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芯片初創企業還好嗎?

2022-11-04 18:38

「今年芯片需求非常淡,特別是深圳本地客户,北京客户還好點。」

「2022元旦后行情就慢下來了,春節后有波短時間小反彈,隨后就一直淡,交易不活躍,只有去年三成左右交易。」在芯片行業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今年以來,半導體的日子與去年相比大相徑庭。從2020年開始,新冠帶來的全球半導體增長正逐漸減弱。翻看去年的半導體情況,會發現滿屏出現的是「短缺」、「缺芯」、「產能緊張」。

今年上半年,市場的情況開始有所變化。半導體產業從全面缺芯,轉變為結構性缺芯。部分因為短缺而炒起來的芯片,在產能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市場價格迅速跌落,價格起伏較為誇張的甚至跌落十倍以上。

到了現在,在2022年的末端,半導體市場再次發生了變化。不管是從花旗集團的數據看,還是從標準普爾500指數來看,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速正在放緩,半導體市場正在進入一個從熱向冷的周期性轉變。

半導體的下行周期正在來襲。

半導體面臨下行周期

半導體產業正在經歷低迷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來看,半導體價格變化。根據中國臺灣集邦諮詢(TrendForce)的數據,在7月至9月期間,DRAM和NAND閃存這兩種主要類型的內存的平均合同價格分別比上一季度下降了15%和28%。

其次,各大廠商財報對未來表示悲觀。存儲大廠不必多説,SK海力士、美光和三星第三季的營業利潤均下降30%以上,遠低於分析師的預期。然而,AMD、英偉達、英特爾也同樣受到了影響。

AMD第三季度營收為55.6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但是主要銷售PC處理器的客户端事業部營業額為10億美元,同比下降40%。英特爾第三季度淨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5%;英偉達三季度雖然未知,但二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51%,三季度想來也不好看。

在半導體低氣壓下,各大廠商開始了「裁員」、「休假」的計劃。希捷在公佈三季度財報的同時宣佈預備將全球員工人數大砍8%或約3000人。希捷坦言,裁員原因是由於需求惡化。

英特爾宣佈將通過降本增效節約10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計劃11月「有針對性」裁員。即使因為代工的火熱,仍舊處於忙碌狀態的臺積電也在內部發文鼓勵員工休假充電,其總裁魏哲家更是以錄製視頻的方式鼓勵休假。

數據顯示,迄今為止,美國科技行業已經裁掉了44000名員工。

無論從半導體產品價格的下跌情況,亦或者從各大廠商財報的利潤下降,再從各家企業近日的企業規劃,林林種種都寓示這下行周期的到來。下行周期,人人自危。

在這一波下行周期的衝擊下,中國剛剛創立的芯片廠商,現在過的怎麼樣?

中國初創企業過的如何?

近年來,在政府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大力支持下,芯片創業成爲了熱潮。也正因此,中國半導體行業中涌現了諸多初創企業。

成千上萬這個詞非常適合形容中國芯片初創企業的數量。據企查查數據表示,成立年限在3-5年中,有近4000家企業名稱中帶有「半導體」字樣;而成立時間在1-3年的企業數量達到了11000多家,光是最近三月內成立的企業數量就達到了3000家。

隨着芯片寒冬來臨,儘管有政府補貼,很多初創芯片企業仍舊沒有熬過「冬天」。據統計,2020年,約有23100家半導體公司成立,1397家芯片公司關閉。雖然2021年新增了47400家半導體公司,但關閉的數量也上升至3420家。2022年1月至8月期間,估計有3400家中國半導體公司倒閉。

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芯片設計公司有幾萬家,倒閉的大部分都是沒有資產的芯片設計公司,可能10個人就成立一個小公司,被註銷、吊銷的機會特別大,因為拿不到生意或者設計不太好。」

在接受採訪的大多數人的觀點中,在這一波周期里,芯片設計最可能出現大規模淘汰,因為國內做芯片設計的公司太多,且沒有實力。某位初創芯片企業家表示:「並不是所有芯片公司都會成功,很多創業公司都承壓很大,大部分芯片初創公司都會在兩三年內倒閉。」

初創企業面臨的問題一直存在:人員不夠、資金不夠、晶圓短缺。但下行周期,使得這種趨勢更為明顯。

人少一直是困擾初創企業的難題。業內人士表示:「很難找到合適的員工。從2019年開始,員工的薪水成倍增長,初創企業很難與大公司抗衡。」據半導體行業協會預測,2022年中國芯片專業人才缺口將超過25萬人,而到2025年,這一缺口將擴大至30萬人。

對於初創公司來説,一沒有豐厚的薪資,二也沒有大廠光環,在爭奪有限的人才資源方面舉步維艱。

資本不夠對於初創企業來説也非常致命。對於研發投入極高的半導體行業的公司來説,上億元的融資很多時候都「輕飄飄」的。曾有人採訪了幾個芯片創始人:「一個億的融資在一家芯片初創企業公司可以燒多久?」某中等規模電路,成熟製程MCU芯片公司創始人説兩年;某AI算力芯片公司創始人説1年;某通訊SoC芯片創始人,需要搭建百人團隊的説半年。總而言之,上億的融資,在燒錢的半導體業中確實不夠看的。

在市場富裕的情況下,很多資本都非常樂意投入半導體企業。Preqin數據庫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芯片製造/設計初創公司從VC投資者那里總共獲得了88億美元的投資,是美國同類公司融資額(13億美元)的近6.8倍。足見中國半導體領域的發展之迅猛。但是下行周期中,資本也需要謹慎。某投資人告訴記者:「現在資本也處在觀望、考察盡調階段。」

在半導體領域競爭,最重要的是有自身的產品能力和行業認知。初創企業能否交出產品,是決定其能否在市場上立足的第一步。

對於資金有限的IC設計公司,有時候也會出現,產品前期研發投入很大,但流片失敗帶來極大負面影響。由於資金捉襟見肘,流片所需花費不菲,一次流片的失敗就會使得企業難以為繼。而沒有成本,企業又融不到資金,熬不過產品成功就倒下的企業不在少數。

晶圓短缺實際上算得上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問題。這兩年中,產能緊缺是業內的主要問題,初創企業同樣也會遇到。不過,相對於有實力的大公司來説,在產能緊缺的時期,初創企業獲取產能會更加困難。

正如同前段時間,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表示,汽車行業高管打電話給他,求救臺積電,想要訂購25片晶圓。魏哲家聽后都笑了:「臺積電訂單2.5萬晶圓起訂。」而這還是能聯繫到臺積電的「汽車行業高管」,對於現實中更小的初創企業來説,以上對話或許只是他們尋找產能時的一個縮影。由於「訂單小」,在產能緊張時期,某些晶圓廠砍單直接砍掉了「小客户」。

中國初創企業如何保存實力?

寒風瑟瑟,芯片初創企業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尋找保存實力的方式。對於初創小企業來説,兩種方式比較合適。

第一,安全的現金儲備,持續的產品迭代與優化。打鐵還需自身硬,初創企業也需要在政府的扶持與補貼下,搭建出自己的技術壁壘。積極迭代更新產品,否則無論是否存在周期,在優勝劣汰的市場中,某些企業淘汰也是正常的市場規律。

第二,「長期主義」+「抱團取暖」。下行周期影響的不僅僅是初創企業,半導體領域中的所有企業感受到了寒風的涼意。如何度過這個寒冬,「抱團取暖」就十分重要。畢竟大公司會有更多的資源,小公司如果能夠和產業以及大公司結合,不僅僅是簽訂戰略協議,而是深度綁定,有資本和股權的結合,成為一家人,行成合力,會對公司的發展非常有利。

「關鍵還是需要終端客户給初創企業試用產品的機會,最好是終端客户企業能夠戰略投資芯片初創企業。」某位業內人士這樣説到。

在採訪過程中,「長期主義」基本上是眾多業內人士的看法。由於半導體本身存在周期性,下行也是相對而言。芯片行業本身也並非「速成」行業,許多公司決策都需要有長期的眼光。如何做到低成本,品質穩定,如何佈局緊密合作的供應鏈,都是企業長跑的核心要素。

從投資人的角度看,儘管資本在持觀望態度,但半導體的資金投入和發展必然離不開資本的加持。某投資人對記者表示:「半導體與資本兩者要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資本賦能+產品形態才能最終雙贏。我認為合併+合作會成為新的形勢。按照國外的半導體發展,合作纔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可能,閉門造車往往死的最快。」

總結

現在,隨着半導體周期的下行加上地緣政治影響,中國集成電路進入了新的階段。

前不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2專項技術總師葉甜春,在發表關於現今國內企業如何發展時,提到了四個詞:堅定信心、穩住陣腳、攻堅克難,協同發展。這四個詞,不僅對國內半導體上市的大企業有用,也給小型初創企業也提供了方向。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半導體產業縱橫」(ID:ICViews),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