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為什麼地鐵里全是穿衝鋒衣的山系男孩?

2022-11-08 12:30

工裝襯衫、燈芯絨長褲、釣魚馬甲, 披個衝鋒衣外套,再蹬一雙大黃靴,這身户外 打扮正在成為都市街潮的一部分。

根據天貓公佈的數據,今年618大促,主打户外生活場景的山系風、機能風服飾銷售額同比增長超50%。

當露營、飛盤等户外活動進入大眾視野,户外文化形成的新生活方式,也浸入城市生活當中。體現在穿搭上,就是正在風靡的户外都市風,也被稱作「山系穿搭」。

在這股風潮下,緊跟潮流的上班族也換上了山味十足的户外穿搭,坐在地鐵上分不清是在通勤上班,還是直線駛入露營基地遊山玩水。

這一次,DT財經用數據來聊一聊山系穿搭,看看講究實用的户外風格是如何追求時尚的。

01 城市户外風靡

年輕人愛上山系穿搭

今年年初,小紅書發佈2022十大生活趨勢,「山系生活」榜上有名,推薦語寫道:玩在户外,山系是周末新選擇,穿上户外,山系是穿搭新風格。

山系風格興起於日本,由Yama Style直接翻譯而來(Yama為日語「山」的發音)。顧名思義,指的是充滿山野氣息的穿搭風格。在中國,人們對山系風格的理解更接近UrbanOutdoor,也就是都市户外風。

以前説起户外風,大家想到的可能是滑雪服、徒步鞋、登山包等硬核裝備,現在流行的都市户外風拉近了户外和城市的距離,讓户外穿搭不僅僅爲了探險,也可以滿足日常的通勤需要。

(圖片來源:時尚雜誌《POPEYE》)

DT財經統計了小紅書「山系穿搭」相關筆記提到的服裝配飾,衝鋒衣是被提及頻次最高的山系搭配。另外,工裝褲、漁夫帽、馬丁靴、徒步鞋等生活中也可以駕馭的輕户外元素也受到歡迎。

衝鋒衣的風靡有跡可循。這個秋天,被稱為「户外界愛馬仕」的品牌始祖鳥火遍社交網絡,憑藉熱門單品衝鋒衣,征服了大批向往城市户外風潮的中產階級。

儘管價格趨近奢侈品,消費者買單的熱情依然不減。在淘寶始祖鳥官方旗艦店,2600元至6400元不等的衝鋒衣都出現了斷貨情況,被網友調侃「有鳥了,已經不想和沒鳥的説話了」。

10月17日,安踏體育發佈2022年第三季度營運表現,主品牌安踏、FILA、包括始祖鳥在內的其他品牌零售金融分別同比獲得了中單位數正增長、10%-15%增長、40%-45%增長。這也説明,高端户外正在成為重要的增長曲線。

户外產品對功能性要求往往很高。在徒步、爬山等場景下,普通衣物很容易被樹枝刮破,被風雨打濕,甚至在野外生火時被燒破。

因此,防水透氣面料GORE-TEX,防風面料Windstopper,速乾麪料CoolMax等高科技材料,被廣泛應用在户外服飾當中。

對於山系服裝來説,除了防水、防風、防滑,它們還需要滿足城市場景下的衣着需求,例如輕便、顯瘦等。

設計元素上,山系穿搭同樣講究功能性與美觀性並存。

多口袋的設計方便在户外攜帶工具,三合一、內膽可拆卸讓人們可以根據天氣調節衣服厚度,撞色、拼接則給衣服增加了時尚感。

疊穿作為山系風格的精髓,也被都市户外擁躉們發揚光大。T恤疊穿馬甲,襯衣帽衫搭配廓形外套,層層疊加的「洋葱式穿衣法」,不僅增加了層次美感,人們還能根據温度靈活穿脱

(圖片來源: 户外雜誌《 GO OUT 》)

山系穿搭往往與復古、日系、機能等風格相結合,不同潮流的融合撕掉了户外穿搭「嚴肅」「硬核」的標籤,讓普通人也能輕松駕馭。哪怕只是去公園遛狗、搭地鐵上班,也能穿得時尚且不突兀。

説到山系風格,還有人提到Gorpcore,這是時尚網站The Cut在2017年提出的都市户外風格。當時的文章中寫道「much of it is rather defiantly ugly」(大部分都出奇的醜)。而現在,Gorpcore已經成為都市户外美學的一支。

02 品牌們逐漸山化

當山系生活被年輕人推崇,品牌方也有意識地向山系潮流靠攏。

就在今年,北面推出「都市肌理」系列,主打城市即自然的山系風格,始祖鳥以FAST & LIGHT CAMP為主題推出全新山系產品線。

傳統户外服裝品牌玩起了輕户外,户外裝備品牌、運動品牌、快時尚品牌、新消費品牌也紛紛推出山系穿搭。

以帳篷起家的牧高笛,在2020年成立獨立山系服裝品牌Mobi Villa,開拓山系服裝這一細分市場。露營品牌Snow Peak也在服飾領域摸索出一條道路,推出過TAKIBI、FR 2L Down等多個山系服裝系列。

運動品牌出身的李寧,去年與紐約街頭品牌Chinatown Market聯名,推出都市户外系列頭號企劃。同樣在2021年,PUMA SELECT時隔七年重啟MMQ系列,2022年冬季系列主打「從都市與山河之間尋找平衡點」的山系風格服飾。

快時尚品牌也打響户外計劃,H&M的城市漫遊者系列、優衣庫和山系品牌White Mountaineering聯名,讓户外也可以百搭。

在新消費品牌中,憑藉防曬小黑傘被人們熟知的蕉下,如今正在衝擊國內「城市户外第一股」。內衣服飾品牌蕉內將防曬衣融入户外場景,Ubras發起了秋日騎行活動,探索都市户外樂趣。

(圖片來源:蕉下)

梳理不同品牌的山系穿搭,會發現山系產品類型十分豐富。

從褲裝來看,有工裝褲、衝鋒褲、氣球褲等多種款式,以及軟殼褲、硬殼褲、燈芯絨褲等許多材質。從鞋來看,露營鞋、大黃靴、運動鞋、馬丁靴等不同鞋款,都能搭出山系風格。

不同商品的價格隨品牌不同有很大差別。始祖鳥作為絕對王者在價格上遙遙領先,基礎款防風夾克達到2600元,GORE-TEX科技面料的硬殼夾克達到7000元。

哥倫比亞、巴塔哥尼亞、北面等户外大牌,價格也處於高端水平。探路者、伯希和、駱駝等中端户外品牌,則為山系愛好者提供了更為平價的選擇。

最近幾年,H&M、優衣庫、UR等時尚品牌推出山系風格服飾,在價格上更貼近年輕人的消費水平,例如優衣庫連帽外套499元、UR麓皮連帽衫399元、H&M燈芯絨褲299元等。

(圖片來源:Urban Revivo)

03 山系穿搭為什麼受歡迎?

山系風格成為潮流,離不開城市户外運動的興起。

小紅書數據顯示,2021年露營、槳板、飛盤等山系生活潮流的發佈量在平臺上分別同比增長5倍、5倍、6倍。

在城市呆久的年輕人,迫切地希望出門走一走。於是,露營、飛盤、陸衝等城市中觸手可及的户外活動成為遠方的平替。

都市户外的穿搭風格興起,與都市人想要暫時逃離的願望相一致。身着山系穿搭,不意味一定要置身山林,而是代表了一種親近自然、向往户外的生活方式。

一項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中國人均運動户外用品消費在鞋服消費中的佔比逐年提升。在露營、騎行、徒步等户外場景以外,都市户外風格已經融入到了通勤、逛街、出門等生活場景中,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在今年發佈的《運動户外消費者運營白皮書》中,天貓首次提出運動户外行業六大圈層人羣。數據顯示,過去5年户外街潮人羣的複合增長率約20%,與籃球、滑雪並列第一。

這也説明,户外穿搭不僅存在於真實的野外,它已經成為街頭潮流的一個板塊,被都市年輕人鍾愛。

事實上,主張擁抱自然的時尚風潮並非第一次出現,千禧年代誕生於日本的森系穿搭,也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具體表現就是田園風和小清新。

然而森系風格並未與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實現真正的結合,當年的森系女孩隨着年齡增長改變了穿衣風格,標榜森系的時尚雜誌也漸漸停刊。與轉瞬即逝的森系風格不同,山系穿搭能夠成為一種潮流,背后有户外文化的紮根。

最近幾年來,衝浪、滑板、露營等小眾圈層的户外運動開始向大眾普及。一些難度係數較高的户外活動,也衍生出輕户外的新玩法,人們對户外的認知逐漸從「荒野求生」向「休閒享受」改變。

當户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穿搭風格的變化。機能風和時裝的結合,可以靈活應對户外與城市兩種生活場景,對城市的户外愛好者來説成為一種穿着需求,而不僅僅是爲了拍照好看。

不可否認的是,都市户外風潮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得益於網紅流量的助推。然而,每一次流行的穿搭風格能否成為經典,最重要的不在於當下的熱度,而是風格背后的文化能否滲透進消費者的基因。

比如山系穿搭的誕生地日本,由於山地約佔全國面積的76%,登山、露營等户外活動成為日本的國民運動。1894年志賀重昂的著作《日本風景論》的刊登,颳起了日本近代登山的風潮,其中就提到將「登山露營」視作塑造日本國民性格的重要手段。

在户外文化的薰陶下,當1975年日本雜誌《Made in U.S.A.》創立,極具功能性的粗獷美式穿搭在日本引發潮流。

《原宿牛仔:日本街頭時尚五十年》書中描述過粗獷美式風在當時的穿着場景,「在堅固耐用風格系統中,男性在天氣惡劣時穿L.L.Bean獵鴨靴,遠足時穿登山靴,劃獨木舟時穿法蘭絨襯衫,春天穿尼龍防風學院外套,秋天穿橄欖球衫,走步道時穿工裝短褲」。

隨着户外穿搭逐漸形成風潮,1976年時尚雜誌《POPEYE》上市,編輯們提出「我們應該利用所有的閒暇時間去運動,無論那活動多麼輕松」,將滑板和衝浪的運動熱潮帶入日本。2007年户外雜誌《GO OUT》創刊,至今仍是日本都市户外時尚聖 經般的存在。

從日本到中國,都市户外風已經走過了很長的路,卻也纔剛剛開始。撕開街頭時尚的包裝紙,真正熱愛自然並願意走向户外,纔是山系風格的內核。

只有當户外生活方式真正沉澱下來,山系風格纔可能突破「穿搭」的侷限,成為這個時代能夠長久留存下來的文化。

文字:林美汕 編輯:王朝靖

可視化:戚桐琿 數據:董道力

題圖:@takubannai

運營:蘇洪鋭

監製:唐也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塔門」(ID:DT-Tamen),作者:山系靚仔門,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