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球同此涼熱!出手減持比亞迪的巴菲特,和減持阿里的孫正義,2022年都虧了

2022-11-08 12:50

11月伊始,來自港交所的消息顯示,股神巴菲特又一次出手減持了比亞迪。

11月1日的港交所數據顯示,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169.87港元的均價賣出了329.7萬股比亞迪H股,持股比例由18.22%降至17.92%。通過該筆交易,伯克希爾哈撒韋套現約5.6億港元。

image

按照港交所披露易規定,大股東增減持股票只有橫跨某個整數百分比時,才需要作出披露。換言之,除了圖示的三次出手之外,伯克希爾哈撒韋還有其它的減持行為。以公告的三次減持均價236.56港元/股計算,巴菲特已通過減持比亞迪2823.5萬股,套現了約66億港元。

巴菲特是比亞迪的「老朋友」。2008年9月,巴菲特以每股8港元、總價18億美元購買了2.25億股比亞迪股份。過往的14年中,巴菲特數次高度評價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甚至曾為比亞迪「帶貨」。

image

 

一片其樂融融的背后,是自巴菲特入股比亞迪以來,至2022年6月比亞迪市值破萬億,最高時持倉收益超過了40倍。

此前,市場一直有傳聞稱巴菲特減持了比亞迪。但也連續數年被證實是「狼來了」的謠言。但今年,巴菲特真的賣了比亞迪。

巴菲特大撤退

巴菲特對比亞迪14年來的首次減持,發生在A股比亞迪加冕「萬億迪王」之后。

2022年,比亞迪在4月宣佈全面轉向新能源汽車生產,2022年1-10月,比亞迪汽車國內累計銷量已經超越140萬輛。銷量亮眼,其股價也在持續走高,6月28日,比亞迪AH股價同日刷新歷史高點記錄。10月28日晚間,A股比亞迪發佈三季報。前三季度比亞迪實現了93.11億元(人民幣)淨利潤、281.13%的同比增長。

但在這份三季報股東名單中,無論是長期居於比亞迪股東席位前排的伯克希爾·哈撒韋,還是其旗下的Western Capital Group LLC,都未再現身。

image

據港交所信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自6月30日至8月24日的近兩個月內,累計減持了比亞迪628.1萬股,在比亞迪的持股比例從20.04%降至19.92%。在8月25日到9月1日公佈減持期間,巴菲特又拋售1157.9萬股,持股比例再次從19.92%下調至18.87%。11月1日披露的該次減持,價格已近港股比亞迪股份2022年的股價低點161.7港元。

「巴菲特減持比亞迪」這一消息發酵之后,曾在9月初重挫比亞迪股價,而后隨大盤一同震盪向下,但11月以來,AH股比亞迪開啟持續反彈模式,目前均已漲10%。在三輪減持之后,來自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不確定性出清,比亞迪的投資者也開始顯得「淡定」。

投資者信心來自比亞迪2022年在國內市場一騎絕塵的新能車銷量,也來自其持續高增的財報。三季度,雖然巴菲特選擇撤退,但高毅資產出現在了比亞迪的前十流通股東名單中。鄧曉峰管理的高毅曉峰2號在三季度買入比亞迪754萬股,期末參考市值達19億元,成為第8大流通股東。另有多隻基金新進或加倉了比亞迪。

image

數據來源:Wind

評論家表示,無需過度解讀巴菲特的減持。在「雙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這並不以巴菲特是否減持比亞迪股份為轉移。比亞迪的投資核心價值從來都不決定於巴菲特的買與賣,而是其自身業務的成長性及技術的引領力。

為何巴菲特2022年出手減持比亞迪?

巴菲特為何選擇2022年三季度開啟「賣賣賣」模式?2022年,俄烏之間的地緣衝突,使世界接連面對歐洲能源危機、通脹飆升等新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投資巨頭們2022年的資本市場戰略。

地緣衝突爆發以來,巴菲特大量買入西方石油股份至超過「並表」標準。財通證券李美岑分析師表示,回顧過去二十年巴菲特交易可以發現,巴菲特重倉「新舊能源」,是長期看好能源轉型的時代政經主題。圍繞着「新舊能源」倉位切換,更多反映其個股審美。

她提示,巴菲特重要的交易邏輯之一是:對時代政經主題總有超越常人的預判和押注,不但找準主題和方向,而且下長注、下重注。並回顧了一些巴菲特過往操作:

1)70年代和2018年下注「滯脹」,抄底原材料和大金融。70年代巴菲特抄底凱撒鋁業盈利600%;80年代初押注滯脹加息,重倉保險金融業;2018年特朗普任內,減税通脹飆升、美聯儲加息,巴菲特大舉加倉銀行;本輪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引發mini滯脹,巴菲特進一步加倉各類原油公司。

2)在小布什任內重倉中國石油,享受共和黨石油政策和中國紅利。小布什政府一是為石油集團利益介入中東地緣政治推高油價,二是推動中國進入全球貿易和金融體系,優質銀行石油國企境外上市引入外資戰投。02-07年,巴菲特成為中國石油第二大股東獲益700%,享受中國城鎮化和全球化紅利。

3)奧巴馬和拜登任內重倉「能源轉型」,受益於民主黨環保能源政策。西方各國先后加入全球能源轉型大潮,能源轉型下「新舊能源」都迎來重大投資機會。傳統能源在能源轉型和能源供需缺口的背景下,也迎來長期投資機會。

華爾街人士的看法類似:減持與比亞迪本身的業績無關——更多的還是要歸因於巴菲特自身的投資理念,以及近來伯克希爾團隊的投資風格變化。Keefe Bruyette & Woods的分析師Meyer Shields表示,伯克希爾公司當前持有某些股票的時間已更短。

投資公司Smead Capital Management總裁Cole Smead表示,「伯克希爾已經從對比亞迪的投資中獲益良多——他們賺了很多錢。他(巴菲特)看着它成長,現在基於當前公開市場給出的價格,他可能會説,我願意把錢拿出來,去別的地方。"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對一個優秀的企業來説,時間是朋友。

「股神」不止做時間的朋友,他更重要的朋友們,是投資回報率。以其減持比亞迪的均價計算,獲利也近30倍。

不過,動盪的市場中,「股神」的神話並非永不改變。根據伯克希爾·哈撒韋2022三季度的財報,在二季度鉅虧437.6億美元后,伯克希爾公司三季度再虧近27億美元,原因均是其投資組合的虧損。伯克希爾方面表示,新冠疫情在不同程度上繼續影響着其運營業務。供應鏈的嚴重中斷和成本上升自2021年開始出現,已持續到2022年。好消息是,其三季度經營利潤大幅增長。

另一筆攪動風雲的「重量級減持」

其余投資巨頭也在經歷寒冬,比如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天才投資人」,軟銀掌門人孫正義。

在互聯網時代,軟銀以2000萬元美元投資阿里巴巴的故事被反覆講述。

但今年8月,軟銀集團發佈公告,宣佈將通過結算預付遠期合約的方式,減持阿里巴巴持倉,涉及至多2.42億份阿里巴巴ADR(美國存託憑證),這筆交易預期能為軟銀帶來4.6萬億日元(約合340億美元)的現金。

軟銀集團CFO后藤芳光 (Yoshimitsu Goto)隨后在接受採訪時稱,此舉只是爲了安撫投資者,展示該集團的財務狀況十分穩健,同時,否認了「鉅額虧損使軟銀與貸款方關係緊張」 的説法。

8月8日,軟銀集團發佈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單季錄得史上最大淨虧損3.16萬億日元(約合233.88億美元),軟銀願景基金出現了275億美元的虧損。至此,軟銀連續兩個季度虧損上千億。軟銀集團創始人兼CEO孫正義把虧損歸結於兩大原因:一是美股大跌,願景基金公開持股指數在二季度大跌31%;二是日元走低,日元貶值造成的影響佔到當期集團虧損的25%。並在當天的發佈會上花了一小時的時間進行公開的自我批評,甚至展示了一幅德川家康的自畫像。

這幅自畫像的來歷是,德川家康在輕敵冒進吃了生平唯一的敗仗(三方原合戰)之后,命畫師將自己狼狽逃竄的樣子記錄下來,用以自警。

曾經在2020年,當巴菲特的投資組合呈虧損時,軟銀還賺得「盆滿缽滿」。在雅虎、Uber等科技股上的成功,曾在短期內為軟銀帶來大量回報。

2021年初,在軟銀內部工作會議上,孫正義還曾表示:「創業公司的估值仍在飆升,你們的投資還不夠激進!」

而在近一年激進的投資節奏之后,今年4月至7月間,軟銀已出售了所持的包括Uber、英國THG在內的公司股票。孫正義的表態是:「我需要好好反省這6個月來出現了約5萬億日元的淨虧損,並作為警戒記住」與「世界正處於極大的混亂當中」。

之前每一次軟銀集團面對困難時,孫正義都會選擇拋售阿里巴巴的股份,套現鉅額現金,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與業務開拓。傑富瑞分析師Atul Goyal稱,「除了阿里巴巴,軟銀幾乎沒有其他大宗流動性資產。」

越賣越投,孫正義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雖然新的財報還未釋出,但進入四季度以來,軟銀方面傳來的消息幾乎都是裁員、清倉式轉讓股份等「揮淚大甩賣」。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在上一季錄得歷史級鉅虧后,市場觀點認為,軟銀或控制投資額。但9月中旬,媒體爆料稱,軟銀正在考慮籌備願景基金第三期。

越賣越投,軟銀的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

亂流中,投資機構的「掌舵人」風格,或許是決定機構行為的關鍵。

除了德川家康的畫像,孫正義的辦公室,也掛了一幅阪本龍馬的畫像。阪本龍馬是幕末時代的維新志士,以和平方式結束幕府,為明治維新時代指明瞭方向。在日本人心中,阪本龍馬是一位不為過去所拘泥,永遠走在時代的前面的開創者。

究竟軟銀近期的操作,是「割肉」過冬還是新的戰略切換?孫正義是否仍會堅持其激進的投資策略?

投資「神話」們的最新動向,仍然在牽動市場的高度關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