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市值蒸發1300億,失血的半導體巨頭聞泰科技能否再生?

2022-11-17 16:5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原標題:市值蒸發1300億,失血的半導體巨頭能否再生?

  來源:英才商業

  雖然市值「失血」,但並不意味着聞泰科技的成長潛力消失

  在中國半導體公司海外併購頻頻遇阻的背景下,近日聞泰科技旗下子公司安世半導體卻宣佈完成對Nowi的收購。

  Nowi是一家2016年在荷蘭成立的半導體公司,主要產品是能量採集電源管理IC,可以採集光、震動、無線電波或温度梯度中的能量並轉化為電能,是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汽車無線感應器節點等低功耗應用中的電池的替代品。

  從市值190億到1900億,聞泰科技只用了1年多的時間,市值暴漲的祕訣就在於其2020年完成了對安世半導體的收購。此次收購完成后,聞泰科技又在2021年接連併購了英國 Newport Wafer Fab以及歐菲光旗下的光學模組資產,但這兩次收購卻沒能讓聞泰科技股價更上一層樓,到今年10月底,其市值跌至600億,距離高點蒸發了1300億。

  雖然市值「失血」,但並不意味着聞泰科技的成長潛力消失,恰恰相反,如果將收購安世半導體新增半導體業務,看做聞泰科技實現半導體1.0階段的升級,那麼后面的收購光學模組、以及本次收購Nowi則可以看做其跨入半導體2.0階段的標誌,即公司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新增產品品類,通過將新收購的產品線和已有客户資源整合,實現平臺化轉型,進而激發收入和利潤的倍增。

  01

  半導體1.0階段

  企業如何取得非線性的增長?

  在數學上,二維直角座標系中,座標系統的原點是指座標軸的交點,原點的座標為 (0,0);水平的數軸叫做x軸或橫軸;垂直的數軸叫做y軸或縱軸。

  如果把企業的成長性放到二維座標系里觀照,那麼企業的橫軸就是其產品或者業務的品類,產品越多橫軸延伸越遠;而縱軸則是產品或業務所在產業鏈的環節,企業佔據的產業鏈環節越多,縱軸就延伸越遠。橫縱軸延伸越遠,意味着企業的利潤空間越大、成長性也越大。

  從聞泰科技成立至今的一系列轉型動作來看,聞泰科技董事長張學政似乎頗為熱衷於讓企業不斷延展自己的橫縱軸。

  從最早的手機設計企業到包含設計及生產的手機ODM企業,這是聞泰科技第一次大的轉型。這次轉型,使得聞泰科技縱向延伸進入上游的手機制造領域,彌補了聞泰科技從手機設計圖紙到交付實物時,中間製造環節質量不受控制的短板。

  隨着2008年自有手機制造工廠的建成落地,能夠保證從設計到生產的完整性,逐漸成爲了聞泰科技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這一年,蘋果推出了第一臺觸摸屏iPhone,此后就是大家熟知的智能手機黃金十年,小米、華為、OPPO、vivo、魅族等一批國產品牌涌現。前瞻性的轉型讓聞泰科技在國產手機崛起的黃金年代里,不僅分得了蛋糕,也賺得了口碑。

  2019年,聞泰科技完成對安世半導體的收購,這讓它業務上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企業的經營重心也從原來的手機ODM業務轉向半導體業務。

  圍繞安世半導體這個新的座標軸原點,聞泰科技繼續做橫縱軸的延伸。

  2021年,聞泰一共有三項大的動作,一是12英寸車規級半導體晶圓製造中心項目正式開工;二是全資子公司安世集團完成了對英國威爾士Newport Wafer Fab(以下簡稱NWF)的100%股權收購,進一步強化公司半導體業務車規產能與IGBT業務的佈局;三是完成對歐菲光旗下廣州得爾塔公司的收購,切入光學模組領域。

  2021年1月初,聞泰科技12英寸車規級半導體晶圓製造中心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總投資120億元,預計年產晶圓片40萬片,經封裝、測試后的功率器件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子、計算和通信設備等領域,達產產值33億元/年。

  與大部分IDM廠商不太一樣的是,聞泰科技投資建設的項目由母公司聞天下出資,承諾2年后注入上市公司。這使得投產期該工廠的折舊攤銷不計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利潤不會被大幅「吞噬」,而另一邊銷售又由安世半導體執行,收入也會比較好看。

  如果説新建12英寸晶圓廠時間周期長,可能會導致企業錯失這兩年的發展紅利,那麼收購NWF就是對現有產能的快速補充,彌補了建廠的時間錯配問題。

  在本土廠商中,聞泰科技的MOSFET產品銷售額要高於華潤微士蘭微等,但后兩者一個現有產能高於聞泰,一個規劃產能高於聞泰,都對本土第一的位置摩拳擦掌。完成收購NWF以后,聞泰科技在全球就擁有了3座晶圓廠和3座封測廠,通過收購的方式直接獲得增量產能,幫助其在2021年開啟的汽車功率半導體的緊缺行情中佔據了先機。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成功讓半導體業務站穩腳跟,併成為聞泰科技的重要利潤支柱。

  2022年消費端下滑明顯,手機銷售不振,反映在聞泰科技的業績上,就是前三季度,公司產品集成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81.09億元,毛利率為8.7%,淨虧損4.04億元,其中,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為103億元、91億元、87億,淨利潤分別為-4000萬元、-1.76億元、-1.88億元。

  而聞泰科技半導體業務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為36.97億元、39.62億元、42.8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8.54億元、8.72億元、10.10億元。

  半導體業務逆勢增長,對衝了手機ODM業務下滑的負面影響,聞泰科技的毛利率也由2018年的9.06%增至2022年三季度的18.42%。

  目前半導體業務有近50%的收入是來自於汽車電子,而汽車半導體至今仍處於較為緊缺的狀態,加上在傳統汽車向新能源及智能汽車轉型的過程中,有很多新增/新研發的半導體器件,這就給半導體業務帶來了好幾倍的增長空間。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提供一體化方案的聞泰,不僅保持了和原有Tier 1廠商的合作,還能順利打入汽車原廠的研發團隊,加深了與原廠的綁定。

  02

  得爾塔「變臉」

  2021年6月份,聞泰科技以17億元收購廣州得爾塔100%股權。

  廣州得爾塔原為索尼攝像頭模組廣州工廠,索尼在2016年將其以2.34億美元賣給歐菲光,此后成為歐菲光關鍵子公司,負責為蘋果供應攝像頭模組。

  得爾塔在2020年的營收約為46.22億元,淨利潤為3.39億元,淨資產15.63億元,這使得交易估值看上去還算合理。

  另外,光學模組業務納入體內后,營收和淨利潤分別佔到聞泰科技同期數據的8.94%、13.78%,貢獻的淨利潤比例高於營收,或對聞泰科技的淨利率起到拉動作用。

  不少人認為這筆收購是聞泰科技「微賺」。

  然而,收購完成后得爾塔就「業績變臉」,2021年其淨虧損 3.35 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 2.34 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繼續虧損0.34億元,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為0.24億元。

  實際上這次收購買來的是得爾塔的產線、人員以及與蘋果的合作,但直到2021年12月,得爾塔纔開始向蘋果量產交付攝像頭模組,換句話説在整個2021年公司都是隻有成本支出並無收入,這使得併購以后得爾塔並沒有立刻就給聞泰帶來收益。

  當然,如果一味地依賴蘋果,最后難免自食苦果。

  對於得爾塔的規劃,聞泰是準備將其技術及產品嫁接給自己已有的下游手機客户以及安世半導體下游的眾多汽車客户,即進一步推動光學模組產品在車載、ODM(手機、筆電)等領域的應用,從單一客户向多元化模式去拓展。

  03

  2.0時代的資源整合能力

  如果將收購安世半導體新增半導體業務,以及后面一系列併購及內部投資擴產的動作看做聞泰科技實現的半導體1.0階段,那麼后面收購光學模組、以及本次收購Nowi則可以看做其跨入半導體2.0階段的標誌。即公司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新增產品品類,通過將新收購的產品線和已有客户資源整合,實現平臺化轉型。

  聞泰科技曾表示,公司在加大對新產品的研發投入。產品研發投入增加主要有兩條線,一是中高壓功率器件,二是模擬,我們非常重視模擬業務,一方面模擬市場需求很大,另一方面公司能夠形成戰略協同。

  近日收購的Nowi 正是身處模擬市場,主要做電源管理芯片中的能量採集芯片。

  光、震動、無線電波或温度梯度中有能量可收集,並用於替換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汽車無線感應器節點等低功耗應用中的電池。這個技術如果能夠普及,低功耗的終端將不需要外接能量源,而是採用獲取環境能量的方式進行供能,「無源物聯網」將初具雛形。

  但是過去發展過程中,能量採集芯片一直面臨着包括芯片體積過大、能源轉換效率低、以及替換成本高、下游替換意願不強等問題。

  Nowi的能量採集芯片將BOM減少到幾個小的外部電容器,因此,組裝面積已最小化到最大20mm²,能夠適應幾乎任何尺寸的產品,並且具備超低的BOM成本,以及出色的平均採集性能。可以看到它在技術和產品力上已經做得比較好,短板在於拓展下游客户。

  安世半導體的2.5萬客户,以及聞泰自己積累的小米、格力等合作伙伴將成為Nowi未來的產品應用的依仗。

  早年在聞泰科技做ODM業務的過程中,就一直充當着上下游聯結者的角色。隨着聞泰出貨量逐年增長,由聞泰採購的元器件佔比也越來越大,很多供應鏈企業也通過聞泰這個管道將大量元器件輸出到了華為、小米、聯想、魅族、華碩等國際知名品牌的產品當中。

  2008-2018年這十年間,大量中小供應商因為聞泰的高速發展而成長壯大,不僅進入到國際一線品牌的供應鏈體系,還誕生了多家市值超百億甚至數百億的上市公司。

  很顯然,安世半導體擁有的下游客户資源,將成為聞泰科技撬動其他收購的「槓桿」。

責任編輯:馮體煒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