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1-02 15:46
2022年6月30日,國漫IP《鎮魂街》宣佈真人化電影正式啟動;10月27日,網劇《鎮魂街之熱血再燃》官宣併發布了概念海報,接連的影視化好消息令不少動畫粉絲歡呼雀躍。2016年,動畫《鎮魂街》在線上播出后,立刻就成了不少觀眾心中的神作。至今,該動畫僅在B站上總播放量就達5.5億,追番人數高達909萬人,在豆瓣上更是拿到8.7分的口碑之作。
動畫《鎮魂街》是由盧恆宇和李姝潔工作室(即艾爾平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製作,但這並不是這對「情侶檔」第一次執導出圈的作品。早在2012年,盧恆宇和李姝潔就曾執導製作過動畫《十萬個冷笑話》(以下簡稱十冷)。在《鎮魂街》上線后的2019年,他們製作的原創動畫《漢化日記》,第一季和第二季在豆瓣拿下了8.4和8.8的高分。在不少觀眾心里,盧恆宇和李姝潔這兩個名字,已經和經典國產動畫作品直接掛鉤。
從《十冷》到《鎮魂街》,再到今年7月31日上線的《漢化日記》第三季,盧恆宇和李姝潔工作室已經陪伴國產動畫走過了整整十年時間。新京報記者專訪盧恆宇和李姝潔,聽聽他們眼中國產動畫行業的十年。
「困難」成就了《十萬個冷笑話》
2006年,盧恆宇和李姝潔相識。此后,兩人一起合作了多部作品。2011年,盧恆宇無意中在有妖氣(原創漫畫網站)上看到了《十冷》的漫畫,笑得幾乎快喘不過氣:「得虧現在中國沒有什麼漫畫改編成動畫的形式,不然這個漫畫該是哪個倒黴的動畫導演製作啊。」
那時的盧恆宇,怎麼也沒想到這個「倒黴的動畫導演」竟是自己。
2012年,《十冷》要動畫化。當時有妖氣找了些在團隊建設上已略有眉目了的團隊,但經費有限,那些團隊一覈算成本發現可能是個賠錢買賣,就沒接。於是有妖氣找到了盧恆宇和李姝潔。在李姝潔看來,他倆那時的狀態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我們也沒經營和養人方面的壓力,本來就窮,再窮一點也沒什麼可怕的。」
別看盧恆宇此前嘴毒吐槽,但機會真到來時,他比誰都興奮,「我一直覺得漫畫改編動畫這個形式特別好。通過漫畫這種相對低成本的方式驗證觀眾是否喜歡,得到市場驗證后,再用稍微麻煩點的動畫工業生產技術,把漫畫做成動畫,讓更多觀眾看到。」
接下這個挑戰后,成本困難、時間困難、製作困難等全部壓在了兩人身上。爲了完成目標,他們想了很多節省成本又耍小聰明的方式,規避掉部分精細製作,在緊湊的時間里將《十冷》做了出來,「當時我們就一個目標,觀眾覺得好看就行。」
《十萬個冷笑話》劇照。
雖然當時的製作條件艱苦,也不知道做出來的成績會如何,但現在回憶起十年前製作《十冷》的日子,李姝潔接連用了「開心」、「快樂玩耍」、「特別有意思」等詞,描繪她記憶里那些珍藏片段,「和寒舞一起創作超開心,他是個超級有意思的人」、「我們和北斗企鵝2006年就合作過,有他們在的錄音棚真是歡樂多,大家超有幽默感,特別有意思。」
《十冷》播出后,迅速走紅網絡,收割了大量觀眾,甚至被人稱作「中國版日和」,盧恆宇很是無奈,「其實有妖氣那邊一開始有要求説我們的節奏能不能再剪快一點,當時特別流行快節奏的東西。但我和有妖氣那邊還爭辯過,我説我們不能做《日和》這樣的,我們要做的是《銀魂》那樣的。雖然《十冷》和《日和》看起來都是吐槽向的作品,但分寸感完全不一樣。2012年播出后,有不少採訪來類比説‘中國版日和’,我都得花時間解釋下,我們這其實是中國版《銀魂》。」
回看十年前《十冷》的成功,李姝潔直感嘆運氣好:「如果當時就有短視頻平臺,或是放在現在,《十冷》這種段子式的作品不可能這麼火。我覺得就是它天生帶的網感,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和語言體系,又是在網絡高速發展的風口,天時地利人和吧。」
轉「戰」《鎮魂街》,證明熱血番也能成功
2012年,盧恆宇和李姝潔並不只有《十萬個冷笑話》這一部作品,還有一部就是《屍兄》。
作為首部網絡點擊量破億的國產原創漫畫,當騰訊決定動畫化這部作品時,要求接這個項目的團隊必須有正規公司,李姝潔和盧恆宇就拉着一起做動畫的小夥伴們討論,要不要註冊公司?「那時做動畫的人,真的挺慘的。拉着一羣老夥伴大家好好思考了一晚上,我問大家想不想要穩定的收入,如果願意,我就註冊公司,接下《屍兄》的項目。結果大家都挺願意。」李姝潔回憶道。
《屍兄》劇照。
《屍兄》在2013年初播出后,成績非常亮眼。那時的國產動畫行業市場,看到《十冷》和《屍兄》的成功,有不少資本產生了錯誤認知。李姝潔回想起那時的同行聚會,不少動畫人非常痛苦,有些人並不喜歡做這種作品,但爲了生存不得不接,「我記得曾有老前輩和我説,做《十冷》是對的,你們創作起來也輕松,觀眾也愛看。那些做了大世界觀的作品,很多時候都叫好不叫座,也許這個時代不需要這樣的作品了。」李姝潔和盧恆宇那時覺得百口莫辯,又沒法説,「再加上那時很優秀的作品《魁拔》系列,票房成績也不盡如人意。好像我們做出了《十冷》這樣的案例,給同行們帶來的更多是痛苦,這讓我們也很無奈。」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姝潔和盧恆宇堅定地選擇再做一部熱血番——《鎮魂街》,「誰説熱血的正經的東西沒人看呢?我們只要能再做一個行業案例出來,證明正劇也是有市場的不就行了?」
從公司人力和製作能力上考慮,盧恆宇和李姝潔的團隊當時只能保證一部作品的製作,於是爲了《鎮魂街》,他們放棄了《十冷》和《屍兄》后續的製作,「國產動畫的市場有那麼大片藍海,沒必要盯着抖機靈和吐槽搞笑向的作品做,我們也想拿掉身上貼着的‘只能做搞笑番’的標籤。」
《鎮魂街》劇照,里面有很多中國元素。
《鎮魂街》的漫畫設定原本就非常紮實,還有很多中國元素,盧恆宇在劇情創作上又有很強的功力,所以在劇本改編創作上,並沒有太難為這個團隊,「只要把盧恆宇關進小黑屋,説‘給我一個合理的反轉’,他一定會創作出很精彩片段。」
但受制於技術、資金和人力,在製作上,《鎮魂街》規避掉了一些難點,比如打鬥場景,「很多對畫面要求很高的片段,我們避開了。想着做不好那不如先不做,只能在劇情上做改編增加亮點,其實這也是一種認輸,甚至有的改編可能會傷到原作,但在那個條件下,這已經是綜合起來最好的選擇了。」
《鎮魂街》早期動畫作品里耍的這些「小機靈」,也成了李姝潔心中的遺憾。在第二季甚至重製版的製作中,各方面水平都提上來后,就沒什麼限制了,該有的特效畫面都有,「不太用得到我和老盧的那些小機靈,這是好事。」
《鎮魂街》在2016年播出后,雖然劇情相比原作做了不少改編,但憑藉陰陽兩條線並行的敍述模式,最后一集大賺觀眾眼淚,在多個平臺的播放量和點擊量都位居首位,至今在豆瓣上仍是8.7的高分。
從改編回到原創,做出《漢化日記》
2015年元旦,第一部《十冷》大電影上映,拿下了1.2億元票房,成為中國首部票房過億的非低幼動畫電影。這給了動畫人進軍大銀幕的信心,也讓國產動畫市場再次火爆。
盧恆宇和李姝潔在製作續作大電影時格外用心。不僅成了出品方之一,整個劇本也由盧恆宇主導,李姝潔和寒舞參與創作,艾爾平方將最擅長的原創能力體現在了劇本上,帶着期待和信心再次闖蕩大銀幕。電影2017年暑期上映時,確實口碑很好,不少人評價其為《十冷》系列久違的「佳作」,但票房卻沒有給予正向反饋。李姝潔回憶每天就像看股票似的盯着票房,然后發現,「不行,起不來。」
那時的盧恆宇和李姝潔有種「運氣是不是用光了」的迷茫,接下來要做什麼?繼續嘗試電影?還是繼續承接IP動畫製作?這讓整個團隊靜下來進行了一番思考。最后,艾爾平方決定對團隊的原創能力重視起來,「如果一直做改編,會把原創能力慢慢消耗掉,或者説把它變得次要了。我覺得這是不行的,製作水平、改編水平和原創水平它得是持平的。」
爲了證明並依賴自己的原創能力,艾爾平方決定做一部真正的原創作品。那麼,做什麼樣的原創作品呢?
「我們總説我們的製作能力一般,那就做一個別對製作要求太高的作品。我們討論后覺得觀眾還是喜歡我們‘喜劇’的能力。其實我們之前做《屍兄》和《鎮魂街》,都有點想撕掉標籤的意思。最開始有人覺得我們只能做吐槽向的,我們就接了《屍兄》;后來説我們只能做搞笑不能做熱血,我們做了《鎮魂街》……其實這個思路不對,不應該扔掉標籤,而是應該在身上加標籤。所以,最后決定還是把喜劇的東西做起來。」
《漢化日記》的基調就此成型。
《漢化日記》三位主角。
從2017年有了這個想法,艾爾平方用了將近兩年時間做前期創意,對劇本不停地推翻打磨。劇情中天機星和地魁星化身成手機和貓,土地公公則搖身一變成為房地產中介大佬……這些人設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又十分有趣新鮮。
當被問起如何創作出這樣的角色和劇本時,2017年底接手了艾爾平方管理職務的李姝潔給了新京報記者一個標準答案:「中國文化是個寶庫,如果缺乏創意,就可以去庫里搜尋,進行二次創作。而且現在的社會生活,年輕人經常比較焦慮,包括我們自己身上都有很多痛點,我們就想把年輕人心里的小焦慮和生活中的小煩惱展現出來,把痛點變成笑點。也許改變不了世界,也改變不了困境,但可以用幽默撫慰人心,讓觀眾開心一點,用更正能量的視角去看待經歷的痛苦或困境。」
盧恆宇則給出了更「艾爾平方」式的答案:「我們就是玩兒出來的。坐在一塊兒聊,聊到什麼好玩的就玩什麼。大家坐一塊,吐槽自己每天的煩惱,睡不着覺、起不來牀這些瑣事我們都收集起來,深挖、創作,把這些東西編成故事講出來,讓大家樂和樂和。」
《漢化日記》把年輕人心里的小焦慮和生活中的小煩惱展現出來,把痛點變成笑點。
《漢化日記》的導演周雪最開始想着要有帥氣小哥哥,大家就一起想誰適合成為帥氣小哥哥。現代人都離不開手機,那手機就是一個。天天説貓奴,那貓咪也可以變成帥氣小哥哥。周雪想着是不是還可以有個霸道總裁,於是對租房困境中的年輕人來説,掌管土地的土地公公就足夠霸道了。
女主角蘇莫婷的設定是某公司普通行政人員,爲了找到她生活中的煩惱和痛點,盧恆宇和李姝潔經常在公司行政部門隨機抓年輕人,問她生活的煩惱有哪些。甚至當面問她:「你每天什麼時候最煩老闆?」那個行政同事震驚:「啊?這是可以説的嗎?」
籌備了兩年之久的《漢化日記》在2019年上線,內容輕松有梗、人設新穎有趣、劇本故事紮實接地氣……很快,這部作品就收穫了頗多好評。第一季和第二季在豆瓣上分別獲得8.4和8.8的高分。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盧恆宇和李姝潔也很開心。他們滿意於這部動畫中傳遞的正向和樂觀被觀眾看見並喜歡,「我們想體現的就是中國年輕人的部分生活狀態,這就是一種中國元素。因為每個國家年輕人呈現的面貌是不同的。片子里起不來牀睡不着覺之類的煩惱,看起來不熱血,甚至不正能量,都是抱怨,但其實背后是生活的富足,人們纔有心思糾結在各種瑣碎的小煩惱上。」
但他們對這部作品也並不是完全滿意。李姝潔感慨在製作過程中,尤其后悔在上學時沒有好好學習古詩詞,「這部作品強設定里有神仙妖怪,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運用並不亮眼。有一集結尾時,我們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但寫完后其實大家都有點泄氣。它不是我們在古詩詞大會那些有才的年輕人出口成章的好東西,我們當時就覺得《漢化日記》雖然想運用、想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但做得還不夠,充其量就是把大家已知的東西拿出來做了些元素,並沒有弄得多好,還是得多多學習。」
——談國產動畫行業十年——
人才培養
2012年,當時的國家文化部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中,將動漫列入了未來五年重點發展產業,並提出要着力打造5到10個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產動漫品牌和骨干動漫企業。
李姝潔將2012年之前的國產動畫行業形容為「黎明前的黑暗」,大家有熱情有想法有技術,但沒有舞臺沒有資金沒有機會。那時的國產動畫總是和低幼掛鉤,這讓看着美影廠和日本歐美那些經典作品長大的動畫人感到焦慮。2012年的政策出臺后,國家給予動漫行業的扶持,讓不少動畫人看到了希望。
成立公司后,盧恆宇和李姝潔一方面持續輸出內容,一方面開始着重公司人才培養。比如《漢化日記》的導演周雪,就是從一開始就加入團隊的老人。第二季也用了不少新人導演,第三季更是,有的人進公司才兩三年,就已可以獨挑大樑。李姝潔很樂意看到優秀的人才在公司里發光發熱,「有時候真希望招聘到的就是成熟的導演,但實際上難度很大。一個是人才本就稀缺,第二還得和公司風格適應。所以我們現在招來的人都是要在崗位上做一段時間,等上手后再經過內部選拔,看有沒有人想來挑戰導演這個職位。」
當問及艾爾平方是否有創辦動畫導演培訓班之類的想法時,李姝潔搖了搖頭,「精力真的跟不上。」她覺得國產動畫行業的工業流程其實還沒完全成熟,各家有各家的煩惱和處理方法。艾爾平方當下最重要的仍是創作,「現在還很缺優秀原創作品。作品這個事兒還沒解決,跑去搞其他的,我覺得有點偏了。我們就做優秀作品,不論是改編還是原創。能多做就多做,在這個過程中把經驗累積了,不停地去迭代自己,找到適合公司的人才。」
宣發&出海
最初做動畫的那些人,很多都只懂做內容,對宣發了解並不多,當時承擔宣發重任的基本都是像有妖氣這樣的平臺。但經歷過多部作品上線的李姝潔和盧恆宇,早早就認識到了宣發對一部作品的重要性。特別在《十冷2》后,艾爾平方作為出品方之一,學習了不少宣發相關的知識,李姝潔直搖頭,「那時我就感覺成年人的世界真是不太美好,好複雜好麻煩。」
原本也想自主宣發的盧恆宇和李姝潔,在《十冷2》后,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願景和自身能力之間的差距。與其把時間、精力和資金投入在多個領域,不如着重體現自己的優勢。至於宣發,艾爾平方還是決定找更專業的合作方。
《漢化日記》找的合作方就是B站,艾爾平方也有自己的宣發部門,一方面在和各個平方合作中,學習各種經驗;另一方面也會在商業化上做一些探索。
雖然《漢化日記》第一季在2019年就已播出,但海外發行播出卻還是不久前的事——在2021年,纔有B站十余部國產動畫達成海外版權合作的消息。問及海外成績如何時,李姝潔直言還沒拿到具體的數據和反饋,「印象中反響應該還不錯。因為播出后,B站立馬和我們説要再弄日語版的預告片之類的。」
其實在做《漢化日記》時,艾爾平方就開始為出海做準備,但並不是體現在技術和宣發上,他們仍然看重的是內容,「我們並沒有排斥國外觀眾,網絡已經將地球聯繫成一個小小世界,我們一直保持着向年輕人學習,經常上網看看流行文化。在這種前提下,我們的作品應該是兼容海內外的。」
收入&經營
十年前的國產動畫行業,真的有點窮,動畫人爲了生存去承製小廣告、去承製自己不擅長甚至不喜歡的作品。不少人精神上痛苦,也看不到未來在哪。最初,盧恆宇和李姝潔接下《十萬個冷笑話》這個項目,也是因為喜劇動畫製作成本低。在看到國產動畫能盈利、有未來后,他們才成立的艾爾平方。
時至今日,艾爾平方已經是行業內數一數二的公司,有多部經典作品在手,但整個公司還未實現多余盈利,只能保證團隊的人都能吃飽飯。李姝潔回憶公司也曾因不懂經營之道而走過歪路。
「我們一開始不是在一個屋檐下工作,租的地方換來換去。在一次融資后,我們選了個寫字樓,豪氣地租了三層,想着等項目進度到了后期,就算再招人也不愁沒地方。那時真是對經營這方面不懂也不在意。直到后來公司招到了專業的經營人員,一算這個賬,發現我們真不負責。我們在製作上那麼節省,把錢都花在刀刃上,結果房租卻大筆浪費,簡直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摔了這麼一跤后,趕緊把那兩層退了。」
在這之后,艾爾平方也開始重視公司的經營之道,不斷完善各種管理制度。之前的他們還有點理想主義,覺得提供一個好的工作環境,穩定的收入,大家一起快樂做動畫就行。后來發現這樣不公平,還是得有績效,得多勞多得,於是整個公司的制度和規範都在走向正規軍。也幸虧發現得早,及時調整,這兩年面對疫情的衝擊,穩定公平的公司制度讓員工們都很安心,「制度上給予大家保障,纔可以追求更多的自由度和創作,整個公司更能上下一條心。」
變化 &未來
李姝潔形容十年前的國產動畫行業是「黎明前的黑暗」,雖然《十冷》和《屍兄》成功了,但黎明並不是一下子就到來了,「還是有些同行在黑暗里待了一段時間。」
在資金、技術和能力都很欠缺的年代,承製動畫的艾爾平方不僅要用改編來規避薄弱的方面,有時甚至還要用BGM來做一些討巧的設計。比如《鎮魂街》的音樂,當畫面不夠精彩時,他們就在音樂上使勁兒。《鎮魂街》有個亮點一直是觀眾津津樂道的——各種京劇元素。拿傳統京劇元素和電子音樂結合碰撞,在國內動畫行業里,幾乎都沒怎麼見過,國內觀眾耳目一新,出海后更是一下俘獲了海外觀眾的心。
李姝潔覺得還遠遠不夠,「現在看國產動畫行業的發展速度好像是在飛,但如果細究底子,會發現可能連走都是剛學會。」不論是國產動畫內容本土化、行業正規化,還是完善的產業鏈,李姝潔覺得都還在起步階段,「如果把國產動畫中,及格水平以上的片子數量加起來,你就發現這個量和總數比其實就一般。我覺得現在可能還沒做那麼多。還需要更多更好更精細的優質內容。」
但她也認為國產動畫行業經過這十年的發展,已經進入下一個階段,從最開始有熱情,想做,到現在必須變成有專業水平,能做,且能持續做,「有情懷和有良心已經是必須要有的品質,要求已經提高了,專業、成熟、規範是下一階段的任務了。」
聊起對未來的看法,李姝潔直言國產動畫的發展有兩點是必須要有的,缺失任何一個都不行。一個是得繼續創新,做有創意的內容,這個創意涵蓋了美術風格、人物設定、世界觀設定等這一類的東西。第二個就是整個行業的工業水平也要提升,製作工藝、人才跟教育的接口都要跟上發展,只有這些都流程化規範化,製作人員才能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在創作上。
至於文化輸出,李姝潔則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實在太多,可挖掘的也很多,只要紮實做好作品,就一定會有文化大輸出的那天,「各種神話神仙、《封神榜》、《山海經》……很多傳統文化的元素都已經有了相關作品,還都做得很好。之后只會更多。而且政策上也給了我們這個行業很多支持,就像四川的三星堆這種,本地政府都很支持我們做相關創作,挺願意幫助和扶持的。」
現階段目標是成為「正規軍」的艾爾平方,手里有三到四個項目在進行中,他們對國產動畫行業新的十年抱有極強的期待和信心,「行業的發展,政策的支持,觀眾的期待,這都是信任。面對這些期待,我們應該更專業更好。對,我們已經到了這個新階段了!」
新京報記者 吳奇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