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騰訊埋了5年的伏筆,今天又用上了

2022-11-03 18:13

11月2日,一則騰訊和中國聯通設立新公司獲批的消息在市場上引起廣泛關注。

受此影響,中國聯通更是快速拉昇至漲停。與此同時,「騰訊副總裁已擔任中國聯通董事」相關話題也登上微博熱搜。

雖然中國聯通昨晚連夜發公告對事件進行了説明,但該則消息帶來的影響還在持續發酵。今早開盤,中國聯通A股開盤漲2.93%,H股開盤漲6.51%,騰訊控股低開近2%。

一則來自半個月前的舊聞

時間倒回至10月27日,這天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發佈了《2022年10月17日-10月23日無條件批准經營者集中案件列表》,該列表顯示,聯通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與深圳市騰訊產業創投有限公司新設合營企業案獲無條件批准,新設合營企業擬主要從事內容分發網絡(CDN)和邊緣計算業務,審結時間為10月18日。

此次交易完成后,聯通創投、騰訊產投、有關員工持股平臺將分別持有合營企業48%、42%、10%的股權,聯通創投、騰訊產投共同控制合營企業。

然而,消息發佈當天,並未引起業內關注。因為在很多人眼里這只是一個常規的投資行為,對雙方主體並未產生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並非雙方首次合作成立公司。

比如,2021年成立的深圳市前海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有限公司,就曾同時獲得聯通創投、騰訊產投、天翼資本、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等的投資,其中,聯通創投持股18%,騰訊產投持股5%。

另據天眼查APP顯示,聯通創投共對外投資了28家企業,包括貴州安順大數據發展有限公司、聯通創新創業投資管理(深圳)有限責任公司等。另一方,騰訊產投對外投資了50家企業,包括數字青島建設有限公司、內蒙古網信電子認證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前海新型互聯網交互中心有限公司等。

而在昨天,這則舊聞突然引起關注的背后,更多的是近期處在風口浪尖的騰訊帶來的。

日來,多次有傳言稱騰訊將被收購。

11月1日,針對中信集團將收購Naspers持有的全部騰訊股份一事,騰訊控股大股東、南非Naspers集團荷蘭子公司Prosus發佈聲明否認了該猜測。而在更早的10月24日,市場也有傳言「中國移動可能入股騰訊」一事,不過騰訊方面表示「消息不實」。

與此同時,騰訊股價在今年也經歷了多次跳水。當前騰訊市值已經從2021年2月超過7萬億港元跌落至了2.15萬港元,直接縮水為原來的30.1%。

至於騰訊控股高級執行副總裁盧山擔任中國聯通董事職務一事。據悉,盧山自2018年2月8日起,即為中國聯通董事,本次任期一直至2024年3月28日,並非最新變動。

對此也有網友調侃稱——騰訊高管真會踩點:上半輩子掙錢,下半輩子進編,比易烊千璽幸福。

一場各取所需的陽謀

衆所周知,中國聯通與騰訊的合作在2017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根據中國聯通的混改融資方案,聯通集團公司持股36.7%,戰略投資者35.2%,員工股權激勵2.7%,公眾股東25.4%。

其中戰略投資者向聯通A股公司認購約90億股新股,並向聯通集團公司購入19億股聯通A股公司股票,價格為每股人民幣6.83元。在戰略投資者中,騰訊投資110億元,佔5.21%,一躍成爲了中國聯通的最大外部股東。

但如今看來,騰訊入股中國聯通並未帶來直接的收益,反而處在長期的浮虧中,比例高達40%。

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都需要揚長避短,開展更深入的合作。而此次成立新公司則被業內看做是雙方發力雲計算的動作之一。

最近兩年,國資雲概念興起,運營商雲作為國資雲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上勢頭迅猛。不過在天翼雲、移動雲和聯通雲三家的比拼中,聯通雲稍顯遜色,營收落后於其他兩家。這一邊,騰訊雲在華為雲、字節雲的衝擊下,市場份額也遭到了蠶食。

不可否認,中國聯通和騰訊都需要藉助彼此,在雲計算市場中佔據更好的有利地位。

再看中國聯通和騰訊成立的公司的具體業務。

公告顯示,該公司主要從事內容分發網絡(CDN)和邊緣計算業務,長遠看有利於放大雙方優勢,壯大CDN、邊緣計算產業鏈。

對此有分析人士告訴投中網,CDN業務毛利低,可以看做是一種「走量」的業務。中國聯通擁有廣泛的大客户資源,而騰訊在相關技術上更具優勢,雙方合作有助於進一步鞏固市場份額。此外,該分析人士還將中國聯通與騰訊在CDN業務上的關係看做是通信時代運營商與華為的關係。

另外,邊緣計算則承擔了騰訊與中國聯通合作的更多想象力。比如中國聯通提到,在「1+9+3」戰略規劃體系引領下,公司將「大聯接、大計算、大數據、大應用、大安全」作為主責主業,着力推動與合作伙伴一起打好「團體賽」,共同繁榮數字經濟新生態。

其實,不光騰訊,阿里和京東也在最近兩天接連宣佈了和運營商的合作計劃。比如11月2日,阿里與中國電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並稱雙方將在平臺型智慧城市、數字政府、數據中心/雲計算大數據、通信及國際化業務、智慧家庭等領域展開合作。

再比如京東在11月1日宣佈與上海移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樣雙方也表示將在平臺型智慧城市、數字政府、數據中心/雲計算/大數據、通信及國際化業務、智慧家庭等領域展開合作。

可見,互聯網廠商與運營商合作,甚至成立合資公司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或許,在未來這也將成為雲計算行業的常態動作。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東四十條資本」(ID:DsstCapital),作者:張雪,編輯:張麗娟,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