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1-08 10:12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Adobe 是創意工具領域的霸主。但這個霸主最近開始打盹了。例子是之前因為無視 Figma 和 Canva 而錯過了整整一代的用户。對於 Figma,Adobe 的糾錯方式是用 200 億美元收購了前者。現在,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創意領域的應用,Adobe 又落后於其他的初創企業和新貴了。它該怎麼辦?堅決押注人工智能,複製粘貼對手,用規模和品牌影響力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大眾化。文章來自編譯。
每年在其年度發佈盛會 Adobe Max 上,Adobe 都要發佈其旗艦軟件產品的增強功能。我一直都在關注與攝影相關的產品——比如 Adobe Photoshop 和 Adobe Lightroom。今年的產品改進利用了 Adobe 的「人工智能」技術,Adobe Sensei。
新的有「Sensei」加持的功能可讓 Adobe 的軟件進行照片修復,可以消除舊照片上的劃痕和其他小瑕疵,還有 Select People,也就是檢測照片中的人物,然后創建針對其面部皮膚、身體皮膚、眉毛、虹膜、瞳孔、嘴脣、牙齒、嘴巴和頭發的蒙版。對複雜對象(比如冰島馬的毛發)做出細緻選擇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發佈的功能列表很長,且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基本主題是一樣的,也就是人工智能正在幫助將複雜和重複的任務自動化。
他們的新軟件我已經用了大概有十天了。我的工作流沒有改變——我用相機拍攝的方式與往常一樣。我對顏色的使用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不同之處在於能夠選擇和給複雜對象(比如鳥或樹)做蒙版,然后將它們與背景分離或將其推到遠處。由於我嚴重依賴微反差以及基於灰度的深度創建,所以很歡迎這些新的增強功能。
到目前為止,Adobe 在給自己的創意套件添加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方面顯得瞻前顧后。説他們的很多嘗試都很普通還是慷慨的説法了。過去這 24 個月里,可以看出他們的軟件發生了重大變化。天空替換工具、Sensei 搜索、內容感知填充、對象選擇、一系列神經網絡濾鏡,增強的細節等,這些都是主編改進的一些早期努力。不過,最新的更新表明, Adobe 可能會將更多的「人工智能」引入到核心的 Creative Cloud 產品。
作為一名 Photoshop 用户,我可以證明這些複雜的選擇通常很耗時、很費力。以往需要花費一小時以上的選擇現在幾秒鍾之內即可完成,而且編輯也更容易更快了。在用了他們的 AI 改進之后,你會發現它的不同。
正如我所説那樣——人工智能是爲了增強我們的能力。
儘管令人印象深刻,但 Adobe 發佈的大部分功能都是由包括 Skylum 和 Topaz Labs 在內的許多新貴開創的,屬於早就推出的東西。Skylum 是一家總部位於基輔的公司,他們很早就向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敞開懷抱,而且近五年來一直在挑戰極限。即便自身力量強大,但 Adobe 也不能忽視街上新來的那幫小孩在做些什麼。
他們對笨拙的巨人 Adobe 構成了挑戰。Skylum 推出了 AI 增強版的 NEO 軟件,而 Adobe 離複製它的功能還差得很遠——正如我稍后會解釋到的那樣,它沒有必要抄別人的。我是 Skylum 的 Luminar 軟件的粉絲——原因很簡單:它們在挑戰極限,更重要的是,讓 Adobe 不能再打瞌睡。
憑藉着靈活的流程和接受新技術的意願,Skylum 等初創公司(和新貴)打破了現狀。如果不是因為來自 Snap 或 Instagram 的挑戰,Facebook 就不會朝視覺和視頻領域大舉進軍。憑藉惡魔般的無情與決絕,蘋果仍繼續為許多小型獨立軟件開發者提供夢寐以求的 app 展位。否則的話,我們都將面臨「委員會精選」導致的平庸。
正如我之前在大蘆筍理論中所論述那樣,你必須緊跟潮流,否則就會被甩在后面。
如果到了蘆筍季節,看到各式各樣的餐廳的季節性菜單開始出現蘆筍菜餚,請不要感到驚訝。松露講究時令,呃,所以一切東西上面都可以放上松露,包括冰淇淋。如果你不這麼做的話,那麼客户就會跑去別的地方,你就失去了賺錢的機會。在技術領域也是如此——大公司必須提供應季的東西。任何東西只要火起來,與用户的互動加強,搶走了大平臺的注意力,都要被視為威脅。
2022 年科技行業面臨一個嚴酷現實,那就是似乎沒人在乎東西是誰發明的:相反,重要的是誰把功能呈現在在最多的人面前,以及速度有多快。
優秀的老牌企業如果必須保持領先地位,就必須成為出色的、跑得夠快的追隨者。如果做不到,那麼他們往往就會被拋在后面。Adobe 基本上相當於無視了 Figma 和 Canva 這兩個新貴,只有到失去整整一代客户時才后悔莫及。最終,這家公司背后砸下 200 億美元收購了 Figma。
在拿下來 Figma 和相應的雲服務之后,Adobe 開始面臨一個更大的困境——防止 Photoshop 和 Illustrator 等核心賺錢業務不會失去受眾。這些給 Adobe 帶來的是訂閲收入。「訂閲」和「雲」是讓股價保持高位的神奇詞匯。如果股價高企,投資者就不會過多干預公司事務。如果股價下跌,投資者就會開始提出尖鋭問題。
Figma 給公司敲響了警鍾。它不能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再也不能打瞌睡了,尤其是在增加收入最多的產品——創意工具方面更是不能犯錯。它不能放任大家開始將 Affinity、 Skylum 等視為可行的選擇。Adobe 別無選擇,只能成為更好的「快速追隨者」。
對於一家規模如此龐大的公司來説,做到這一點見並不容易,但這是有可能的。正如 Adobe 通過有效利用其 Sensei AI 技術所展示的那樣,這是有可能做到的。Sensei 之所以有效,是因為 Adobe 可以訪問大量圖像和其他的視覺數據來為算法提供參考。它可以根據數據校準自己的系統,進而用 Sensei 提供多種應用。這個數據與算法相輔相成的虛擬循環,是大公司擊敗新貴的關鍵。
新貴沒有這種規模的數據,幾乎總要依賴外部資源。即便他們想出了獨特的功能,可悲的是,他們的宇宙沒那麼大。現有企業的最大優勢在於他們能夠把東西匯聚起來,然后大規模地提供給更多人。
硅谷(以及整個科技界)目前痴迷於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及它將如何重塑視覺數據格局。對於我們對新的消費、創造以及再創造方式來説,這是最大的轉變之一。有的人提出這將終結 Adobe 及其霸權。對於這一點我還不太確定。要想讓Dall-e、MidJourney 以及 Stable Diffusion 成為普通人日常就能使用的產品,更重要的是,讓那些願意為它們付費並大規模應用還有待觀察。
OpenAI 、Stable Diffusion 等均需要大量非常昂貴的雲資源,這需要花錢。Adobe 的季報剛剛創造了新紀錄,有足夠的資金來支付和擴充這些資源。它可以進入終端市場,用可接受的小錢為非尖端客户提供 「生成式人工智能」。
對於生活在硅谷的我們來説,很容易會忘記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世界其他地方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採用尖端技術——如果你有足夠多的錢,作為既有者,不用打起精神你也能走向未來。
就把 AI 交到更多人手中而言,Adobe 有規模和市場影響力的優勢。在使用了它的新產品十天之后,我可以肯定地説——我對 Adobe 的迟到沒意見,即便它讓我每年損失高達 250 美元。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