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鐵股份董事長宣瑞國:爭做全球領先的高鐵零部件供應商

2022-11-15 13:32

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孫麗朝 路炳陽 北京報道 本報記者 孫麗朝 路炳陽 北京報道

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近年來,中國鐵路網絡不斷完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如火如荼,運輸效率不斷提升,軌道交通為暢通中國國民經濟循環奠定了堅實基礎。

截至2022年6月,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2萬公里,其中高鐵4.1萬公里;地鐵里程超過7200公里。在這背后,眾多的軌道交通配件供應商是保證中國龐大軌道交通網絡運輸安全,車輛快速平穩,運營舒適的一塊塊基石,正是這些企業的不懈努力,構建了中國龐大的軌道交通網。廣東華鐵通達高鐵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鐵股份」)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華鐵股份主營業務涵蓋軌道交通車輛給排水及衛生系統、輔助電氣系統、車身及車端連接系統、空調系統、制動系統、車內設施、大型養路機械等多品類十余種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鐵集團」)和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601766.SH,以下簡稱「中國中車」)的重要供應商。

中國軌交零部件企業如何「走出去」?后疫情時代,軌道交通配件企業增長點在哪里?優秀的軌道交通裝備企業應具備哪些特徵……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了華鐵股份董事長宣瑞國。

宣瑞國生於1968年,是安徽合肥人,199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專業,現任華鐵股份董事長,德國波鴻交通技術集團(BVV)董事長,中國自動化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北京康吉森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其旗下企業總人數約6000人,年收入規模達100億元。宣瑞國曾榮獲安永「中國科技企業家獎」,中國併購專項獎——併購整合獎等多項榮譽。目前,宣瑞國擔任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理事、中國併購公會常務理事等職務。

多品類發展應對市場下滑

《中國經營報》: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鐵路客流和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都下滑嚴重。疫情對公司業務影響如何?你認為未來軌道交通零部件行業增長點在哪里?

宣瑞國:疫情造成鐵路旅客客流下降,列車行駛數量下降已近三年,這對華鐵股份的業務有一定影響,但總體來講,華鐵股份是一家多品類的軌道交通車輛零部件供應商,公司在目前市場增長緩慢,甚至出現下滑情況下,採取了一些靈活經營策略。

例如,華鐵股份在持續進行品類擴張。2021年華鐵股份收購湖南博科瑞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湖南博科瑞」),今年又收購了山東嘉泰交通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嘉泰」)剩余49%股權,這些有紮實基礎的行業配件領先企業,彌補了行業下滑給公司帶來的影響。

同時,華鐵股份也利用行業低潮,積極開拓各個鐵路局集團公司售后維保市場。此外,我們也特別關注正在迅速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市場,並在其中積極佈局,把華鐵股份在高鐵車輛配件產品佈局延伸到如地鐵、輕軌領域,這將給企業經營帶來持續性成長。

《中國經營報》:華鐵股份在軌道交通高端裝備自主創新上的探索、研發和應用具體有哪些實例?

宣瑞國:自2004年開始從事鐵路客車相關零部件配套,2006年伴隨中國高鐵提速,先后從日本、德國引進了閘片、電池和給水衛生系統,以及從瑞典引進了煙霧報警系統。2014年實現首列復興號國產化裝車,在過去十多年中,華鐵股份在上述領域把完全依賴外商的零部件組裝業務全部實現了國產化。

目前,華鐵股份對這些高鐵零部件的國產化能力已達到100%,所有零部件的軟、硬件全部在中國研發、設計及生產。例如,給水衞生DTC控制系統(數字式衞生間控制器),作為一個數據採集、控制、通信、健康診斷等多功能高度集成的電子系統,需要考慮車輛環境的地域温差、衝擊振動、尤其是車輛複雜的電磁環境對設備的影響,通過對產品不斷研發和反覆的驗證,裝車產品全部滿足現車工況要求,應用效果超過國外同類型產品。

同樣電池部件也是經過10多年發展,實現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電池管理系統)系統和電池系統在線維修、維護,及全生命周期監測。

《中國經營報》:近兩年,華鐵股份先后併購了香港通達和山東嘉泰等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企業,華鐵股份的收購、併購邏輯是什麼?通過收購實現了公司怎樣的發展?未來華鐵是否還會繼續收購產業鏈上企業?

宣瑞國:兼併收購是全球鐵路車輛零部件企業一個常見的發展道路。例如全球知名的軌道交通零部件製造商德國克諾爾(Knorr-Bremse)和美國西屋制動(Wabtec)在成長過程中,都曾經歷上百次併購,才達到今天幾十億美元的規模。

華鐵股份在2016年通過收購香港通達100%股權,開始從傳統業務向新興的高鐵車輛零部件業務轉型,這次收購也造就了我們未來發展的基礎。

此后,華鐵股份又收購了山東嘉泰及湖南博科瑞51%股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順利實現了品類擴張。現在我們有20多種產品,其中給水衞生、電池和座椅產品是國內高鐵零部件企業中無可爭議的龍頭。我們通過與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零部件公司美國西屋法維萊合資,引進了8種關鍵產品技術,經過幾年發展,已陸續獲得產品資質。

未來,華鐵股份在列車制動、大空調和車門大修等方面,都會有比較大的發展。兼併收購作為公司戰略,我們會持續保持。

在積極開展兼併收購的同時,我們也在發展自身,如,2018年,華鐵股份旗下全資子公司北京全通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全通達」)成為美國哈斯科(Harsco Rail )鐵路公司中國區總代理,實現了鐵路車輛維保裝備的迅速發展。

最近,我們也正在與軍工企業溝通,希望把我們在高鐵領域積累的關鍵零部件推廣到船舶及航空等領域。

佈局列車零部件后市場

《中國經營報》:未來10年,你整合旗下國內外軌道零部件產業的目標是什麼?

宣瑞國:我們企業發展與中國高鐵引進、消化、吸收,到實現軌交零部件國產化的步伐同步。在最初的十年,我們主要業務對象是中國中車,特別是中國中車的新造業務。現在全國高鐵列車保有量已達4300多列,未來可能會達到6000列到8000列,甚至更多。列車零部件的后續市場有巨大發展空間。

所以近幾年,我們持續圍繞各個鐵路局集團公司建立服務網點、售后服務中心,加強與最終用户合作,希望在提供穩定可靠產品的同時,增值服務也能給企業帶來新助力。

發展國鐵業務的同時,我們也積極關注和投入城市軌道交通業務。近期,華鐵股份和幾個城市的地鐵集團將達成戰略合作或合資合作。迅速成長的城市軌道交通市場,也給了華鐵股份持續發展空間。

中國軌交零部件企業不僅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全球的。當前中國高鐵營運里程超過4萬公里,佔全球高鐵總里程的3/4,中國中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高鐵總成車輛製造商,巨大的中國市場一定會培育出全球規模的軌道交通車輛零部件運營商。

我們會積極在海外市場進行兼併收購,進行產品研發、市場開發,進一步拓展我們市場總量,使華鐵股份成為國際級高鐵車輛零部件供應商。

《中國經營報》:華鐵股份旗下各個企業在5G+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數字化方面,具體有哪些探索?在智能製造領域有哪些應用?

宣瑞國: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我們現有的主力工廠青島亞通達和山東嘉泰,生產過程都已實現數字化,並充分使用ERP(企業資源計劃),MAX(3D建模)等先進軟件,以規範和指導生產全流程。在生產裝備、測試工具等方面,我們都採用了數字化設備,確保生產質量全程監控。

第二,我們在給水衞生、電池和座椅這三個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非常高,對於相關零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監控非常重要。我們陸續開發了圍繞這三個零部件的預測性維修和全生命周期監控工業互聯網設備,希望能儘早通過國鐵集團的認證,並儘快裝車。

未來,我們希望基於工業互聯網的全生命監測設備能夠和列車的TCMS(列車控制和監控系統)系統進行銜接,為列車提供更加豐富的健康保障數據。

《中國經營報》:華鐵股份當前在海外市場的拓展情況如何?中國軌交零部件企業如何實現「走出去」,開拓全球市場?你認為華鐵股份目前發展前景或者是發展方向在哪里?

宣瑞國:目前,華鐵股份國際化道路主要是跟着中國中車主機廠步伐,如青島四方、中車長客等,這些主機廠出口的列車如雅萬高鐵動車組,匈塞鐵路、阿根廷的城市鐵路、土耳其城鐵車輛等,這些高鐵或城鐵列車都使用了青島亞通達的零部件。

同時,在海外業務的拓展上,我們也採用了兼併收購的策略。2016年,我本人控制的中資公司收購了全球輪對巨頭德國Bochumer Verein Verkehrstechnik GmbH公司(德國波鴻交通技術集團,以下簡稱「BVV」)。未來,我們也希望BVV能成為華鐵股份的重要成員。如果這一步落子成功,未來華鐵股份40%以上的業務都將來自於海外,公司國際化業務將實現跨越式發展。

BVV將在中國建設生產基地

《中國經營報》:BVV是德國百年企業,全球知名的高速輪對供應商,作為民營企業,談談你收購BVV的設想、初衷和對BVV的未來願景和規劃。對於將BVV裝入上市公司華鐵股份,目前進展如何?有沒有時間表?

宣瑞國:BVV誕生於1842年,今年是180周年。這是一家享譽全球的輪對供應商,它生產包括高鐵和機車車輛輪對,在歐洲德語區有着絕對的市場佔有率,也是中國高鐵市場僅有兩家的輪對供應商之一。在美國地鐵和有軌電車市場,BVV也保持着非常高的市場佔有率。

2016年我們獲得一個機會,成功的收購了BVV。在收購初期,我們確定了三個戰略,第一是為中國市場帶來增量;第二是中國的管理優化企業成本;第三是中國製造提高BVV的全球競爭力。這三個戰略目標在過去5年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地。

此外,我們通過降本增效、加強管理、減少庫存、增加現金流等措施,提升了BVV的整體經營效益。

雖然在2020-2022年,我們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在疫情之下,我們成功的保證了整個工廠持續開工。中國業主所採取的應對疫情措施獲得了BVV管理成員和工會的充分擁戴。

對於第三個戰略目標,即把BVV高鐵輪對的技術轉移到中國生產,利用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擴展BVV的全球競爭力。目前,我們計劃在國內建立一個本地輪對工廠,全套引進德國設備。未來,BVV將在中國和德國同時擁有兩大生產基地。

我們相信未來BVV的業績會持續增長,成為全球第一的先進輪對製造商。

中國鐵路市場仍有巨大發展潛力

《中國經營報》:在你看來,優秀的軌道交通企業應該具備哪些特徵?與德國克諾爾、美國西屋制動等企業相比,中國的軌道交通零部件企業有何優勢和不足?你認為怎樣才能做中國的百年企業?

宣瑞國:我覺得軌道交通企業最重要的是產品質量。我們所從事的是大規模客運的交通行業,對人的安全有着重要責任。中國高鐵的安全標準與核電站是相同的。作為一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企業,保證所生產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這是第一位的。

第二位是持續的研發能力。過去十幾年,中國高鐵走過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過程,高鐵成為中國靚麗的名片,也成為中國高端製造業的一個旗幟。我們所走過的路,是一個持續科技研發投入的過程。科技領先是中國高鐵未來長期發展的火車頭。

我們零部件企業作為中國高鐵供應鏈當中的重要環節,過去10年中,在研發方面我們一直不遺余力,實現了全部的國產化,更在原有國外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全面的技術提升,保證了中國高鐵彎道超車。

最后一個方面是所有企業的共性特點,就是增長的動力。中國運營着全世界3/4的高鐵里程,中國中車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高鐵總集成商,它的規模超過了全球第二、第三和第四大整車裝備製造商的總和。在這一背景下,作為軌交零部件製造商,我們絕對有理由衝擊行業冠軍。

全球的軌道交通零配件企業都在競爭,但是中國的零配件企業面對着這麼好的母體市場和背景市場,我們有強大的發展動力。

《中國經營報》: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會對鐵路行業產生什麼影響?

宣瑞國:中國承諾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從軌道交通領域來看,這是巨大的發展機會。現在中國國民經濟運輸體系中,公路運輸體量遠大於鐵路,目前,國家正在積極推進「公轉鐵」、多式聯運等。

中國鐵路70%以上的線路已實現電氣化,但現有的電力來源還是以燃煤為主,未來通過更多的新能源發電,如光伏、風電、氫能等能源帶來的電力供應到高鐵上,會使得我們高鐵運行更加綠色。

《中國經營報》:什麼樣的契機讓你決定進入鐵路行業?

宣瑞國:我進入鐵路行業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我們的設備通過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考覈,進入了鐵路信號領域。到2011年,鐵路行業受到較大影響,我們的鐵路業務下降約70%,對整個公司的營收產生較大沖擊。

當時我對中國鐵路的未來充滿信心。2012年我們遇到了青島亞通達,它原有的股東對公司未來缺乏信心,對國內高鐵市場也有了放棄的態度,於是,我們收購了這家企業。

收購之后,青島亞通達約有半年時間處於停產狀態,之后,國內高鐵市場重新煥發生機,連續幾年業務持續增長。2015年,青島亞通達成為華鐵股份的全資子公司,進入A股市場。

《中國經營報》:在你帶領旗下企業進入中國鐵路行業十幾年,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宣瑞國:中國鐵路行業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過去20年的時間,中國的鐵路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一個追隨國外先進技術的配角,變成領先全球的主角。而且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給了我們在其他國家市場無法實現的應用場景。

作為零部件企業我深刻的感受到,鐵路行業對於安全的重視和監控是無與倫比的。尤其是高鐵車輛,對每一個零部件質量監測都非常嚴格且細緻。中國的鐵路零配件安全標準是全球最嚴格的,這對包括BVV在內的全球供應商都是壓力,也是帶領行業提升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動力。

最后一點,中國鐵路人是非常進取的。按照規劃,到2035年,全國高鐵將達7萬公里,與2020年底的3.8萬公里相比,15年的時間,增長近一倍,這説明中國高鐵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深度:

家國情懷促企業發展基業長青

從2005年7月開始,中國內地首條設計速度350千米/時的高鐵開工建設,至今中國高鐵產業已走過17年。在這17年中,中國高鐵實現了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跨越。截止到2021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突破15萬公里,其中高鐵超過4萬公里。

近年來,中國的鐵路人持續深化高鐵自主創新,形成了涵蓋時速160公里、250公里、350公里等不同速度等級,適應高原、高寒、風沙等各種運營環境的復興號系列產品。以復興號為代表的中國高鐵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

眾多的高鐵零部件供應商也抓住機會,迅速擴大市場,伴隨着中國高鐵一起成長。宣瑞國和他的華鐵股份在20多年的時間里,多次落子,每次時機都恰如其分。

2011年,受「7·23」甬温線動車事故影響,鐵路投資大幅降低,業內唱衰中國高鐵的聲音絡繹不絕。但宣瑞國仍堅定看好中國高鐵市場發展,選擇在2012年收購青島亞通達。經歷了低谷之后,2013年之后,伴隨着中國高鐵建設的復甦,青島亞通達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

收購德國企業BVV的故事如出一轍。由於輕視中國高鐵用户的需求,2016年BVV在中國甚至全球的業務都陷入低谷、瀕臨破產,正是在這個時候,宣瑞國抓住機會,帶領團隊一舉完成收購。BVV成為中資企業后,快速而靈活的適應了中國市場,業績節節攀升。

創新、冒險與堅持是企業家的本能,宣瑞國是一個天生的創業者。在這一次次落子成功的背后,是對行業敏鋭的觀察和果敢的抉擇。

採訪中,記者感受到宣瑞國作為企業家深深的家國情懷。他將企業發展同國家與民族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既能破解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困境,又在無形中影響企業員工的精神追求,這種隱形力量促進企業發展,使其基業長青。

中國雖然已經成為高鐵整車大國,但尚未成為高鐵零部件大國。目前國內尚無比肩國際軌交零部件巨頭克諾爾、西屋制動等企業。但正如宣瑞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説,中國的零部件企業有全球最大的母體市場和背景市場,有強大的發展動力。隨着行業進一步發展,中國一定能夠擁有一批世界級的軌道交通零部件企業。

(編輯:孟慶偉 校對:翟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