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1-01 15:52
英偉達的救贖
「挖礦」熱潮退去,股價步入低谷,藉助元宇宙,英偉達可否「再攀高峰」
文|沈思涵 石丹
2022年10月12日,英偉達旗艦顯卡RTX 4090宣佈開售,建議零售價 12999 元起,這是繼2022年9月20日英偉達重磅推出RTX 40系列GPU后面市的首批產品。由於RTX 40系列採用了更為先進的Ada Lovelace架構,因此RTX 4090旗艦顯卡的性能比之上代產品提升達到2~4倍之多。
如此大幅度的升級,也使得英偉達進一步鞏固了自身在獨立顯卡領域的優勢地位,但性能猛漲的同時,價格也在水漲船高。其中,RTX 4090顯卡起售價高達12999元,相比前一系列發售價上漲約1000元,16G和12G版的RTX 4080零售價分別高達9499元和7199元,而前一代的RTX 3080起售價僅為5499元。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資本市場對於英偉達9月20日那場重磅發佈會卻異常冷淡,甚至當日股價下跌超1.5%至131.76美元/股。
2021年11月,英偉達曾乘着元宇宙的東風,股價達到333.76美元/股的歷史最高點,最高市值為8600億美元。然而今年以來,英偉達在二級市場遭遇了「滑鐵盧」,其市值縮減66.5%至3104億美元(截至美東時間10月21日收盤),距離2021年的高點已經「腰斬」。
產品技術遙遙領先,股價市值卻「跌跌不休」,英偉達的癥結何在
礦潮退去
近年來,虛擬幣市場的火熱順帶着曾把英偉達RTX 30系顯卡一併帶上了高價位,遊戲市場甚至出現「一卡難求」的現象,但新一代RTX 40系顯卡想要複製這一盛況卻機會渺茫。
2021年底,英偉達RTX 30系列顯卡一經上市,就有大量「礦工」溢價瘋搶,把市面上的RTX 30系顯卡全部買下,無一例外地投入到「挖礦」行列當中。比如原本定位中端的RTX 3060Ti顯卡,官方定價 2999 元,在最高峰時價格暴漲近乎破萬元,其他定位更高的顯卡甚至溢價三倍起步。
這也讓英偉達賺得盆滿缽滿。根據研究機構Wedbush Securities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此前「挖礦」大熱的6個季度里,英偉達平均每個季度從礦卡中獲得約8億美元收入,6個季度下來至少多賺48億美元。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隨着挖礦熱潮的結束,市場對於高端顯卡的需求明顯下滑,而英偉達的業績自然就要承受被「反噬」的代價。
英偉達2022年二季度營收為67億美元,環比跌幅19%;淨利潤為6.56億美元,環比下降59%,降回到兩年前同期水準。同時,該季度英偉達的遊戲業務營收為20.4億美元,環比下降了44%。業績下滑的矛頭指向了最為核心的遊戲業務。
在TMT產業時評人張書樂看來,遊戲業務的低迷在於顯卡的「超發」和性能的「過剩」,以及儘管摩爾定律還發揮作用,但在性能躍升卻不會帶來革命性的體驗下,用户迭代硬件變緩、遊戲業務低迷的狀態難以逆轉。雖然新顯卡的產品性能表現強勁,但在當前普遍硬件性能過剩的狀態下,這種近乎極客需求的產品,更多的是亮肌肉,而不是搶市場。
衆所周知,英偉達遊戲業務的收入主要來自遊戲顯卡和礦機所需的高算力顯卡。但禍不單行,PC和加密貨幣市場如今都處於下行軌道,這對英偉達顯卡銷售造成了很大壓力。
調研機構Gartner報告指出,2022年全年全球PC出貨量將出現9.5%的同比下跌,市佔率排名前五的聯想、惠普、戴爾、宏碁和蘋果出貨量都出現下滑。該報告預測,在2021年達到出貨量巔峰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需求紅利已經消耗殆盡,留給PC市場的將是一段漫長的蟄伏期。
至於加密貨幣市場方面,由於以太坊等加密貨幣的礦機工作量都在下降,挖礦業對高端GPU的需求在未來肯定會減少,而前期開足馬力擴產則給相應的廠商造成了嚴重庫存壓力。
在看到這一系列悲觀預期之后,英偉達也通過實際行動儘可能減少自己的損失。7月初,有消息指出英偉達已告知臺積電,將會在今年下半年削減下一代RTX 40系列GPU產品的5nm晶圓訂單。無獨有偶,英偉達的老冤家AMD也在同一時間被爆削減2萬片6nm GPU晶圓訂單。兩大巨頭聞風而動,足見GPU顯卡供過於求、庫存高企的焦慮現狀已經擺在眼前。
雖然英偉達發佈了性能更為出色的RTX 40系列顯卡,但在PC市場和加密貨幣市場雙雙頹靡的影響下,英偉達在遊戲業務上的業績預期勢必不容樂觀。針對相關話題,《商學院》記者採訪英偉達相關聯繫人,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對此,廣科諮詢首席策略師沈萌指出,「英偉達顯卡性能雖然強悍,但目前顯卡市場需求滑坡,並可能長期低迷,即使推出性能更好的產品,也很難實現此前的需求熱潮。高檔顯卡的需求將回歸傳統應用場景,挖礦等曾炒高顯卡價格的因素短期不復存在。」
出口受限
挖礦熱潮退去對於英偉達高性能GPU產品銷售的影響顯而易見,但影響英偉達的並非僅限於此。隨着美方的一紙通告公佈,英偉達的產品銷售情況也隨之出現變數。
8月31日,英偉達表示,由於美方實施了一項新的出口許可證要求,因此英偉達停止向中國內地和香港出口兩種用於人工智能工作的頂級計算芯片,此次管制涉及英偉達A100和即將出貨的H100兩款高端GPU芯片。
這一消息對於英偉達來説顯然很「受傷」,畢竟中國是英偉達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根據英偉達財報顯示,過去一年里,英偉達從中國區就獲得了71.11億美元的收入,佔公司營收比例達到26.4%。受出口限制消息影響,英偉達9月1日的股價重挫7.66%,市值隨即蒸發288億美元。
但事情立馬又出現了一絲轉機。9月1日,英偉達又發聲明稱已獲得美國政府批准,可在2023年3月前繼續向美國客户出口(到中國)的產品提供A100,2023年9月前繼續履行A100和H100的訂單。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相關產品出口中國有了「緩衝期」,但「緩衝期」過后,英偉達仍必須有美國政府的許可才能向中國市場出口相關產品。
實際上,此次英偉達被限制的GPU並不是常規意義上的顯卡,而是非常高端的商用芯片,即A100和H100,這兩款芯片都是專門針對AI、數據分析和HPC應用場景研發的,也是市場上可獲取的最高性能GPU產品之一。按照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的原話,就是「用20塊H100 GPU,就可以承託全球互聯網的流量」,由此不難看出H100芯片的重要性。
目前,國內GPU高端場景的應用基本上都由英偉達的A100覆蓋,而在今年3月份H100發佈后,國內主流廠商也都已經基本預定。如若這兩款芯片接下來受到進一步的禁令限制,國內相關公司或將會加快考慮尋求替代方案。
「中國市場如果缺少了英偉達高端的AI GPU芯片產品技術,一時間會陷入完全無國產GPU產品可供替代的境地。但是從長期來看,這可能會使中國GPU自主替代產品發展速度變得更快。因此從長期看來,出口受限一旦加劇,那麼英偉達失去的不僅僅只是幾個客户這麼簡單,隨着國內相關廠商的崛起,英偉達還可能會失去整個中國市場對於它的依賴。」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指出。
收購夢碎
自1993年成立以來,英偉達已經走過近30年的激盪歲月。在業界看來,英偉達是GPU產品的首創者,也是AI技術的急先鋒。可即便如此,在黃仁勛眼里,英偉達的商業版圖依然不夠龐大。他曾希望吞併移動處理器行業霸主ARM,從而讓英偉達徹底立於不敗之地,只可惜這場收購夢最終未能如願。
時間回到2020年9月13日,英偉達高調宣佈將以400億美元從軟銀手中收購ARM公司,如若交易順利,這將是半導體行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併購。對於這一舉動,黃仁勛顯得尤為興奮,他甚至表態稱收購ARM是「一生僅有一次的機會」。
然而,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后,2022年2月8日,英偉達無奈宣佈終止收購ARM的計劃。同時按照協議,英偉達向軟銀支付的12.5億美元定金不再退還,將計入軟銀本財年第四季度利潤。
事實上,儘管此前英偉達對收購一事信心滿滿,但來自外界的擔憂和阻力卻持續加碼。不僅英特爾、高通、微軟和谷歌等眾多科技巨頭都明確表示反對,還有各國監管方同樣也有着行業壟斷方面的擔憂。
其中,歐盟、ARM總部所在國英國乃至英偉達最大的市場所在地中國,都對收購一事表達出高度一致的反對意見。而即便是英偉達總部所在的美國,也基於自身產業健康的角度表示並不贊同,這樣會導致「一家獨大」的商業操作。
在賽迪顧問集成電路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滕冉看來,各國集中擔憂的重點就在於,「ARM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半導體IP提供商,在芯片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ARM被英偉達收購,就可能失去在半導體IP授權業務中的中立地位,從而不利於英偉達競爭對手的發展。」
正如滕冉所言,英偉達收購ARM之所以會招來如此大的監管壓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收購雙方優勢佔盡,尤其是ARM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一旦其被英偉達收購,足以形成「強者通吃」的格局。
目前,ARM架構的芯片已經應用在了手機、電腦、汽車乃至許多工廠的設備之上,蘋果、高通、三星、華為、聯發科等巨頭在生產芯片時都需要經過ARM的授權。而能讓ARM的商業模式運作至今的基礎就是它的中立性,即ARM只設計架構,不生產芯片,因此不會和任何上述公司產生競爭。
倘若英偉達收購了ARM,就會打破原有的中立性。即便英偉達一再表態不會打破這種中立,可問題在於,英偉達本身就與ARM的諸多客户存在着競爭關係,因此無論英偉達如何「自證清白」,都很難同時讓所有對手信服。
緊追風口
最近一年來,元宇宙已經成為眾多科技巨頭最為關注的領域。無論是Facebook改名Meta並宣佈轉型打造「元宇宙公司」,還是微軟收購動視暴雪構建「元宇宙平臺」,都是希望能夠在元宇宙領域佔得先機。而對於英偉達來説,同樣不願錯失這個機會。
2021年11月9日,黃仁勛展示了新一代工具軟件Omniverse,稱其為「工程師的元宇宙」。在英偉達設想的未來中,凡是真實宇宙有的東西,都能借助Omniverse和GPU算力裝進虛擬世界,給人們提供了一把通往元宇宙的鑰匙。發佈當天,乘着元宇宙東風的英偉達股價創下新高,達到323美元/股,市值也達到7800億美元。
不同於其他的元宇宙玩家,英偉達主要服務的是生產者,並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工具,比如可以創作虛擬形象的Avatar Cloud Engine、3D搜索引擎DeepSearch AI等等。這些軟件工具越是好用,就越會吸引更多開發者進入英偉達的生態,進而採購英偉達的硬件產品,從而推動英偉達的業績增長。
然而,理想很美好,資本市場卻「用腳投票」。回看最近一年來,英偉達的股價可謂是「跌跌不休」。很顯然,英偉達雖然已經搭上元宇宙這趟快車,但要依靠「元宇宙」概念重新炒熱股價已不可行。在張書樂看來,此前英偉達作為互聯網科技的一個「基礎建築商」,並不被太過度估高。但在挖礦熱帶動的顯卡銷售爆發下,造成了英偉達的既定出貨動作畸形和整體頭腦膨脹,最終在挖礦熱的驟然降温下,進入到一個極為尷尬的狀態中,也直接影響到了其股價。
張孝榮指出,「股價的一時低迷不會對英偉達的長期發展規劃造成影響。相較於其他企業佈局元宇宙,英偉達的優勢仍然在於領先的GPU技術,這是英偉達的立身之本。無論是AI、雲計算、數據分析還是高性能計算都離不開GPU技術的強力支持,同時,憑藉GPU技術和AI能力上的優勢,英偉達也能在元宇宙賽道中充當基礎硬件供應商的角色。」
可以説,作為全球領先的GPU和AI平臺廠商,英偉達在元宇宙領域的綜合優勢仍然明顯高於多數競爭對手,但面對Meta、高通、微軟、蘋果這類領先的科技巨頭在元宇宙底層架構上的佈局,英偉達同樣也面臨着不小的壓力。
在不久的將來,英偉達能否藉助「元宇宙」再次攀上高峰,一切有待時間檢驗。
責任編輯:李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