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1-08 19:48
這兩天,中國「街溜子」雪王,正勇闖韓國。
河南鄭州雪王變身國際頂流,店直接開在韓國中央大學門口,給韓國人來了一頓強悍的文化輸出。
但另一個奶茶巨頭喜茶,最近卻四處碰壁,忍痛做出了一個「毫不留情」的決定:
關閉子品牌,喜小茶徹底退出奶茶市場。
2020年4月,深圳出現了一家名字與喜茶高度相似的奶茶店。
剛開始大家還以為是有人在山寨喜茶、想要蹭熱度,后來才發現喜小茶正是喜茶的「親兒子」。
而從今年4月開始,喜小茶深圳、佛山、東莞等地方門店就開始陸續關閉,隨着最后一家門店的關閉,喜小茶算是徹底退出了奶茶市場。
從誕生到死亡,喜小茶存在了2年零7個月,將近1000天。
究竟是誰殺死了「喜小茶」?
對喜小茶產生致命打擊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自己人。
「到下沉市場去干蜜雪冰城!」,這是許多人在喜小茶創立初期對他寄予的希望。
喜茶創始人聶雲宸,不少人説是「年輕人喝出來的90后首富」。
喜茶創造了無數營銷奇蹟:排隊六小時、每人限購兩杯、黃牛250%加價、買個奶茶還得實名制...
這一切的一切,源於喜茶把奶茶這樣的平民飲料,拽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高端。
喜茶創始人聶雲宸曾對媒體宣稱,喜茶研製出了中國第一杯芝士現泡茶。
在他的描述中,這杯芝士現泡茶充滿了小資情調:芝士使用鮮奶和澳洲新鮮芝士混合製成,茶葉也從印度、臺灣等地進口。
聶雲宸對媒體強調,喜茶只在原產地定製茶葉。
喜茶打造的全國排隊盛景,現在看起來依然覺得不可思議。
2018年,喜茶高調登陸廈門,門還沒開,前來打卡的廈門人就順利地將它「包圍」。
廈門經常颱風下大雨,但無論天氣如何,甚至是大年初一,門口依然有人撐着傘在排隊。
到了北京,爲了一口喜茶,雷雨天依然有大量年輕人排了4個小時,星巴克頭一次「慘」成背景。
最猛的還要數上海,動輒就有上百人的排隊隊伍,排隊時間最高長達7個小時。
有人從上午10點半,排隊到下午5點多,徹底打破了其他城市的記錄。
高端不僅給喜茶帶來了人氣,也送來了錢。
2016年,喜茶獲得了1億的首輪外部融資,投資大佬不是別人,正是「樂百氏」創始人何伯權。
2018年,喜茶再拿下4億,財大氣粗的喜茶完成了兩件事情:一是上線外賣服務,二是進軍海外市場。
新加坡第一家店開業,喜茶自信的立了一塊牌子:排隊由此開始。
緊接着2019年7月,喜茶又獲得由騰訊、紅杉的加持,估值達到90億元。
到了2020年3月,疫情依然沒有擋住資本圈對喜茶的寵愛,繼續融資,這時候估值已經跳躍到了160億!
不過高端雖然帶了紅利,也帶來了缺口。
過去,喜茶20-30元的傳統定價,無法覆蓋20元以內的主流消費人羣。這就意味着,喜茶的門店只能開在繁華的購物中心。
與其讓競爭對手趁機鑽空子,不如自己干,喜小茶就是來填補喜茶的缺口。
與喜茶相比,新品牌喜小茶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價格低。當時喜茶的均價在30元左右,而喜小茶的價格區間為6-16元,顯得接地氣多了。
二是店鋪小。跟喜茶動輒上百平的氣派大店相比,喜小茶主打外帶。
有些檔口甚至連椅子都沒有,而且只在廣東省內開店。
爸爸負責搞定趕新奇和時髦的人們,兒子負責牽制其他中低端競爭對手。
喜茶的野心可想而知。
事實來看,喜小茶任務完成的也不錯。最多的時候,喜小茶擁有20多家門店,全年超280萬杯飲品的銷量,也是個足夠傲人的成績。
所以,喜小茶關停的命運,並不是因為不爭氣。
按理説,估值600億的喜茶看起來似乎不差錢。
但喜茶為什麼要放棄好不容易培養出的「親兒子」?
2021年,頂着600億的光環,喜茶活的很艱難——中國新式茶飲中,只有14.7%的高端茶飲在苦苦支撐,剩下市場份額均是均價低於20元的中低端品牌。
甚至從去年7月起,喜茶在全國範圍內的店均收入開始下滑。
而喜茶當年「打高端」砸下的真金白銀,現在的的確確成了喜茶盈利的「硬傷」。
就拿喜茶在北京開的第一家店三里屯來説,每天的店鋪租金約為16元每平方米。
按照面積200平米計算,光租金每月就將近10萬,還不包括人力、水電成本的上漲。
高端賣不動,不得不降價。
2022年一開年,喜茶就悄然降價,率先降到了10元時代。喜茶宣佈下調多款茶飲產品價格,做出了兩個決定:
1、抹去標準菜單上的所有3字頭價格。
2、年內不會推出29元及以上新品,並且會陸續上新1字頭飲品。
很多奶茶女孩甚至不敢想象,在喜茶居然可以只花8塊錢就能實現「奶茶自由」。
對於喜茶的「自降身價」,這些高端玩家們不但沒有嗤之以鼻,還紛紛呼應。
奈雪的茶第一時間選擇跟進,樂樂茶后來也加入了降價的行列。一時間,幾乎人人走起了親民路線,向「雪王」低頭。
可隨着喜茶的降價,問題就來了:
無論是價格還是產品,喜茶與喜小茶之間的差異變得沒那麼明顯。
喜茶降價,確實對喜小茶產生了「致命打擊」。
「既然十多塊錢已經能夠買到喜茶,為何還要選擇喜小茶?」喜茶自由變得容易實現,喜小茶的定位就顯得有些尷尬。
本來想開個喜茶副線主攻低價市場,沒想到這一年整個奶茶行業都在下沉,喜茶自己都降到了十幾塊的價格。
喜茶與喜小茶也從「隊友」,有可能變為「對手」。
自己人打自己人,企業自然是不願意見到的。
喜茶的決策,也並不是一拍腦門,而是蓄謀已久。
截至今年5月底,喜小茶共在廣東省開出23家門店,而成立一周年時,廣東已經有了22家,這就相當於第二年整年內,喜小茶几乎在原地踏步。
回想喜茶橫空出世之時,產品價格與星巴克持平,同在30元左右起步,蜂擁的追捧者甚至讓星巴克感受到強烈危機。
短短几年過去,咖啡和奶茶的價格卻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星巴克瑞幸一路漲價,喜茶奈雪甚至「卷」到了10元以下。
爲了活下去,砍掉喜小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除了「自殺」,喜茶還做出了讓步和妥協。
全線關閉子品牌「喜小茶」后,一直宣稱直營的喜茶,放下執念,宣佈在在非一線城市開放加盟,招聘合夥人。
到目前為止,喜茶尚未宣佈盈利。
如今擺在喜茶前面的問題,其實很現實——怎樣才能賺錢,以及怎麼賺更多錢。
高端的錢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賺,這點從隊友奈雪的茶的財務狀況可以看到。
2018年至2020年,奈雪的茶三年分別有10.87億、25.02億、30.57億的營收。
營收越來越高,但盈利之路卻十分艱難。奈雪從2018年開始的三年內,一直在虧損,金額高達1.3億。
以前,蜜雪冰城總活在奶茶鄙視鏈最底端,喜茶永遠處於塔尖。
但在踏踏實實賺錢能力面前,大佬們不得不向雪王低頭。
放眼國內,今年上半年蜜雪冰城新開了6000多家店,客單價不到8元,愣是干出了與海底撈相媲美的百億年收。
但蜜雪冰城的賺錢之道,不僅僅在於加盟,而是強大的供應鏈能力。
自己生產的奶茶粉、咖啡粉、飲料濃漿、果醬等食材佔比約70%,塑料杯、吸管、手提袋等包裝材料佔比超15%。
有的店甚至就把奶精箱子堆在店里,大大方方讓顧客「看着買」。
甚至購買糖的成本,蜜雪冰城都能比普通小品牌低出20%。
拿最不起眼的吸管來説,2021年,蜜雪冰城光吸管就賣了3億。
當年公司吸管的銷售均價為每根0.1元,也就是説,蜜雪冰城一年賣出了30多億根吸管。
在蜜雪冰城建造的供應鏈王國里,雪王賺錢的邏輯逐漸清晰:既給了自己賺錢的本事,也給了產品拳打消費主義的底氣。
又LOW又賺錢,就很牛X。
奶茶是一個門檻低、同質化嚴重的行業。
今年上半年37萬倒閉的餐飲店里,近22%全是奶茶店,喜茶、奈雪的茶也在悄悄關店。
過去投資人看中的,正是喜茶的「錢」力,但現在資本圈已經不會砸錢了。
而在疫情的衝擊下,大家消費越來越保守,很多年輕人也不願意再花30塊錢買一杯奶茶,很多網紅店正在為它的不接地氣付出代價。
「不懂事時總愛裝X喝點高級的,等到囊中羞澀才知雪王真的好。」
排隊不是競爭力,火起來靠流量,活下來靠真本事。
降價、關店、敞開懷抱開放加盟,這是喜茶腳踏實地賺錢的辦法,喜茶必須當成最緊要的任務去執行了。
只有先放下身段,才能迴歸羣眾。
這沒什麼可丟人的,一切都是爲了生存。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金錯刀」(ID:ijincuodao),作者:張一弛,36氪經授權發佈。原標題:《正式關停!身價600億的喜茶,被逼向「路邊攤」認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