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1-15 20:12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閲號:techsina
作者 | 東籬
來源:伯虎財經(bohuFN)
近日,有傳聞稱歌爾股份被「踢出果鏈」、大幅裁員,連日來市值蒸發超150億元。
事實上,自今年年初,歌爾股份就開始跌跌不休,至今累計跌幅超60%,市值蒸發近1300億元,而背后原因也多與蘋果等大客户有關。
作為「果鏈龍頭」企業、曾經備受追捧的「蘋果概念股」,歌爾終於還是隨着蘋果一次次的「砍單」風波跌落谷底。這一次,歌爾還能爬起來嗎?
薛定諤的「良率造假」
11月8日晚,歌爾股份在深交所發佈了一則風險提示性公告,其中的「境外某大客户」、「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十分耐人尋味。
很快,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調查表示,確認歌爾停產的產品是AirPods Pro 2,並指出另一家供應商立訊精密已經獲得了AirPods Pro 2的所有訂單,成為該產品的獨家組裝商。
與此同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瘋傳的「歌爾濰坊工廠裁員好幾萬人」、「被歌爾裁員后直接拉到立訊」等內容也從側面證實了歌爾與立訊精密存在業務上的「交接」關係。
關於蘋果為何讓歌爾停產AirPods Pro 2,有果鏈人士透露是因為歌爾產品良率問題。而且此前外界就有傳聞稱歌爾代工的AirPods Pro 2良率不高,並存在良率造假,被客户罰款。
對於上述傳聞,歌爾迴應稱 :「‘踢出果鏈’等傳言明顯是謠傳,公司只是應需求暫停客户一款產品,其余的項目都在正常合作。包括罰款多少億的傳聞,都是不實信息,公司還在評估具體損失,會及時公告。」
不過,針對蘋果此次「砍單」舉動,不止一家市場分析機構認為:良率問題是代工廠的一個普遍問題。由於要完全達到蘋果的高要求可能會虧錢,因此大家普遍擦着良率邊緣出貨。
而蘋果對供應商容忍度並不高,尤其是涉及欺瞞。今年5月,面板供應商京東方被曝爲了通過質量檢測,擅自修改屏幕規格,就可能被蘋果踢出 iPhone 14 供應鏈,原有的3000萬塊 OLED 屏幕訂單或將交給三星和LG。
此次歌爾「砍單」事件,或許也是蘋果的「殺雞儆猴」之舉。
迴歸現實,蘋果沒有歌爾還有「立訊精密們」可以代工,可歌爾能失去蘋果嗎?
蘋果是蜜糖,還是砒霜?
「如果不是蘋果供應商,誰知道你是干嘛的?」歌爾股份最早走入大眾視野,「果鏈」標籤便是重要原因。
以「聲學技術」業務起家的歌爾股份,成立於2001年,2008年A股上市。2年后,憑藉其在聲學領域突出的技術,歌爾股份打入蘋果產業鏈,開始為蘋果提供藍牙和微型麥克風等電子聲學產品。由此,歌爾打開了成為「果鏈龍頭」的潘多拉魔盒。
2018年,歌爾又拿下蘋果 AirPods 30%的代工份額,成為蘋果AirPods全球第二大代工廠,第一則為立訊精密。
得益於蘋果的訂單,歌爾開啟了飛速發展的階段。截至2021年的股價歷史高點,歌爾的股價10年間上漲超過20倍,營收增長29倍,淨利潤翻了14倍。
隨着蘋果為歌爾帶來越來越高的業績增速,來自蘋果的營收佔比也從2016年的20%左右增長至2020年的48.08%,佔比接近一半;雖在2021年有所回落,佔比仍舊高達42.49%。
可隨之而來的,是歌爾對於蘋果越來越強的依賴。正所謂有得必有失,早前的歌爾因成為「果鏈」一員取得飛速發展,如今的歌爾則慢慢的嚐到了「毒」蘋果的代價。
衆所周知,每台iPhone背后是橫跨全球的供應商,整個「果鏈」所涉及的供應商數量多達110多家。而作為產品的設計方和銷售方,蘋果在供應商面前有極大的話語權。
與此同時,爲了贏得市場,降低成本,蘋果選擇不斷壓縮供應商的利潤空間,並引進新供應商,「扶持備胎」,而且每年都會有目的地踢出一些合作伙伴,通過這樣的競爭和「敲打」令供應商讓利。
蘋果作為科技巨頭,除了市值全球第一,還是品牌價值最高的公司。因此,供應商被蘋果「相中」,往往意味着蘋果及市場對其生產能力的認可,爲了留住大客户,供應商竭盡所能滿足蘋果的要求,其結果就是斥巨資搭建的定製生產線,以及被蘋果牢牢掌握的議價權。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被「踢出果鏈」,則會給與蘋果深度綁定的供應商帶來巨大打擊。去年橫遭此難的歐菲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作為蘋果手機鏡頭模組供應商,蘋果訂單一度佔據歐菲光總營收的30%,2021年3月遭蘋果「拋棄」后,歐菲光當年上半年的營收近乎腰斬,淨利潤也暴跌93.25%,瀕臨破產。
即使保住蘋果訂單,代工廠們賺的也是「辛苦錢」、「血汗錢」,為蘋果組裝iPhone十多年而淨利潤率不到2.3%的富士康在這方面可能最有發言權,歌爾股份也是如此,甚至毛利率還在不斷下滑。
Wind數據顯示,歌爾AirPods所屬智能聲學整機業務板塊毛利率從2020年的14.87%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9.12%,而歌爾股份的整體毛利率也從2018年的22%以上大幅下滑至2021年的14.13%,當年淨利率僅為5.51%。
如果蘋果給到的訂單穩健也還好説,可除了蘋果在供給方面的主動「砍單」,蘋果自身的市場需求也並不穩定,多次因為市場需求縮減供應商訂單,同樣造成歌爾營收及股價的跌宕起伏。
例如,在2018年,由於蘋果新品iPhone X 與 iPhone 8 全球出貨量下跌,疊加蘋果引入立訊精密蠶食歌爾股份的市場份額,歌爾股份全年的營收和淨利出現下滑,股價更是跌回了2010年的水平;
今年3月29日,有傳言稱蘋果將對AirPods砍單1000萬台以上,理由是預計需求疲軟,希望降低庫存水平,也導致歌爾股份股價大跌,當日盤中一度觸及跌停。
由此看來,趁早離開「果鏈」,撕掉「果鏈」標籤,何嘗不是一種解脱?爲了擺脫對蘋果的依賴,歌爾選擇押注元宇宙。
逃不過的代工廠宿命
早在2014年,歌爾就提出過戰略轉型,謀求多元化發展,其中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為其重點發展業務。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之后,VR遊戲、虛擬會議、AR測温等需求快速崛起,VR/AR 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同年7月,歌爾拿下了元宇宙公司Meta旗下Oculus新一代VR設備Quest 2的獨供大單。
截至2021年末,歌爾VR產品所在的智能硬件業務營收佔比已達到42%,並在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35.52億元,同比增長95.87%,佔總營業收入比重上升至58.73%,其VR頭顯(頭戴式顯示設備)出貨量也佔據了全球80%以上份額,歌爾對蘋果的依賴度隨之下滑。
但在智能硬件領域,歌爾依然扮演代工廠的角色,難逃以「沉重的資產負債表」換取微薄利潤的宿命,只不過依賴的對象從「供應鏈管理大師」庫克的蘋果轉爲了「元宇宙畫餅第一人」扎克伯格的Meta,后者佔據了全球VR頭顯市場90%的份額。
就在幾天前,扎克伯格決定將團隊規模縮減13%,全公司裁員11000人。這與Meta去年至今在元宇宙項目上近200億美元的鉅虧不無關係。
而在此之前,已有消息稱Meta推迟了2024年之后的所有新頭戴設備/AR/MR硬件項目,並將2022年的出貨量預測下調了40%,從1000萬至1100萬件降至700至800萬件。與此同時,全球第三季度的VR頭顯出貨量也同比下滑42%至138萬台。
可見,Meta的元宇宙項目如今可謂是自身難保。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可惜的是,面對代工廠的既定命運,歌爾並非沒有過掙扎。2015年,歌爾聲學VR團隊就創立了VR公司Pico小鳥看看,歌爾股份為其第一大股東。但由於Pico與Oculus(后更名為Meta Quest)為競爭關係,或為保住Meta的代工大單,2021年8月,Pico被出售給了字節跳動。
成為蘋果的供應商,曾經一度是歌爾等供應鏈企業視以為傲的榮耀,或者説業績快速增長的「捷徑」,卻不曾想因為眼前看似美味的蛋糕而透支未來,一再錯失加強研發能力、打造自研品牌的良機。
曾經的歌爾,或許也未曾料想如今的自己會陷入此番困境:從蘋果的附庸,再度淪為Meta的附庸。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