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黃其森迴歸 泰禾集團還缺一個漂亮翻身仗

2022-11-24 18:58

獨立 稀缺 穿透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

作者:赤耳

編輯:王宇

風品:司廷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念念不忘,終有迴響。

於苦盼收房、回資的消費者、投資者而言,黃其森終於歸位是一個可喜消息。

只是,「火速復工」就能讓泰禾翻身嗎?泰禾離否極泰來還有多遠?

01

一線迴歸 負重前行

LAOCAI

消失公眾視野八個月后,黃其森回來了。

早在11月15日,媒體就傳出消息,其已結束配合調查。11月17日泰禾公告稱,今日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黃其森已正常履行職責。

11月15日至11月17日,泰禾股價連漲3交易日,漲幅分別為5.31%、5.04%、4.80%。漲幅偏離值累計超12%,收於1.31元。

11月18日,泰禾集團公告,選舉黃其森為公司第十屆董事會董事長,任期三年,還通過了聘任黃其森為總經理並代行董祕職責決定。

無需贅言,黃其森已重回一線。

今年3月16日,泰禾集團公告稱,黃其森正協助有關機關調查。隨后,集團執行副總裁黃曦、副總裁林文華也被協助調查。

對於外界眾説紛紜的猜測,聯席總裁葛勇曾在媒體溝通會上澄清,黃其森只是協助調查,不是因泰禾經營層面問題,與企業經營本身沒關係。

目前看,上述澄清不是虛言。不過目前對調查的具體事宜,如原因、調查結果等情況未進行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被帶走的幾位高層,均有建設銀行任職經歷,黃其森曾任職於建設銀行福建省分行,黃曦曾任中國建設銀行機構業務部總經理,林文華曾任建行福建省分行福州城北支行行長。

今年5月,中國建設銀行機構業務部原總經理黃曦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調查。也是在11月18日,該調查有了最新進展,黃曦構涉嫌受賄犯罪被開除黨籍。

撥開雲月,可喜可賀。然玩味在於,消息實錘后,11月18日、21日和22日,泰禾股價分別下跌2.29%、4.69%、4.10%,23日、24日又漲近5%。即使漲到1.29元仍在兩市五千支股票中倒數。

顯然,泰禾仍在負重前行,説否極泰來還為時尚早,市場在觀望什麼呢?

02

資產負債率超94%

對外擔保 733 億元

珍惜翻身時間

LAOCAI

在被帶走之前,黃其森曾在2021年為泰禾自救提出多個計劃,包括全力推進復工復產復銷,重塑信心;放棄規模化,選擇「小而精、小而美」戰略轉型;強調「保安全、保品質」進行項目交付。

隨着積極復工復產,自救成績也可圈可點。截至2021年12月底,集團在北京、福州、南京、廈門、南昌等多個項目實現復工,全國有超20個項目(批次)開啟交付。

如今,大佬迴歸,更加重了外界預期。

只是老話説的好,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從直觀業績看,泰禾仍在艱難渡劫。

2022年4月底,泰禾年度業績預告「變臉」,虧損40億元,被深交所打上「ST」標籤,踩在退市危險線。

2022年前三季,ST泰禾營收52.63億元,同比增加232.79%;淨利-31.47億元,同比減少329.18%。增收不增利、如此大反差,意味着泰禾仍在艱難渡劫。

若將時間線再往前推,2020年、2021年淨虧49.99億元、40.13億元,即兩年九個月泰禾累虧超121億元。

追其原因,泰禾集團三季報稱,房地產推盤節奏放緩,面臨較大去化壓力,疊加自身債務規模龐大,使得公司短期流動性出現困難,進而項目建設周期延長,出現延期交付情況。

自然,這對其債務緩解十分不利。截至2022年9月30日,ST泰禾表示,公司已到期未歸還借款本金584.14億元;截至2022年10月28日,進一步擴至584.51億元。且還有對外擔保 733 億元,已形成部分實質債務逾期。

截至今年三季度,泰禾集團總負債2057億,資產負債率更超94%。面對鉅額債壓,黃其森想短時扭轉乾坤、難度可想而知。

因債務逾期未還,多米諾骨牌效應開始出現。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29日,ST泰禾控股股東泰禾投資集團持有公司9.59億股股份,持股比38.55%,當前已全部被凍結。

截至11月8日,因法院強制執行,泰禾投資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葉荔已合計被動減持3.19億股公司股份,佔總股本的12.81%。

而泰禾投資集團持有的泰禾金控(平潭)集團有限公司51%股權、北京國泰保險代理有限公司100%股權和福建中科泰禾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98.75%股權,目前也正在阿里法拍平臺被拍賣。

有輿論稱,泰禾雖已爆雷,但黃其森相信其會成為率先站起來的一個。這種自信主要源於對自身產業,即泰禾專注於產品、有「泰禾院子」IP,及目前土儲主要位於一二線城市,資產質量好。

信心值得肯定,但細觀三季報,除了淨利下滑,泰禾總資產、淨資產也在「縮水」。總資產下跌1.02%至2168.99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所有者權益下跌33.62%至66.77億元。

對於債權人,相應的壞賬風險不可不察。也提示着泰禾、黃其森,危機從未過去,依然在與時間賽跑,需珍惜每個翻身機會。

03

債務重組難題待解 

神壇跌落 激進槓桿惹得禍?

LAOCAI

當然,為走出債務困境,泰禾並未躺平,一直在與時間賽跑。

今年來,泰禾保交樓動作頻頻。據泰禾11月3日官微消息,集團廈門區域、廣深區域、上海區域的多個項目獲批當地政府的紓困資金,大部資金已撥付專用賬户。

當然,這只是一個好的開端,要真正走出泥潭,還需債務重組、經營狀況等多方面利好。

這也是黃其森回來后的首要難題,也是最大看點。

2020年7月,流動性危機發生不久,泰禾就和萬科簽訂框架協議,萬科全資子公司海南萬益擬以24.3億元收購泰禾19.9%股份,但需泰禾指定並實施債務重組方案。至今雙方合作也無實質性進展。

2022年11月17日,泰禾稱「截至目前,公司及各方尚未形成全面債務重組解決方案」。

有券商認為,繁重的司法糾紛帶來的資產凍結,阻礙了資產重組、影響引戰進度。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24日18時,泰禾已22次被列被執行人、18次被列失信被執行人,黃其森也多次被列失信被執行人並限高消費。

泰禾方面曾迴應稱,目前泰禾投資與萬科均未宣佈過終止合作協議事宜。公司堅持以房地產業務為核心,抓銷售促回款,加強現金流管控,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積極解決債務問題,推動引入戰略投資者相關事宜。

的確,希望還在,但靠人不如先靠己。

公開信息顯示,泰禾未完工項目約 50 個左右,2019 年末剩余可開發建築面積 1011 萬平米,到 2022 年中報還有 924 萬平米,意味着兩年半時間只開發不到 100 萬平米。

\資產負債表上,2019 年末 500 多億" 合同負債 ",2022 年三季報還有 475 億。

可見,歸來后的黃其森難言輕松,所面臨的考驗和他離開時一樣嚴峻。

好在,還有翻身底牌。泰禾曾在投資者平臺迴應稱,截至2021年末集團流動資產約1716億元,高於流動負債1447億元,淨資產148億元,未出現資不抵債情況。

但在巨大債務黑洞面前,黃其森不得不閃轉騰挪,一些項目最終成交價與原本身價相距不小。

如2022年9月27日,泰禾將旗下南京華譽100%股權,出售給南京坤詠和南京立創優,轉讓對價2億元。

而南京華譽所持有的是南京路子鋪地塊,泰禾在2013年8月競得,耗資5.25億元。

同樣在去年底,鄭州的泰禾東府大院項目用地以6.2196億元拍出。這一價格遠低於需要償還第一債權人鄭州銀行的本金9.57億元,還不包括利息及高達24%法院執行罰息共計4億元左右。

可見,市場和環境變化太大,黃老闆也不得不割肉痛失。只嘆,早知現在又何必當初。

2010年,泰禾集團通過「借殼」福建三農成功上市,名聲大噪、項目大賣。企業進入發展快車道。

面對大好形勢,黃其森快馬加鞭,正如那句名言「如果不懂金融,就搞不好房地產」,有了資本市場助力,深諳金融槓桿運作的黃其森和泰禾開始了激進操作。

據媒體統計,泰禾集團2012年開始頻頻溢價拿地,僅2012和2013年兩年,泰禾集團便相繼在北京、上海等多個一、二線城市拿下多宗高溢價地塊,拿地資金高達200億,而彼時泰禾集團營收還不到70億,激進程度可見一斑。

2015年12月,泰禾集團進軍深圳,以總計57億元拍下深圳寶安尖崗山片區的兩塊地王,最高樓面價逼近8萬元/平米,而當時深圳樓市均價僅4萬元/平米左右,溢價之高令人瞠目。

當然,高槓杆運作也非沒有好處,從銷售數據看,2013年泰禾集團的銷售規模僅124.44億元,到了2017年已飆升到1007.2億元,位列全國房企銷售排行榜上位列第17;2018年,更升到1303.4億元。

與此同時,黃其森一擲千金,在市場上廣撒網挖掘高管,一批老臣隨之出走。獨創中式豪宅產品「院子」系列,並把泰禾版圖擴大到影視、醫療、保險等多元化領域。

黃其森曾表示:「泰禾融資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我本身是銀行出來的,渠道比較廣泛。泰禾又是上市公司,金融機構很願意跟我們合作。」

蒸蒸日上的背后,離不開高槓杆、高周轉的長袖善舞,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一把雙刃劍,同樣隱藏巨大風險。據財報顯示,2012年時,泰禾集團總負債僅113.46億,2013年飆升到306.05億;到2019年泰禾集團危機爆發前夕,其負債已達1905.55億,資產負債率84.95%。

此外,急速規模擴張也考驗泰禾的管理體系、黃其森的綜合運管能力。

有泰禾前高管曾向《鳳凰WEEKLY地產》描述:「黃其森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公司治理不規範的行為太多,沒有建立完善的公司制度,職業經理人很難與之合作。」

04

踩中好時點 最后機會?

一個漂亮翻身仗

LAOCAI

終於2020年7月7日,泰禾出現公開債務違約,其未能完成17泰禾MTN001本息的按時兑付,成為最早進入出險名單的房企。黃其森也被投資人形容成「被抬着走向下坡路的老闆」。

曾經有多高光,現在就有多交困。從高溢價拿地、高槓杆擴張,到低價賣資、債務逾期重組,呼嘯變臉間,黃其森、泰禾的神壇跌落令人唏噓。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者將何去從、以何姿態、什麼時間能熬過寒冬、脫困重生,也要打個問號。

可以肯定的是,行業高槓杆、高周轉模式已到盡頭。從拼速度、體量到拼質量、穩優,關鍵詞變化背后,行業已進入新周期、賽道下半場,所有房企都要蜕變新生、探尋一條新路徑。

應該説,泰禾的往期興衰浮沉,也是新舊時代交替下一個典型案例。而大佬重新歸來,能折騰起多少浪花、帶來多少新變?最終可否跨越周期,自然就是一個重要考題。

欣喜的是,進入11月,央行「第二支箭」、「金融16條」等重磅政策出臺,為低迷市場注射了一支強心劑。不得不説,黃其森歸來踩中了一個好節點。

「丁祖昱評樓市」表示,房企生存環境迎來轉變,通過融資輸血,將有助民企恢復經營「造血」能力,預計房企供給側改革已漸進尾聲。

知名地產分析師嚴躍進也認為,類似自救總體上為房企自救提供了模板和參考範式,即早爆雷的企業,也可能較早走出這場債務危機。

沒錯,天助自助者。大環境回暖、疊加積極自救、債務重組預期,泰禾不缺反轉底牌。

正如黃其森所言「今年泰禾要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長遠計,寒冬終將過去,十萬億級的房地產仍有未來。但時下寒冬,會是這個行業的真正分水嶺。誰能先知先覺、誰能徹底斷舍離,誰能更快更準走入新模式,誰就能率先脫困、率先穩了、甚至躋身新王。

當然,看看上述債務、股價、業績,泰禾、黃其森動作也必須要更快些了。

兜兜轉轉,泰禾已在債務泥潭中掙扎3年,期間已消耗眾多市場耐心。以至這次迴歸被一些輿論看作解決債務問題的最后機會。

能否打一個漂亮翻身仗?成為第一個泥潭中爬起的房企呢?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破繭之怒、涅槃之痛,只為新生之絢爛。

本文為銠財原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