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1-16 16:13
文|劉麗麗
成立於1918年的東亞銀行有限公司(下稱「東亞銀行」),已經走過百年。但這家百歲銀行近年好像進入了多事之秋。
9月26日,網傳「東亞銀行理財產品爆雷」,並有投資者在銀行網點聚集。東亞銀行闢謠稱相關網絡傳言純為虛假信息,已向公安機關報案。據知情人稱,事涉東亞銀行代銷的民生信託相關產品。又有報道稱,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助理兼華北區區長陳智仁因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已於今年7月19日被公安刑事拘留。
據知情人士透露,陳智仁被拘后,也有多位東亞銀行相關人士被問詢,主要是瞭解之前貸款方面的情況。
也許很多人已經發現,以前在大城市繁華地段經常可以看到的東亞銀行分支機構,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少見。
從中國銀保監會官方網站獲悉,2021年以來,東亞銀行關閉了西安分行北大街支行、大連開發區支行、上海東方路支行、大連華府支行、沈陽五愛支行、廣東清遠支行、上海張江支行、廣東韶關支行、深圳華強北支行、北京雅寶路支行、西安長樂路支行等11家分支機構。
有東亞銀行內部人士直指,「公司網點不斷萎縮,是企業經營下滑的結果」,但高管在內部稱,裁員關店是節省成本的樣板工程,為公司節省了4個億。
這家百年老店,到底怎麼了?
父子兄弟董事會和隱形大股東
東亞銀行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1920年,東亞銀行進入中國內地在上海開設首家分行。2007年初,東亞銀行在內地註冊成立全資附屬銀行——東亞中國,成為首批獲准在內地註冊成立法人銀行的外資銀行之一,以及內地網絡最龐大的外資銀行之一。
目前,東亞銀行除了100%控股東亞中國,對外投資的公司還有東亞前海證券、國通信託以及跨境銀行間支付清算公司等。
據瞭解,東亞銀行相關事件被報道后,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等已經對東亞銀行及其旗下企業特別關注,摸底排查風險情況,包括問詢、監管談話甚至現場檢查,瞭解業務風險,經營風險及不同主體間風險傳導的情況。
一位知情人表示,過去的東亞銀行確實不錯,也做過很多業內開創性的工作,比如,「做過內地第一單房地產按揭,地產按揭的流程標準都是東亞銀行帶來的。」
上述人士也談到,大約從2018年開始,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近5年來,特別是2019年以后,東亞銀行的淨利潤出現了斷崖式下滑。」
根據歷年年報,東亞銀行(中國)於2019年起淨利潤出現斷崖式下滑,此后業績持續低迷。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該行淨利潤分別為4.71億元、-17.06億元、-9.02億元、3100.14萬元。
另一個標誌性事件是,2018年8月10日,東亞銀行被剔除出恆生指數,34年恆指藍籌生涯終結。
東亞銀行到底怎麼了?
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從工商信息看,東亞銀行的股東結構和董事會構成很有意思。
(東亞銀行前三大股東)
目前,東亞銀行的最大股東是日本三井住友銀行。但有接近東亞銀行的人士表示,實際上三井住友銀行只是出資的股東,並沒有參與經營管理,「真正負責東亞銀行經營管理的是李國寶家族。」
查閲東亞銀行公司章程不難發現,實際上,李國寶家族基本控制了東亞銀行董事會。
東亞銀行董事會主席李國寶和兩位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斌、李民橋,是父子關係。李民斌和李民橋是兄弟。東亞銀行董事會中的李姓家族成員還有董事會副主席、非執行董事李國章,非執行董事李國星、李國仕,獨立非執行董事李國榮、李國本等。
東亞銀行(中國)的情況也類似。董事長由李國寶擔任,副董事長是李民斌,李民橋是董事之一。
任何股東派駐董事都要董事會批准才能夠進來,這就導致其他股東的人很難進入董事會。也就是説,實際上其他股東在東亞銀行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
(東亞中國董事會成員名單)
在這個背景下,東亞銀行名義上是公眾公司,事實上是家族企業。如果內部制度不夠健全,再加上高管交班新老更替的影響,其面臨的挑戰必然很多。
一位東亞銀行老員工表示,在李國寶老董事長操盤的時代,公司是出了名的仁慈厚道,「即便遇到金融危機,也對下面員工不離不棄,做到了有難同當,所有老員工都記住了這份情,也是彼時公司有凝聚力、戰鬥力的根源之一。」
但隨着董事長李國寶年事漸高,目前東亞銀行的經營管理,已經交給李國寶的兩個兒子李民橋、李民斌負責。
現在真正負責東亞銀行內地和香港業務的話事人是誰?接近東亞銀行的人士表示,「在內地是李國寶的二兒子李民斌負責,李民橋是他的哥哥,負責香港及海外業務。」
「十年前猛如虎,十年后病似蟲」,有東亞銀行內部人士調侃公司現在的處境,「以前的頂樑柱都不在了,留下的都是離開了沒有地方要的」,「上樑不正下樑歪,有職業道德的,要麼退休,要麼離職。」
上述人士還吐槽稱,東亞銀行(中國)作為一家本地化的外企,在涉及老百姓的零售業務、業務風險頻發的部門,多名高管來自香港、臺灣地區,還有很多沒有行業經驗的第三方公司參與,「這些人不瞭解大陸監管法規,更不懂中國特色產品,外行領導內行」,「更致命的是,他們違規違法成本太低了!出了事大不了拍屁股走人。」
一家和東亞銀行有業務合作的機構人士則表示,直觀的感覺就是東亞銀行的員工隊伍不太穩定,合作過程中老是換對接人,兩三個月人就變了。
東亞銀行(中國)近年來業績整體低迷;在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不足一年內被監管罰款合計2824萬元,內控問題暴露。2022年上半年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東亞銀行(中國)資產總額1881.19億元,較上年末下滑1.48%;負債總額1666.67億元,較上年末下滑1.79%;實現營業收入20.50億元,同比增長2.81%;實現淨利潤2.08億元,同比大降55.17%;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上升0.02個百分點至1.79%,明顯高於同期全國商業銀行1.67%、外資銀行0.80%的平均水平。
有東亞銀行內部員工在網上調侃稱,算來算去公司上半年其實真正賺到的錢只是個普通高管年薪,並質問,公司為什麼變成了這樣?
多人被問詢,涉嫌窩案還是內控失效?
對於東亞銀行行長助理兼華北區區長陳智仁被拘留一事,東亞銀行(中國)之前回應稱:「根據本行目前掌握的資料,本次事件純粹涉及個別員工的個人行為。東亞銀行設有嚴格的內部監控機制,事件對東亞中國的貸款業務並無影響,亦不涉及東亞前海證券。」
有東亞銀行內部人士稱,早在1個多月前,就聽到了此事的風聲。這位人士表示,陳智仁平日口碑還不錯,有女生對他蠻有好感,誇他痞帥痞帥的,自己之前對他的印象也甚佳,沒想到看走眼了。
上述人士對東亞銀行的迴應頗有微詞,提出幾個犀利問題:「利用公司平臺做的事情,也只是個人行為?都是案件了,還敢這麼説!不知道監管對公司的聲譽風險管理有啥評價?既然是對公司業務沒影響的個人行為,是否可以理解為股東高薪禮聘的區長,僅僅類似於個體戶,對公司可有可無?如果區長不代表公司,難道客户行賄,只是爲了讓區長自掏腰包來賒賬?」
該人士直言不諱表示,「如果查實員工是職務犯罪行為,公司過早定性為個人行為,則有誤導輿論之嫌,容易給公眾和監管留下不夠誠信的負面印象;公司沒有進行自查和全面排查,就輕易斷言‘沒有任何影響’,若日后證實落馬區長對公司的利潤、資產質量或監管評級有較大不利影響,則此聲明或涉嫌‘闢謠式造謠’,將坐實公司不誠信的形象。」
據東亞銀行(中國)2021年年報披露,陳智仁,現年47歲,自1996年加入東亞集團,並歷任東亞中國北京分行行長和東亞中國華北區區長等職,自2018年8月起出任該行行長助理兼華北區區長。
從其履歷看,陳智仁應該是走出校門就進入了東亞銀行,服務了26年,可謂是老家臣。內部人士也稱,陳智仁負責華北區,相當於公司的駐京辦主任,影響很大。
陳智仁被刑拘至今已經將近4個月,目前尚無公開信息披露進展。
另一位接近東亞銀行的知情人士稱,陳智仁此次被拘,據說是和銀行貸款有關,「可能開始是因為北方片區的某個案子,但在調查過程中又牽連出了其他情況。」「本來按照正常流程應該已經辦結了,下一步是移送檢察院提起公訴了,但據說檢察院又退回去了,要補充偵查。」
知情人士表示,這件事很可能會被認為是窩案,因為「銀行每一筆貸款發出去不是一個人可以審批的,都是一個審批鏈條,客户要貸款,他報了虛假材料,客户經理拿了一筆錢,后面還有做信貸審覈的,一審很容易看出來,然后比如分管行長、信貸審批委員會,這些人也應有一定的識別,但它居然能整個暢通無阻,説明每個環節都失控了。」
「陳智仁被拘留后,據說多位東亞銀行內部人被公安機關叫去詢問過,之后都放回來了,現在還不知道這些人是否有問題。」上述人士表示,「其實,陳智仁當時只是東亞銀行北京分行的副行長,當時北京分行行長是香港過來的,該行長后來做了東亞中國的副行長,現在已經離職。此外,當時北京分行還有徐潔、郭秀梅、郭偉、楊敏等其他幾位副行長」。根據公安機關辦案程序,這些人中的相關人員很有可能已被詢問過。
一位曾任職東亞銀行管理層的人士則表示,當年東亞銀行的內部風控並不理想,「給管理層授權之后,是需要監督機制的,但當時並沒有。」上述人士認為,東亞銀行是香港的風控管理內地的風控,管控能力是存疑的,「零售業務規模大了,風控卻沒人管。」
有東亞銀行內部人士透露,陳智仁等一眾高管在外購買了信託等各類理財產品和多處房產,數額驚人。
一家曾經在東亞銀行貸款的企業人士稱,開始時他們一年拿出貸款額度1%的錢直接給了相關負責人個人。
「之前東亞銀行西安分行前總經理曾經退賠了幾千萬,不知這次陳智仁會怎麼樣?」熟悉銀行業潛規則的人士稱,有一種銀行內部人撈錢的做法是設立專門的體外公司,利用賒賬周轉資金收點數。
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近兩年,東亞中國多次收到監管罰單,涉及金額近3000萬元。2021年1月10日,東亞銀行因違反信用信息採集、提供、查詢及相關管理規定,被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處以罰款1674萬元,並責令限期改正。同年5月,因向房地產開發企業發放貸款未記入房地產開發貸款科目、利用票據「賣斷+買入返售+到期買斷」交易模式轉移規模等18項違法違規行為,東亞中國被銀保監會依法予以罰款1120萬元。2022年一季度,東亞銀行投訴總量位列外資法人銀行前列。
理財產品爆雷背后迷霧重重
「東亞銀行理財產品爆雷」,也已經發酵了一段時間。
有在東亞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表示,東亞銀行代銷的民生信託添豐產品承諾2022年3月31日全部兑付,目前變成一紙空文,客户至今一分錢沒有收到;同時至信系列產品承諾在4月13日進行部分兑付也是同樣結果。有多地發生投資者到東亞銀行營業網點聚集情況。
因為到東亞銀行總部「觀摩」的人較多,東亞銀行用白色背景的易拉寶,把公司一樓鋪位封閉式圍起來。專程趕來討要説法的人,稱此舉令人哭笑不得,「這是舉白旗,求我們高抬貴手嗎?」
據內部人士透露,東亞銀行也成立了民生追債小組,但成果甚微,兩手空空。
上述人士表示,最近還有些東亞銀行離職員工收到購買民生信託產品的客户電話。客户稱,東亞銀行總部有人打電話説如果能夠提供業務員當時誘導銷售的材料,就能夠便利地申請到關愛金10萬。
「這不是動員苦主把鍋甩到業務員頭上嗎?」這位人士表示,得知此消息后,無論離職或在職的業務員都罵聲一片。
「追根溯源,罪魁禍首肯定是引進民生信託產品的領導和負責人!」上述人士對當時銀行的有關管理層提出了質疑,「是否做好了安全排查,是否只顧着撈油水呢?」「出事的代銷,底層到底是什麼資產?有毒產品又是哪個部門審批的?要不要追責?賣這麼多單一渠道的產品,是否涉及商業腐敗?為何不報案偵查?是不敢報案嗎?還是CEO憑藉公司嚴格的內控,擔保各環節負責人絕無‘個人行為’?」
民生信託產品爆雷的陰影還籠罩在東亞銀行上空。一般新店開業都要選陽光明媚的上午,討個好彩頭。不知是不是爲了躲避爆雷信託產品投資者,東亞銀行廣州分行新址開業,居然選在了傍晚。有內部人士稱,當時是晚上5:30舉行開業儀式,大門緊閉,室內完成。
接近東亞銀行的人士透露,「當時引入爆雷民生信託產品的東亞銀行管理層,是個臺灣人,本身就是民生信託出來的,他應該很清楚民生信託的獎勵制度。」
違約的民生信託產品中有多個底層資產指向的是房地產項目。
民生信託的前身為中國旅遊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10月,2012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批覆公司重組及股權變更方案。2013年4月16日完成重新登記,名稱變更為中國民生信託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70億元。
目前,民生信託控股股東為武漢中央商務區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6.76%,此外還由浙江泛海建設投資、北京首都旅遊集團、江蘇洋河酒廠股份、中國青旅集團、中國鐵道旅行社集團五大股東分別持股約10.71%。6.45%、5.95%、0.09%和0.04%,實控人為盧志強。
有業內人士指出,民生信託理財產品涉嫌自融,東亞銀行在代銷過程中實際上是有問題的。「高風險理財產品只能賣給適合高風險的投資者,不能因為有高額激勵就把這樣的產品賣給沒有風險承擔能力的人。」
一般來説,銀行代銷理財產品包括幾個環節,首先就是產品准入,第二是銷售行為管理,第三是銷售激勵管控,第四是應急處置預案。
在地產行業已經出現風險暴露的情況下,這樣的理財產品是如何通過東亞銀行內部審批流程,並順利進入銷售體系的?這些產品是否嚴格按照產品分級分類和投資者適當性去匹配銷售的?為什麼民生信託理財產品在東亞銀行能賣出破紀錄的鉅額數量?銀行內部是否存在過度激勵、高壓政策或者利益輸送?在售賣產品違約之后,東亞銀行的應急處理是不是得當?
東亞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爆雷事件背后,這些非常重要的問題,仍迷霧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