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1-13 07:11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閲號:techsina
文/于斌
來源:互聯網分析師于斌(ID:fenxishiyubin)
近年,儘管在疫情的影響下,人們的出行次數明顯減少。但是與出行場景相關的户外賽道,卻熱度不減。4月份,網上就傳來了網紅户外防曬品牌「蕉下」衝擊IPO,試圖衝進港交所。
不過好事多磨,半年之后,據港交所信息顯示,「蕉下」彼時遞交的招股書已經失效,並再次遞表,繼續衝擊「户外防曬第一股」。然而,面對二級資本市場,蕉下輕研發、重營銷的策略打法,卻迎來諸多非議之聲。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蕉下」主打的防曬網紅產品並非無懈可擊,而且其未來的商業故事,如同如今很多網紅品牌一樣,生命周期或許有限,想象空間也十分存疑。
拋開經營層面的硬傷,蕉下的品牌口碑與產品質量也十分堪憂。互聯網上關於「蕉下」從防曬傘擴張至「城市户外」,也是眾多質疑之聲,其防曬户外產品,更是頻繁被指質量參差不齊,涉嫌收割智商税。因此,蕉下上市尚未塵埃落定,在迎來頗多關注的同時,也釋放出其難掩焦慮的信號。
01
研發營銷投入不平衡,轉型難講好故事
據瞭解,蕉下品牌由馬龍和林澤兩位80后於2013年在杭州創立,自推出第一款防曬產品雙層小黑傘以來,蕉下搭建了多元化產品組合,主要覆蓋服裝、傘具、帽子、其他配飾、鞋履,從防曬品牌到城市户外品牌轉型。
其轉型效果幾何,通過其營收構成可以窺見一斑。據其招股書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蕉下總營收達到22.1億元,雖然增速出現下滑,但較去年同期的12.19億元增加81.3%。而2019年—2021年,蕉下收入分別為3.85億元、7.94億元、24.0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50.1%。
在蕉下上半年營收中,服裝類產品貢獻了營收的大頭。上半年共售出610萬件,貢獻收益7.92億元,在總收益中的佔比由去年同期的25.4%上升至35.8%。
與此同時,主打品類傘具收益佔比卻與服裝此消彼長。該部分佔比由去年同期的26.7%下降至11.8%,總收益2.61億元。其余收益份額則主要由帽子、口罩和墨鏡類構成,分別實現收益4.97億元、2.84億元和1.57億元,在總收益中的佔比為22.5%、12.9%和7.1%。
儘管蕉下的營收數據尚可,但是在營銷和研發投入方面,蕉下一直給業界一種「重營銷、輕研發」的印象。而且這樣的「不健康」局面,還在加劇。
以最近的上半年數據為例,招股書顯示,上半年,蕉下的廣告及營銷投入為2.64億元,但是研發投入僅6300萬元。對比之下,可謂相差懸殊。
因此,當蕉下不再只是宣傳賣產品,而是賣「城市户外場景」。更多業內人士傾向於,這是在向資本講故事。只是,拋開產品銷量增速放緩,在其營銷投入佔比與研發投入佔比嚴重失衡的現狀下,蕉下想要講好資本故事,恐怕也並非易事。
02
科技含金量不足,「傘標籤」難去
衆所周知,蕉下以防曬傘切入市場,打造了防曬小黑傘、防曬服、面罩、墨鏡等經典爆品,且逐步拓展至非防曬品類,隨后又推出户外緊身褲、厚底帆布鞋等品類,加入休閒和運動玩家隊列。鑑於其產品品類與其它服裝類企業相比、並無新意,更多人寧願相信,蕉下只是爲了上市講故事,強行的搬出了「城市户外」的新概念。
實際上,除了消費者認知的建立外,蕉下也在產品品類的擴張上下足了工夫。據瞭解,2019-2021 年期間,蕉下推出 19 款非傘類產品。服裝、傘具、帽子、配飾、鞋履的營收佔比分別為 30%、21%、19%、25%、6%。而且服裝已經成功上升到營收佔比的第一位。這也意味着,蕉下的「去傘標籤」策略初見成效。
但是要知道,户外仍然是個與防曬強綁定的賽道。畢竟,去户外需要防曬只是户外場景中的一個十分狹窄的需求點,因此,蕉下想要實現用户思維上的認知綁定,讓用户建立防曬與城市户外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做大量的品牌宣傳工作。
只不過,一部分消費者因為其「傘標籤」帶來的品牌認知,或許也會同時遷移到蕉下的其它產品上。例如,此前網友對蕉下防曬傘就有兩個深刻的印象,甚至這種印象已經顯得有些刻板。
首先,蕉下的傘賣得很貴,幾乎持平於進口傘在中國的代購價,是天堂傘的1-3倍。例如,蕉下天貓旗艦店內,除配飾外,蕉下防曬傘、防曬服和太陽帽等價格均接近200元。
而對比蕉下防曬傘和傳統品牌天堂雨傘的防曬款發現,蕉下銷售前兩名的太陽傘的價格在200-300元之間,折后價格超170元,而天堂傘同樣一款UPF50+的太陽傘的價格僅40元。
其次,雖然蕉下在營銷方面一直強調科技感,與天堂傘的營銷策略差異化。但是因為其研發投入不高,因此也被指科技含量不足,各種科技感的營銷,也時常被指收割智商税。
在知乎上的相關話題下,不少消費者反饋稱蕉下傘柄和傘面分離、傘骨質量差,抗風能力弱。在黑貓投訴上,搜索蕉下共有512條結果,投訴量有225條,已完成179條,消費者對蕉下投訴的主要問題有欺騙行為、質量較差、不予退貨、拒絕賠償等。而且,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吐槽蕉下傘收割「智商税」的話題,也是熱度不減。
例如,知乎相關話題如「蕉下防曬衣、防曬帽是智障税嗎?」、「蕉下太陽傘值得買嗎?」等也引發了對蕉下「含金量」的質疑,B站也有多位up主進行防曬性能測評,聲稱實際效果與官方宣傳相差甚遠。
由此可見,蕉下雖然在產品類目上試圖「去傘標籤」,但是其品牌認知卻因為「這把傘」,幾乎成了收割智商税的代名詞。如此,其佈局城市户外,恐怕也將同樣面臨質疑,口碑危機也揮之不去。
03
季節性影響難除,「城市户外」成色不足
據瞭解,蕉下品牌名稱取義於自芭蕉葉下,蕉下認為:「這代表公司肇始於滿足年輕女性消費者對户外防曬的需求。自2013年推出第一款防曬產品雙層小黑傘以來,公司逐步成長為在防曬服飾方面具有強勁業務增長的品牌。」
儘管目前蕉下市場份額僅為5%左右,線上零售市場份額佔比超10%。但是已經成為國內第一大防曬服飾品牌。甚至在2021年,其在線零售額超過第二大品牌的5倍,由此足見其線上渠道優勢。
但是,通過其位於行業頭部地位,市場率卻非常低也足以看出,這是一個玩家眾多,相對分散的賽道。而且,在其打出「城市户外」招牌的同時,也面臨產品受季節性影響大幅波動的難題。
一方面,蕉下的防曬產品僅僅在第二和第三季度温熱季節銷量可觀。但是一旦進入寒冷季節,蕉下則只能靠保暖產品取勝。
這也意味着,其營銷策略需要根據季節變化,適時調整,由此也導致其營銷成本居高不下。例如,據蕉下負責人介紹,公司下半年的分銷及銷售開支通常高於上半年的有關開支。而根本原因,則是因為公司通常於下半年推出更多新產品,尤其是非防曬產品。
另一方面,在秋冬季節,其過去主打的防曬產品銷量較低,加上近年疫情的影響,消費者出行的次數減少,也間接地衝擊了其防曬產品的銷量。
因此,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蕉下雖然上半年業績表現良好,但是如何應對下半年的季節周期性變化,以及因為全國疫情此起彼伏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挑戰,將是蕉下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而且,蕉下如何構建自身的競爭門檻,去保持它的持續性優勢,也顯然十分困難。
據觀察,蕉下經常被拿來與Lululemon對標。而蕉下成名靠的是2013年推出的經典防曬產品「雙層小黑傘」,並拿到了其佈局城市户外賽道的一張門票。
而對比之下,其通過「一把傘」打開城市户外的口子,確實與Lululemon通過「一條瑜伽褲」,構建其瑜伽事業的商業大廈如出一轍。但是與Lululemon所不同的是,其品牌沉澱時間更長,且其產品與運動健身場景更為貼合。
只是,反觀蕉下從一把傘躍遷至多品類的協同發展,也是窮則生變,在場景的頻次與延展性上難以與Lululemon同日而語。而且,回頭來看Lululemon,其雖然在行業垂直深耕20余年,卻並沒有等到瑜伽成為大眾生活方式的那一天,至今瑜伽也依然只能覆蓋小資人羣、時尚辣媽這類小眾羣體。
因此對於Lululemon,其橫向擴張品類的策略似乎並不奏效。而蕉下佈局的城市户外,或許同樣面臨創業故事如「空中樓閣」的尷尬。
城市户外成色不足的結果,必然是其在資本市場、消費者心智方面難以佔領高地,未來商業想象空間也十分有限。甚至有業內人士更直白的闡述了對蕉下轉型户外的理解:按照其定位,蕉下或許是想打造户外場景下的生活方式生態,但是如今卻從一個「賣傘的」,變成了「賣户外服裝等產品」的。但是,拋開場景來看產品,市面銷售這類產品的商家不計其數,如何構建差異化壁壘,也將成為擺在蕉下面前的一道難題。
04
結語
蕉下在防曬傘賽道的行業地位毋容置疑。但是,消費者未必就會因為其打出「城市户外」的新概念,就會為蕉下的其它產品買單。而且,如果其價格、品質依然延續其防曬傘的水平,恐怕又將繼續面臨市場對其收割智商税的質疑。如此來看蕉下佈局城市户外,甚至更像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在蕉下之前,這個場景與對應的解決方案、產品並非都不存在,更不會因為蕉下的「迟到」與概念包裝,而出現多大的市場增量。相反,由於其高調的市場宣傳,或許會迎來更多資本與玩家入局,讓本是紅海一片的市場,陷入新戰場下的一場混戰,由此也勢必讓蕉下的處境愈發艱難。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