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穆迪分析退出中國?業內迴應稱裁員未波及債券評級業務

2022-11-23 19:32

  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佳 見習記者 李明會 北京報道

  近日,有關穆迪在中國大陸地區裁員的消息在多個社交平臺流出。

  11月23日,《華夏時報》記者從一位獵頭處瞭解到,穆迪此次裁員只涉及到旗下的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相關業務,未波及其債券評級業務。

  穆迪內部人士11月22日對《華夏時報》記者證實:「在此輪裁員中,整個深圳部門都沒了。」

  對於穆迪分析退出后客户維護等問題,《華夏時報》記者致電穆迪分析披露的相關電話,截至發稿,均無人接聽。

  因關閉分析業務裁員超百人

  作為具有百年悠久歷史的國際知名企業,穆迪旗下有兩個主要的業務部門,穆迪投資者服務(Moody‘s Investors Service)(下稱「穆迪服務」)與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

  11月18日,有媒體報道稱,穆迪已經關閉其在中國大陸的分析業務,穆迪分析的管理團隊於11月16日上午在關於業務更新的Zoom線上會議中被通知了此事。

  據穆迪中國官網顯示,穆迪在北京、上海、香港特別行政區、深圳及臺北均設有本地辦公室,共有550多名員工。據媒體報道,此次穆迪在大中華區裁員過百人,超過其在大中華區員工總數的四分之一。

  「此前幾乎沒有任何關於裁員的跡象。事情發生后,就連穆迪分析的高級員工也感到詫異,因為穆迪分析的營收正處於增長期。」前述內部人士表示。

  據穆迪分析官方公眾號介紹,穆迪分析迄今為止為全球155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家監管當局、金融機構、各類商業公司提供了一系列圍繞風險計量及評估的相關專業服務,具有執行從數據收集、分析建模、業務諮詢、專業培訓、到IT平臺全面整合方案的服務商。

  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穆迪分析收入為6.85億美元,同比增長14%。而穆迪服務的評級業務收入僅5.9億美元,同比下降36%。

  針對一增一降的情況,穆迪方面表示,這是因為在持續的市場波動、通貨膨脹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全球債務發行量急劇下降。

  今年5月,穆迪分析剛剛推出聚焦中國市場的全方位風險分析平臺Risk Compass。

  資料顯示,該風險分析平臺覆蓋中國在岸和離岸債券/信用市場的大多數公開上市或發行實體,包括2萬多家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債券發行人和城投公司 (LGFV),以及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 (新三板) 掛牌實體和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該平臺可以幫助用户區分信用水平、對債券進行估值、瞭解交易對手風險並分析預警信號。

  用户也可以將其數據和經驗與穆迪分析豐富的數據和穩健的分析相結合,以監控風險並識別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穆迪表示「根據當前和預期未來的經濟環境,現正採取措施調整全球人員佈局」,但有內部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透露,穆迪北美或歐洲地區目前也有裁員,但範圍很小。

  不過,此次「分手」,穆迪方面對中國員工則出手闊綽,有內部人士透露,有的員工收到了一年的工資。

  仍在中國有較大規模的運營

  雖然穆迪分析退出,但穆迪依然看好中國市場。穆迪在迴應媒體時表示:「穆迪仍在中國有較大規模的運營,並會繼續為中國的可持續增長及中國國內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作為國際知名的債券評級機構,穆迪成立於1900年,由John Moody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創立,1993年在中國設立首家辦事處,2003年2月在北京成立全資附屬公司北京穆迪投資者服務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由穆迪國際業務主管葉敏擔任法定代表人。

  截至2022年1月1日,穆迪旗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評級的大中華區發行人/交易的跨境債務余額高達8565億美元,服務對象包括200多家非金融企業、190多家金融機構。

  此外,穆迪還與多家中國本土關聯公司合作,認為這樣「能夠協助客户評估各種風險」。

  其中在2006年,穆迪與中誠信國際母公司簽署合資協議,收購了其持有的中誠信國際49%的股份,這一合資談判長達三年之久。彼時,穆迪出資1000萬美元左右,而49%的持股比例也是當時管理層默認的合資上限。

  這起「聯姻」正值商務部發布的《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國內企業新規定》之后,也是金融業內發生的第一起外資併購案例,打破了國內信用評級行業由中資獨霸的局面,穆迪也藉此打開了進入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獨一無二的窗口。

  截至2021年3月,穆迪持有中誠信國際30%的股權。那麼穆迪此次裁員是否對該合資企業產生直接影響?《華夏時報》記者致電中誠信集團,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不方便回答。截至發稿,仍未有更多回復。

  隨着ESG成為全球投資者的關注重點,穆迪還在2019年投資了商道融綠,持有商道融綠的少數股權。后者作為中國領先的ESG數據和分析機構,服務於國內外客户。

責任編輯:李墨軒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