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科院創投、小米聯手押的明星項目,背后是「中國鋰電池之父」

2022-11-07 16:24

中科院團隊+鋰電池賽道=資本的寵兒。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近日,溧陽天目先導電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目先導」)獲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中科院創投等多家機構注資。註冊資本從50893.33萬元增長至66861.85萬元,增幅31.38%。

這是天目先導自2017年成立以來完成的第三輪融資。

2018年4月,天目先導完成中科院物理所、中關村創業投資的天使輪融資;2019年11月,完成三峽建信、中科院創投的A輪融資。此次完成的B輪融資,投資方除了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中科院創投外,還包括吉富創投、建元基金、海松資本、光大控股和智樹資產

自2018年造車新勢力崛起之后,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資熱潮,從終端一路燒向上遊。天目先導就是新能源鋰電池的上游企業。

雖然成立時間只有5年,但天目先導其實是「老字號」團隊了。

1996年,中科院物理所「中國鋰電池之父」陳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員率先在全球開展納米硅基負極材料的研究,實施了材料組與結構的專利佈局。2013年團隊完成納米硅基負極材料的小試放大,為中試生產奠定了基礎。2017年具備產業化能力后,天目先導成立,企業致力於硅基負極材料的規模生產及應用。

天目先導正是背靠中科院院士團隊一路發展起來的。其主營業務就是高端納米硅基負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硅基負極材料?

負極材料是鋰電池的四大主材之一(其他三種是正極、隔膜和電解液)。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鋰電池主要是以石墨負極材料為主。但石墨負極材料弊端也很明顯,最大的缺陷就是比容量太小。石墨的理論比容量為372mAh/g。市場上的高端石墨材料已經能夠實現360~365mAh/g的比容量。能量密度的提升已經觸到了天花板。

硅基負極材料正是取代石墨的下一代負極材料。

從比容量上看,硅基負極材料的理論值最高可達4200mAh/g。是石墨材料的10倍以上。同時硅礦儲量豐富,在青藏高原東北部、江蘇東海、河南偃師、寧夏石嘴山、湖北宜昌、四川樂山、雲南昭通等地區都存在儲量達千萬噸甚至億噸以上的巨型硅礦。而且硅已經在太陽能領域和半導體產業得到廣泛應用,硅料產業基礎成熟,硅材料的來源非常廣泛。

根據信達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從2015年到2020年,我國硅基負極材料出貨量從0.03萬噸增長到0.6萬噸 ,年複合增長率82%。據預測到了2025年,行業對於硅基負極材料的需求可能將達到23.1萬噸。

性能優越,資源易得,同時在市場上擁有巨大的需求量。這些因素自然讓行業在硅基負極材料上的投入非常積極。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硅基負極材料已經到了啟動階段。

2022年2月19日,特斯拉宣佈1月份已生產出第100萬塊使用硅基負極的4680電池,同時德州工廠將交付首批搭載4680電池的Model Y。上汽集團旗下的智己汽車LS7已經採用「摻硅補鋰」技術,可實現單體 300Wh/kg 能量密度。蔚來首款中大型純電動轎車 ET7 將搭載使用「無機預鋰化硅碳負極」的 150kWh 固態電池……

下游需求旺盛讓上游水漲船高。天目先導正是行業迅猛發展的受益者之一。

據天目先導官網披露的信息,公司的主要產品高首效氧化亞硅負極材料(YOB155)克容量達1300-1400mAh/g,納米硅碳複合負極材料(SL650B1-SC)克容量650mAh/g。大大超過石墨負極材料的克容量水平。

在市場表現上,天目先導2020年就已經完成千噸級銷售(2020年全國出貨量0.6萬噸,天目先導佔到約六分之一),主要客户包括ATL、三星、LG、特斯拉等國內外知名企業。

在產能方面,今年4月天目先導投資20億元擴建產能。其一期工程建成后,可以形成5萬噸的硅負極產品產能,以及1000噸固態電池的關鍵材料。

不論是產品、市場表現還是在產能上,天目先導都頗具實力。

而中科院嫡系的金字招牌,在技術儲備上又為企業拓寬了護城河。

據公開資料顯示,陳立泉院士是在中國最先開展鋰電池及相關材料研究的學者。並且在國內首先研製成功鋰離子電池,解決了鋰離子電池規模化生產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問題,實現了鋰離子電池的產業化。

而董事長李泓是中科院物研所的研究員,於1997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高容量納米硅負極材料,2005年提出元宵結構納米硅負極綜合解決方案,入選「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后來又提出和發展了基於原位固態化技術的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和全固態電池技術,推動鋰離子電池失效分析技術和高通量計算技術發展。

公司的科研團隊申請了100多項專利,其中20多項首選專利是硅基負極材料組成、機構、製造和應用的核心專利。

王牌團隊+王牌賽道,難怪創立至今短短5年,就已經獲得三輪融資。並且在今年已經開始着手準備IPO了。

除了為嫡系企業保駕護航的物研所和中科院創投外,本輪入局的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值得關注。此前,小米已經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密集佈局,投資了中創新航(中航鋰電)、贛鋒鋰電、蜂巢能源、衞藍新能源等鋰電企業。特別是在2021年小米正式成立智能電動汽車子公司后,構建圍繞智能汽車的生態鏈正在加速進行。

這一次投資天目先導,相信小米有着熟悉的感覺。因為對於硅基負極材料來説,小米並不陌生。2019年小米率先在行業內將這種材料應用在智能手機上,其概念機MIX Alpha就採用了硅碳負極材料。

小米能否通過複製智能手機生態鏈的打法,來推動自身智能汽車業務版塊的成功呢?這一疑問只有在后續的動作中才可以找到答案。

但是當下,預計2024年交付的小米汽車,應該可以大大緩解新能源汽車車主的里程焦慮。

畢竟今年3月,天目先導董事長李泓在公開演講中提到,「……基於高鎳和富鋰錳基正極、以及納米硅碳負極和鋰碳複合負極的電芯,可以滿足續航里程達到1000km乘用車的要求以及電動飛機的要求。」(文/楊博宇,來源/投中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