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歐瓏將專注亞太地區發展,外資集團加速「圈地」中國香水市場

2022-11-21 17:45

11月21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獲悉,法國歐萊雅集團旗下香氛品牌歐瓏(Atelier Cologne)發佈全新品牌重塑戰略計劃,將在中短期內專注於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市場。

該品牌營銷總監Philippine Lesieur對外表示:「近年來,歐瓏在亞洲有了明顯發展,特別是在中國,我們也入駐了天貓。」他還稱,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高級香水市場。

據悉,歐瓏於2009年創立於法國,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2016年被歐萊雅集團收購。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2月起,歐瓏逐漸在美國市場「隱退」。關閉實體店的同時,官方電商平臺也不再向美國地區發貨,此外,在部分歐洲市場也採取了同樣的舉措。

成立新部門、投資「中國香」,香水業務成歐萊雅發展重要驅動力

在外界看來,無論是退出美國市場,還是發力亞太地區,都是歐瓏母公司歐萊雅集團的策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香水業務正逐漸成為歐萊雅集團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近幾年,歐萊雅集團不斷加強旗下香水品類的品牌佈局。2018年,與喬治·阿瑪尼續簽香水和美粧代理業務,又與華倫天奴簽訂了香水彩粧的長期代理協議。2019年,歐萊雅集團收購嬌韻詩集團旗下設計師香水品牌Mugler和Azzaro,與此同時,拿下普拉達美粧香水代理權。

今年9月,歐萊雅中國旗下上海美次方投資有限公司宣佈對中國本土高端香水香氛品牌聞獻DOCUMENTS進行少數股權投資,並由歐萊雅集團戰略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公司BOLD(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L’Oréal Development)提供支持,這是其在中國的首個風險投資。

今年10月,歐萊雅集團宣佈旗下高檔化粧品事業部已成立全新奢侈香氛品牌部門,包括歐瓏在內的6個品牌將遷移至該部門。該部門負責人Sandrine Groslier表示:「成立新部門的目標是豐富歐萊雅集團的香水專業知識,並在全球香氛行業崛起的背景下,發展集團旗下的香氛品牌。」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歐萊雅集團高檔化粧品部銷售額同比增長16.4%至68.71億歐元,依舊為集團內佔比第一的部門,其中,香水品類同比增長35%,貢獻巨大。

本土香氛品牌崛起,外資彩妝巨頭在國內加速「圈地」

事實上,除歐瓏外,越來越多的彩妝巨頭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潛力。據歐睿數據顯示,中國香水市場2015年-202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14.9%,未來5年預計為22.5%,到2025年,中國香水市場零售額將達到300億元。而全球市場未來5年複合增長率約為7%,2025年將達到4321億元。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增速將是全球市場的3倍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香水市場上,高端香水佔比逐年上升,由2015年的70%提升到2020年的91%,成為增長主力。而在高端香水中,中性香是複合增長率最高的細分品類。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近幾年,各大彩妝集團大力打造香水品牌矩陣,並加速將品牌引入中國市場。2019年,歐萊雅集團旗下馬吉拉、Puig集團旗下潘海利根進入中國市場;2020年,雅詩蘭黛集團將馥馬爾香氛出版社、凱利安兩大高端香水品牌引入中國,Puig集團則帶來阿蒂仙之香;2021年,資生堂集團旗下蘆丹氏進入中國,同年,歐萊雅集團相繼引入了穆格勒、維果羅夫兩大品牌。

2022年,美粧巨頭繼續加速搶佔市場。8月18日,法國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高定香氛品牌——梵詩柯香宣佈正式進入中國市場。9月,歐萊雅集團旗下普拉達香水美粧中國首家專門店登陸上海靜安芮歐百貨,該品牌總監許海燕表示:「未來普拉達香水美粧將繼續在中國其他城市陸續開設專門店。」

而剛被Puig集團收購不久的小眾沙龍品牌柏芮朵也丟掉以往「查無此牌」的姿態,於今年在國內加速「圈地」,目前在上海恆隆廣場、北京SKP、南京德基、杭州湖濱銀泰in77、成都遠洋太古里、杭州萬象城等高端購物中心已開設12個專櫃。

與此同時,隨着年輕一代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民族自信心,經典品牌的自有光環逐漸減弱,個性化、小眾化且價格更接地氣的本土新鋭香水品牌正通過融資、拓展渠道等方式,加速搶佔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至2022年,本土小眾香氛品牌不斷涌現。御梵、節氣盒子、三兔、觀夏、野獸青年、聞獻等多個香氛品牌成立。企查查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中國香氛企業註冊量顯著增長,截至今年5月,中國香氛企業註冊量超過2000家。

在本土新鋭香水品牌的崛起之下,外資香水品牌正面臨嚴酷的競爭環境。面對入局難度逐漸加大的中國香水市場,外資集團在調整策略后,能否吸引中國消費者的注意,需要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於夢兒

校對 趙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