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RM要封殺「非公版」?這可能纔是此事的完整始末

2022-10-31 19:58

2022年10月底,正當大家還在考慮「今年雙11買什麼」的時候,在地球對面有一則驚天大消息被曝光出來,那就是「ARM要封殺‘非公版’手機芯片設計?!」

老實説,我們三易生活在剛開始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其實是非常懷疑的。因為如果此事的真相確如目前大家常見到的、其他相關報道所提到的那樣的話,這一舉動對於整個行業的影響未免也太壞了,不僅可能造成嚴重的市場競爭停滯,甚至可以説是ARM近乎在「自掘墳墓」。

正因如此,在看到了相關報道與傳言后,我們並沒有急於對其進行分析和評論。而是首先選擇了等待此事進一步明晰,並收集了更多的相關素材后,纔來對這件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歸納。

首先,ARM「賣身」失敗纔是「大背景」

在正式進入對此事的分析前,我們需要先為大家回顧一起從2020年開始,影響持續至今的半導體行業大事,那就是ARM的「賣身未遂」。

衆所周知,雖然ARM一直以來名義上都是一家「英國公司」,但實際上自2016年9月之后,就已經被日本軟銀以243億英鎊(約合309億美元)全資收購,成爲了一家軟銀旗下的子公司。

成為子公司意味着什麼?也就是説軟銀是指望ARM去掙錢的。這種「掙錢」大致來説無非也就兩種方式,要麼ARM本身的日常盈利能力特別強,要麼就是靠「轉手出售」來賺取差價。

正因如此,當NVIDIA方面在2020年9月高調宣佈,他們將用400億美元從軟銀手中買下ARM時,無論是對於當時盈利能力不夠強的ARM、還是正處於缺錢狀態的軟銀來説,顯然都是一件令人興奮的「好消息」。

然而大家都知道,一方面NVIDIA是一家美國公司,所以就意味着一旦ARM被其收購,那麼他們也將被納入美國出口管制的範圍內。另一方面,NVIDIA近年來在基於ARM架構的服務器芯片、智能駕駛方案、小型AI處理器等領域,與博通、高通、三星、華為、聯發科等諸多廠商都存在直接的競爭關係,而上述這些廠商過去又一直依賴於ARM的指令集和/或架構授權。

所以自從NVIDIA宣佈有意收購ARM后,這起交易便幾乎是立刻受到了來自ARM其他客户的反對和阻撓。在這之中,高通可能是態度最激烈的反對者之一。

因為他們不止公開聲稱,「收購有可能使NVIDIA成為ARM技術的守門人,並可能阻止其他芯片製造商使用該技術」,並且高通方面還將能夠證明這一觀點的「證據」提交給多國市場監管機構,以實際行動(而不只是嘴炮)來阻撓NVIDIA對ARM的收購。

當然,這一收購案最后的結果大家都已經知曉。2022年2月8日,NVIDIA宣佈放棄對ARM的收購,並賠償了一筆12.5億美元的「分手費」。在失去了被收購的可能后,ARM方面不得不重新尋求IPO以解決自身的資金困境,同時也動起了一些別的心思。

其次,ARM與高通的官司是此次事件的起因

2019年秋季,曾在蘋果擔任首席處理器架構師的Gerard Williams宣佈創業,併成立了一家名為「Nuvia」的芯片設計公司。

而Nuvia的目標,則是基於ARM指令集開發深度定製的、高性能與高能效的SoC。正因如此,他們成功與ARM交涉,並拿到了技術許可協議 (TLA) 和架構許可協議 (ALA)。根據這兩份協議,Nuvia既能基於ARM指令集自行設計完全原創的處理器架構(TLA),也能基於ARM的「公版」架構進行修改,從而推出自家的定製產品(ALA)。

根據Nuvia自己的説法,他們的處理器架構擁有驚人的能效比

但在ARM的這兩大授權體系里,都涵蓋了一個特殊的條款。那就是不能在未經ARM同意的情況下,將基於其授權設計出的處理器架構/技術轉讓給第三方。

打個比方,這就好比老師教學生時,允許學生從自己這里學習知識,但禁止學生之間相互傳授知識。雖然有那麼一點點不近人情,但白紙黑字的「規矩」如此,學生就必須遵守。

於是當高通方面在2021年4月宣佈收購Nuvia,並且宣佈他們將基於Nuvia設計的「Phoenix」架構來推出新的高性能芯片時,問題很自然地就產生了。

根據ARM方面的聲明顯示,高通直接使用Nuvia基於ARM專利研發的處理器架構的行為,違反了相關的許可協議。此外由於Nuvia和高通在談論即將推出的(被ARM認為違反專利協議的)處理器時,所使用的PPT里出現了ARM的Logo,因此也被認為是「非法使用了ARM商標」。

2022年9月初,「忍無可忍」的ARM起訴了高通與Nuvia,指控兩者違反許可協議、並侵犯商標權。不僅如此,ARM甚至向法院申請禁令,希望迫使高通方面銷燬根據Nuvia與ARM授權協議開發的設計

現有的相關報道,很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到這里可能有的朋友會説,花了這麼長的篇幅去講高通與ARM的恩怨,現在知道兩家有矛盾了,可這與ARM封殺非公版芯片設計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這里面的關係大了去了,因為網傳的所謂「ARM封殺非公版設計」這一説法,根源就來自於ARM對高通的此次訴訟。

2022年10月26日,高通在美國特拉華州地方法院審理的第22-1146號案件(也就是ARM訴高通以及Nuvia侵權案),提交了一份長達83頁的反訴文件。其中顯示,2024年后ARM將不再根據技術許可協議(TLA),向高通和其他芯片公司授權其中央處理器設計。並且高通還聲稱,ARM將會改為向設備製造商(OEM)授權。

與此同時,分析公司SemiAnalysis下屬的一位分析師Dylan Patel注意到,高通在這份文件中透露,ARM方面在許可條款的問題上對高通的OEM合作伙伴進行了恐嚇,聲稱如果他們(OEM廠商)不接受新的授權協議,就將會優先給其他有競爭關係的廠商進行授權。

除此之外,根據Patel的説法,在這份反訴文件里高通方面還表示,ARM不打算在基於ARM的SoC設計中允許外部GPU、NPU或ISP。因此在他自己的相關文章里寫到,「看來,ARM正在有效地將其其他IP與CPU IP捆綁在一個接受或放棄的模型中,這意味着三星與AMD的GPU許可協議,或聯發科與Imagination GPU的許可協議在2024年之后不再被允許。」

仔細閲讀上面的這幾段文字后,大家有發現什麼問題了嗎?沒錯,所謂「ARM將會改變授權方式」,以及「ARM將不再允許外部GPU、NPU、以及ISP」的説法,並非出自ARM方面,而是高通在他們的反訴文件中所提出。而更進一步、也更吸引眼球的,「三星或聯發科的原創設計未來將被ARM封殺」這一説法,甚至都不是高通提出的信息,而是這位分析師的個人見解。

在目前的ARM最新架構的官方PPT里,我們可以看到它是支持內嵌第三方IP核的

事實上,就在2022年10月28日,也就是這份所謂的高通「反訴文件」被曝光、並引起了軒然大波后不久,ARM方面就曾向媒體發送了一份電子郵件。在這份郵件里ARM方面表示,高通公司的投訴「充滿了不準確之處」,並且ARM將在未來幾周的正式法律迴應中予以解決。

如果是在最壞情況下,會造成怎樣的后果

如果按照目前現有的、公開的、所有真正可信的信源來看,所謂「ARM封殺第三方設計」的説法很可能並不準確,也未必會造成大家想象中的、那般嚴重的后果。

事實上,一些媒體(比如《金融時報》)就曾聲稱,ARM起訴高通的主要目的,很可能並不是爲了遏止高通基於Nuvia的設計去搞「非公版」,而是因為高通收購Nuvia,並直接從Nuvia方面獲得成熟原創CPU架構的這種方式,會使得高通規避鉅額的ARM技術授權費用。

其實在前文中我們就曾提及,ARM與高通最初的「結怨」,很有可能就是源自高通方面攪黃了ARM此次被收購,從而使得ARM(或者説軟銀)失去了賺取大筆「差價」、改善財務狀況的絕好機會。

明白了這一點,再回頭來看看目前所謂ARM的「新授權方式」。如果當前所有的傳言全部為真(包括「泄露」的高通相關材料中聲稱的內容,以及一些所謂看過材料的人轉述的內容),那麼新的ARM技術授權方式將可能會包括以下兩個規則。

第一,ARM將改變授權對象,不再向芯片研發企業進行授權,而是改為向芯片使用者、或者説設備製造商授權。

第二,在新的授權方式里,架構授權(ALA)會採用CPU、GPU、ISP、NPU等全部打包綁定的方式,而技術授權(TLA)則無此限制。

這兩條規則意味着什麼呢?首先從表面上看,其實就是ARM把收取授權費的對象,從以往行業上游的芯片廠商,換成了下游的手機等設備生產商。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似乎影響是不大的。因為以往ARM對上游芯片廠商收取的授權費,最終還是會以產品價格(或者芯片廠商自己的授權費)的形式轉嫁到下游。

但實際上如果ARM真的這麼干,顯然是在給自己找麻煩。因為行業中的芯片廠商就那麼幾家,但設備製造商那可就多如牛毛了,真要一家家去談授權費,先不説小廠商願不願意交的問題,ARM自己能不能找到這些廠商可能都不好説。

除非在ARM看來,在以往的商業模式當中,可能存在芯片廠商少報銷量、「偷逃」授權費的情況,而且還比較嚴重,以至於他們覺得自己親自下場找手機廠商收錢,説不定能多賺點?

其次,第二條規則看似不合理,但卻反而很有可能是ARM新的授權方式(如果真有)里,相對更可行的一種。

大家別忘了,按照這條規格,芯片廠商頂多就是不能用「公版CPU」,去搭配自研的非公GPU、NPU、ISP、DSP而已。可要是連CPU都直接不用公版架構,豈不是就不受這個限制了嗎?

擁有完整自研能力的高通,真不見得會怵所謂的ARM新授權方式

沒錯,如果按照這第二條的規定,那麼對於像高通、三星、蘋果這種,本身就有完整芯片架構自研能力的廠商來説,其實還真就不受太大的影響。頂多也就是未來的產品會出現更大的「性能鴻溝」而已,旗艦產品從CPU到GPU、DSP、ISP等部分全用自研方案,而低端廉價產品則是「全ARM公版」設計,這樣並不違反所謂的新的授權協議。

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對於像聯發科、海思、展鋭這些,可能只在一部分功能模組上剛開始有自研成果的芯片廠商來説,事情可能就會變得相當大條。因為這麼一搞,真正失去競爭力的不是高通、蘋果、三星這些技術雄厚的頭部廠商,恰恰是還處在「發展中階段」的他們。

仔細想想,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弔詭的情況嗎?如果ARM以后新的授權協議真是這樣規定,不要説指望從高通身上多撈點錢了,只怕高通是睡着了都要笑醒纔對。

正因如此,我們三易生活嚴重懷疑,目前傳聞中所謂「ARM封殺非公版」這一説法,很有可能確實存在着相應的、真實的信源(比如可能是ARM向高通提過類似的想法,或者ARM與手機廠商談過,然后被高通方面知曉),但其具體的信息,怕是早已不知被扭曲了多少次,很難保證就是原始、真實的版本了。

而且就算現在的説法本身真的接近「原始版本」,也不能説這就是ARM真正的意思。説不定「真相」就如高通所講,是ARM在找手機廠商「威逼利誘」的時候,隨口講出來的話呢?

沒錯,說了這麼多,可能有的朋友會感到失望,因為最后的結論依舊還有些不清不楚。但很遺憾的是,嚴肅、客觀地來説,這起事件本身至少到目前為止,整件事的真相本身就是「不清不楚」的。我們唯一能夠肯定的是,它大概率並不會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樣,變成一個什麼所謂的「行業地震」,而更有可能是以一筆賠償款、或者是一次投資的方式落下帷幕。

畢竟,本就只是源自金錢方面的糾紛,哪有必要鬧得那麼「你死我活」,甚至還要拉上整個行業的未來去墊背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