技公司待遇優厚,常常還把員工身心健康作為賣點拿出來宣傳,以為美國科技企業已經沒有加班這件事了,其實從硅谷誕生至今,別說996了,007都非常稀松平常。

1999年,最早的網絡瀏覽器公司Netscape,在公司里直接設有牀單被褥整齊的空房間,讓員工不必回家可以24小時待在辦公室,爲了鼓勵加班,當時不少硅谷企業還設有凌晨4點的獎勵。

當年《連線》雜誌等知名媒體對硅谷企業的工作時長做過統計,有的初創企業員工每周能工作80個小時以上,差不多就是997的工作時長。

加州政府爲了限制硅谷當時的加班文化,專門出臺了法案( Eight-Hour Day Restoration and Workplace Flexibility Act),要求員工每天工作時間不能超過8小時,一周最多工作40個小時。

結果如何呢?直到2020年加班仍然是硅谷企業的常態,《連線》雜誌又討論過這種情況,還把網飛舉了出來,分析了它們看似鼓勵員工休假,實際上每個人每天24小時都在線的狀態。

美劇《硅谷》的編劇之一丹·里昂斯(Dan Lyons)最早從新聞產業跳槽到硅谷一家創業企業,就是因為受不了加班纔去做的編劇。

2018年他還寫過一本書《實驗室老鼠》(Lab Rats),專門抨擊硅谷充滿加班和壓榨的工作文化,今天國內一些互聯網大廠把裁員比喻成「畢業」,類似的事情,當時在硅谷就已經很常見了。

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也很簡單,硅谷有着非常濃厚的創業氛圍,公司創業時期大多希望用更少的成本做更多的事情,而拿到期權和股權的員工也確實有動力把業務做起來,因為一旦創業成功,股權和期權的激勵將大大超過工資收入,甚至能帶來財富自由。自然而然的「加班」就成了企業保持創業初心的一種標誌,也就變成了企業做大后繼續壓榨員工的一種手段。

亞馬遜的貝索斯就經常提醒員工要保持「Day One」的心態,很多人爲了迎合老闆,又捨不得穩定的工作和企業光環,沒有了股權激勵也得加班,結果就有了員工平均每周上班80到110個小時的壯舉。

馬斯克也非常信奉這套理念,改造Twitter時希望員工時刻保持危機感,用企業破產警告員工奮鬥也就很正常了。

但這里也有一個很大的誤解,那就是讓員工保持創業心態,和企業做大以后更健康的發展其實是兩件事。

企業處在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面臨的問題大不相同,企業經營最難的是要一直做到優勢升級,在每個階段要有不同的側重,以面對不同的挑戰。

今天Twitter面臨的是業務成熟后,該如何再進一步的問題,眼下的關鍵在於Twitter自身要建立更完善的內部治理體系,提供更好的服務與客户協作,營造一個自己業務體系下的產業生態。

這些事恰恰不是靠簡單粗暴的保持所謂創業氛圍,讓員工996能夠完成的,因為它歸根到底是企業經營者的腦力活兒,是需要大量溝通交流和外部協作的。

我對馬斯克在Twitter開展的一系列變革其實抱有挺大的期待,也希望他能抓住公司優勢完成又一次業務升級。

但我還是必須得強調,如果只是目前這樣簡單沿用初創時期的管理模式,搞996加班奮鬥模式,是用企業初創期的模式去面對企業成熟期的問題,未免太過刻舟求劍 ,馬斯克激勵Twitter創新的目的是好的,但這樣下去很有可能最終的結果不會如他所願。

(作者為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