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1-01 20:09
最近在小紅書上有個帖子火了。某女生經過相親認識一名男士,因不滿該男士的聊天方式,於是發到小紅書上進行吐槽。本來想着會有很多人跟着她一起討伐,沒想到卻遭到了網友的一致抵制。
從這個帖子延伸開去,大家不由得發現了即便在同齡人中,大家在戀愛以及婚育問題。上的觀點都如此不同。以前説起戀愛,大家腦海中總會浮現出温馨甜蜜的畫面,但現在對於適齡婚育的飲食男女,向往的戀愛和現實的相親卻五味雜陳。
在社交媒體上,各種觀點交織但也可提煉出一些共性。如現在年輕人總是喜歡「一言不合就拉黑」,跟談戀愛的忍讓磨合相比大家似乎對分手更加熟練。閒魚上甚至還出現了大量的奔現師服務「網絡奔現,代見面代送禮物」,可見大家都很怕成為·奔現翻車現場的主角。
為什麼相親總是失敗?甚至還有朋友憤懣表示,「相親遇到的人沒一個是正常的!」我們簡單分析了單一時刻適齡女性所有相親對象的類型(年齡合適、有戀愛意願和結婚可能性)進行了細分,發現也許相親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説,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尋找結婚伴侶的方式——從概率上看,找到合適的人可能性太小了。
根據網上廣泛流傳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單身人口或已超過2.4億,且有進一步增多的趨勢,其中年輕人的比例久居高位。另外,截止2021年底,我國單身獨居人口也已超過9200萬。單身和獨居人口不斷增加,也造成結婚率持續走低。
年輕人對婚姻家庭持悲觀態度的比例在增加,不談戀愛不結婚的人不在少數,不過也有很多年輕人在積極尋找另一半的路上不斷努力,相親再次成為他們的主流方式。
但是,相親這種傳統的方式,成功率越來越低了。
T小姐本科名校畢業,美國讀完研究生回國,在一線城市工作依靠自己賺的車和房,專業領域也小有成就,然而卻常年相親找不到人結婚。
到底什麼原因,讓長居一二線城市的適齡女性在相親的成功率上如此堪憂?我們以T小姐作為典型樣本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以T小姐的年齡(今年30歲)為中位數,她相親男性對象的年齡隨機分佈22歲-50歲之間。其實在實際情況當中,T小姐相親人選的年齡跨度遠小於這個區間,更多集中到25歲之后到40歲之前。
其次,擅長邏輯推演的T小姐把自己見過的相親對象(有戀愛意願有時間相親的適齡男士)分為四個大類。
1、騙子型。海王渣男皆為此類;
2、自嗨型。這部分羣體就是楊笠口中的「普信男」,就是自己不太行還自以為是的;
3、成本巨大型。已經有過一次婚姻,很可能跟前妻還有孩子,如果選擇對方其實選擇的是一大家子;
4、不婚族。因為衆所周知的原因,有的人就不願意結婚一直單身的狀態。
通過下圖對一個女生在某一時刻可以遇到的所有異性,都進行了分類,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上真正的可選適婚男性很少。同時,隨着女方年齡的增長,遇到同齡單身適合結婚的概率會越來越低。
所以,我們最后的結論是:第一,隨着年齡的增長,單身適齡優質男青年越來越少;第二,優質的漏網之魚僅存在理論可能;第三,能在社會面容易相遇且來電的人,通常都比較兇險。
小紅書上某博主的發言之所以回火,是因為該博主經過相親認識一名男士,因不滿該男士的聊天方式,於是發到小紅書上進行吐槽。本來想着會有很多人跟着她一起討伐,沒想到卻遭到了網友的一致抵制。
該博主也對負面評論進行了回懟,不過介於抨擊她的人數在不斷增加,后該博主選擇刪除了此條信息。從兩人的對話中,作為旁觀者可以看出,該名男士在苦苦尋找和兩人相關的話題,並選擇了以職業作為切入點,沒想到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僅被女子覺得像是職業調查,更被吐槽發信息的速度比寫信還慢。
目前網絡上流行一句話叫「三觀跟着五官走」,如果是彭于晏般長相的男子用職業作為話題進行開場,恐怕又是另一番場景,甚至有可能寫一篇小作文給對方詳細介紹情況。可在現實中,沒有那麼多的帥哥靚妹,有的只是平凡人和平凡生活。當一個最不會撩女孩的人遇上一個最需要情緒價值的女孩,通常最終都是沒有結果。
從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實反映出了不熟悉的男女在網絡相親局中面臨的尷尬——通過網絡的方式,雙方的溝通很可能不在同一個頻率之上,造成雙方對信息的誤判和錯讀。
在閒魚上更是應運而生一種新的服務:網絡奔現師。只要在閒魚中搜索關鍵詞網絡奔現,就會搜索出相應的內容,主要提供網戀對象現場錄製視頻(考察顏值),代送禮物、甚至性別鑑定(以防萌妹變摳腳大漢)。網絡奔現師的出現,是爲了維持人們對網戀美好的幻想,以及避免各類翻車難受事件的出現,因此受到了一些年輕人的推崇。
小林——「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小林是家里的獨子,長期受到家長催婚的壓力,后經過家里介紹認識了女孩小A。兩人在微信聊了幾天后,小林決定趁熱打鐵約出來見面,爭取能夠繼續推進關係。小A很爽快地就答應了,並提出周六上午10:00約在她家附近的星巴克,對此小林有點迟疑。根據小林之前幾次約會經驗來説,很少有姑娘能在周末起牀很早來約會。小林再次確認了時間,小A均表示自己常年早起,就這個時間最合適,感覺早起一天都變長了之類的云云。直到周五白天,小林禮貌性地問了一下小A時間,小A不僅沒有改變,反而還覺得小林有點婆婆媽媽。
小林長期保有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周六早起晨練完,9:40左右就已經坐在了星巴克。9:50時小林禮貌性地詢問了一下小A人到哪了,不過並沒有得到迴應。直到10:20左右,小A纔在微信上回復説,自己昨晚和朋友們出去喝醉了剛醒,自己簡單收拾一下就過去。小林雖然有點不悦,但是想到小A家就在附近,估計很快就會出現。然而又過了半小時,依然沒有看到小A的身影,此時小林發信息給對方説不然今天就算了吧,沒想到這次小A卻秒回了信息:「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出於禮貌(家里人介紹怕面子上不好看)和好奇,小林選擇繼續等待,不過小A並沒有像她回覆信息一樣快地出現,直到11:30左右,才慢悠悠出現在了星巴克。對於迟到超過一個半小時,小A並沒有表示出任何歉意,反而在點餐時候,因為小林沒聽清她要點馥芮白,狠狠地給了小林一個白眼,並且在接下來的聊天中,時不時話中有刺,明顯譏諷小林土鼈沒見過世面,居然連馥芮白都不知道。
此時的小林已經強忍怒火很久了,不過紳士風度並沒有讓他當場發飆。他藉機發信息給朋友,上演電影中經典橋段打電話把自己叫走。臨走時小A倒是沒説什麼,只是做了個「請」的手勢,臉上充滿了不鄙夷和不屑。
出來的小林沒有再多説什麼,只是迅速拉黑了小A的微信。回家后小林吐槽了一些早上約會的情況,沒想到又被家長一頓説,什麼哪有大清早約會,哪個女孩不迟到,女孩要靠哄要提高情商之類的,給小林搞的更加郁悶。不過小林也並沒有因此灰心泄氣,后面經過同事介紹,和一個外地女孩建立了戀愛關係。
佳佳——生產隊的驢都不敢這麼拉
在網絡大搞男女對立,瘋狂吐槽小仙女的時代,佳佳也有自己的煩惱。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她一個人在一線城市上班,婚姻問題已經成為全家人的心病,只要和家里一打電話,不管任何話題最終總能扯到結婚問題。佳佳從來不抗拒結婚,也期待愛情,但因為平時工作太忙和圈子問題,始終沒有遇到心儀的對象,最終也走向了相親的道路。
佳佳性格比較爽快,不喜歡像一些女性一樣矯揉造作。對於別人給她介紹的對象,向來都會很禮貌地和對方聊天,並且在一些尷尬的時候主動尋找話題。面對相親對象的見面邀約,只要在聊天中不是特別犯衝的,佳佳都會堅持去見面,而且每次都盡量準時到場。
根據前人總結的經驗,佳佳運用了銷售漏斗策略,即儘可能地擴大漏斗來篩選對象,並頻繁地與相親對象見面,不過她低姿態的真誠到目前並沒有換來任何回報,反而在累到筋疲力盡。在這個過程中,佳佳對其中幾個人印象非常深刻。
A男,人比較年輕帥氣,且有點風趣。但是在接觸過幾次后,佳佳經過別人提醒后才發現,他就是人們傳説中的「海王」,並且一直在PUA着自己,不僅讓自己成爲了他的舔狗,而且常年對自己的容貌產生焦慮。
B男,就是網絡上廣為流傳最典型的「媽寶男」。在和佳佳見面的過程中,據她不完全統計,至少提過十幾次「我媽説」,而且為人非常優柔寡斷,甚至連點餐都猶豫不決。不過為人倒是很紳士温柔,説話輕聲細語,但佳佳害怕以后生活會處理不好,所以也沒有進一步發展。
C男就顯得油膩了,不僅在見面時候會不合時宜地開黃腔,而且骨子里有着很深的大男子主義,強烈地認為女人的任務就是在家相夫教子。介紹人偷偷告訴佳佳,C男是本地郊區拆遷户,衣食無憂的那種,所以希望找一個人能照顧自己。
對於一個在一線城市飄着的女孩來説,本地拆遷户確實具有誘惑力,但是佳佳覺得自己辛苦求學,而后又在大城市努力工作,到頭來卻是嫁人充當家庭主婦,這樣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所以也沒有表示出什麼。見面后兩天介紹人告訴她,C也沒看上她,人家要找一個屁股大能生兒子的,她不符合標準所以早就被淘汰了,佳佳突然覺得心中泛起一陣噁心。
在廣泛聊天和見面后,佳佳在社交軟件和朋友吐槽,自己過的和客服一樣,生產隊的驢都不敢這麼拉。談起愛情,佳佳心中依舊向往,但是逐漸感覺到,相親中這種東西可能並不存在。
古時人風雅,喜歡用文字描繪愛情。納蘭性德説,「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李白説,「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蘭露華濃。」,放眼中外謳歌愛情的經典作品更不在少數,這是人性中對純粹又浪漫愛情的最原始的向往。
而關於愛情的成因,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愛情的產生受到性激素的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説,著名的斯坦伯格愛情三角理論也揭示構成元素。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斯坦伯格愛情三角理論將愛情分為三個組成部分:激情、親密和承諾,這三種成分構成了喜歡式愛情等七種類型。激情指一種情緒上的着迷,個人外表的和內在的魅力是影響激情的重要因素。親密指的是兩個人心理上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讚賞、照顧愛人的願望、自我的展露和內心的溝通。承諾主要指個人內心或口頭對愛的預期,是愛情中最理性的成份。親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熱烈」的,而承諾是「冷靜」的。
現代年輕人,尤其是生活在一線城市中的年輕人生活節奏很快,同時高度發達的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給年輕人的戀愛又帶來了新的特點。
第一,在科技和算法的幫助下,大家更容易找到匹配自己心意的「候選人」或者是願意交朋友的夥伴。跟幾十年相比「撮合」的效率更高了,但正是因為「得來全不費工夫」導致到年輕人開始一段關係的成本很低,這也讓很多人盲目樂觀和自信,在具體表現上就是對別人的包容度很低,「一言不合就拉黑」。
第二,年輕人更具個性,如果用形狀來形容每一個人,可能幾十年前這個形狀會比較簡單,尤其在戀愛和結婚的問題上,很多人更多是找人搭夥過日子的「找合夥人」心態,差不多就行。但現在年輕人出生、成長在改革開放后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物質生活較為富足,開始尋求伴侶與自己在精神世界的契合。
第三,女性的獨立。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優質女性,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比較獨立,而且在大城市生活條件較為便利,社會治安也比較好,大環境為女性獨居創造了條件。
第四,社會文化的豐富和多元,讓年輕人能夠有廣泛的興趣愛好,跟父母一代人相比,更容易從興趣愛好中獲得快樂和滿足感。例如,最近幾年興起的户外爬山、露營、漿板、飛盤……很多都是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日忙工作賺錢,周末跟朋友一起聚會活動,很多單身一族就認為沒有戀愛的麻煩和磨合,更不願意爲了另一個人改變自己的習慣和生活狀態。
但是相親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限制了愛情的發生,人們帶着目的來彼此尋找另一半,在短時間內拼命展示和發現彼此的優缺點,這樣做雖然高效但少了愛情本來的探索和朦朧之美,短時間內迅速的瞭解一個人,可能會很難準確判斷對方的性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來咖智庫」(ID:laikazk),作者:金刀,編輯:G3007,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