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克服淨息差收窄壓力 銀行三季度盈利穩步提升

2022-10-29 03:27

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實體經濟的穩步復甦在銀行的經營數據表現上可見一斑。

近日,上市銀行陸續發佈了三季度業績報。梳理部分上市銀行三季度經營情況,《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息差持續收窄的背景下,降低負債成本已經成為銀行的「必修課」。此外,包括投行、理財、託管等諸多中間業務帶來的非息收入,也成了銀行業盈利的重要支撐。

另外,隨着經濟復甦,企業經營狀況逐步改善,監管部門引導銀行業完善內部治理,加上銀行拓寬不良處置渠道、持續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得到了提升。

多家銀行淨利潤增速超25%

截至10月27日,完整公佈了今年三季度業績報的上市銀行普遍實現了淨利潤增速的同比增長。

其中,杭州銀行淨利潤增速超過了30%。具體來看,前三季度,杭州銀行實現歸屬於公司股東淨利潤92.75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31.82%。

同時,部分銀行淨利潤增速在25%以上。如1~9月平安銀行實現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淨利潤366.59億元,同比增長25.8%;蘇州銀行1~9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1.00億元,同比增長6.38億元,增幅 25.92%。

在中國人民銀行連續降息的背景下,對銀行息差有一定的影響。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温彬表示,隨着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加快落地實施,9月金融數據明顯改善,信貸有效需求回升,信貸結構優化;不過,二季度以來,貸款利率持續下行,銀行淨息差收窄壓力進一步加大。

在此前提下,談及銀行淨利潤增速穩步提升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與銀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壓降成本相關。如郵儲銀行方面稱,在負債管理上堅持「不唯規模、唯質量」的發展方向,持續優化以價值存款為核心的負債發展機制,實現了「增長適度、結構優化、成本下行」,前三季度,新增存款中主要是一年期及以下期限的較低成本的價值存款,一年期及以下存款同比多增超3000億元,高成本的長期限存款繼續壓降,存款付息率繼續下降。

再如天風證券在對蘇州銀行三季度經營情況的分析報告中指出,從負債端來看,三季度末蘇州銀行存款總額同比增長14.89%,增速較今年一季度末下滑1.53個百分點,從蘇州銀行上半年存款增長結構分析,上半年高成本定期存款增速快於活期存款5.42個百分點,該行或有意放慢高成本存款增速以控制負債成本。

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在信貸供需矛盾加大、LPR 報價連續下調、存款定期化的背景下,銀行體系淨息差面臨較大收窄壓力。不過,9月中旬以來銀行存款掛牌利率調降,有助於有效管控銀行負債成本,緩釋銀行淨息差收窄壓力;同時,推動存款利率水平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1年期LPR走勢關聯。「由於活期存款即期實現重定價,且包括按揭在內的多數中長期貸款在明年初集中重定價,在資產負債重定價周期錯配下,預計四季度銀行淨息差有望走平。」

另一方面,業內人士認為,銀行持續提升中間收入佔比,亦是拉動淨利潤增速的原因之一。例如,郵儲銀行稱,截至三季度末,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達236.39億元,同比增長40.30%;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佔營業收入比率達9.20%,同比提高 2.13 個百分點。平安銀行也在其三季報中披露稱,2022年1~9月,該集團實現非利息淨收入409.16億元,同比增加32.87億元,增幅為8.7%,非利息淨收入佔比29.59%,同比上升0.01個百分點。其中,平安銀行積極佈局新業務賽道,帶來代理保險等收入增加;其他非利息淨收入同比增加63.30億元,主要是由於債券及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票據貼現、外匯等業務帶來的非利息淨收入增加。

此外,王一峰表示,從已公佈數據的銀行來看,三季度延續了年初以來的優異表現,多數銀行營收增速僅小幅下行,杭州銀行和蘇農銀行不降反升;盈利增速整體維持高增,反映出深耕優質區域的中小銀行,受益於區域經濟活力較強,具有業績釋放訴求和能力。

資產質量總體平穩

在淨利潤穩步增長的同時,上市銀行資產質量也逐步提升。

如杭州銀行披露稱,2022年三季度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0.77%,較2021年末下降0.09 個百分點;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為84.08%,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為74.11%;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583.67%,較2021年末提高15.96個百分點。

多家證券機構研究報告普遍認為,杭州銀行的資產質量已經穩居上市銀行第一梯隊。從杭州銀行的情況看,2022年前三季度,該行累計覈銷不良貸款4.74億元,計提各類信用減值損失89.40億元。

9月底,中國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重點領域風險已由快速發散轉為明顯收斂。其中,銀行業不良資產認定和處置大步推進。2017年至2022年7月末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3.5萬億元,超過之前12年處置額總和。為應對受疫情影響可能導致的不良反彈,贏得了先機主動和政策空間。

王一峰表示,疫后經濟恢復情況是銀行業資產質量未來變遷的核心變量,經濟回暖有助於修復微觀主體受損的資產負債表,從而幫助控制銀行體系資產質量風險。

談及未來銀行業資產質量,中國銀行研究院發佈的研究報告認為,三季度,得益於疫情好轉,經濟大盤趨於穩定,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將繼續向好,維持「一升一降」的趨勢: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繼續保持下行,預計下降到1.68%左右;疫情局部暴發對部分行業和企業貸款產生強烈外生衝擊,不良貸款余額可能出現小幅度上升,重點行業以及中小銀行的風險需要持續關注。

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嚴佳卉指出,因市場較為充裕的流動性環境,多數行業的多數企業融資難度不大,違約概率較小,銀行資產質量穩定,而在房地產相關行業,因三季度房地產銷售數據仍然較弱,對公開發貸方面不良可能仍有生成,展望未來,因房地產調整已久,持續關注不良增長拐點的到來。

申萬宏源證券也預計,三季報銀行資產質量總體平穩,不良率較年初持平,撥備覆蓋率較年初微升,風險預期最悲觀的時點已過。

展望四季度,中行研究院的報告分析稱,預計2022年末,由於疫情等因素影響,部分行業和企業貸款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信用風險,不良貸款余額可能出現小幅度上升,但不良貸款率將保持穩定;預計2022 年末,銀行業撥備覆蓋率將進一步提升至205%左右。

王一峰表示,四季度,銀行經營基本面有望穩中向好。一方面,房地產供需兩端支持政策進一步加碼,疊加前期政策逐步落地顯效,有望與基建共同推動「實質性」寬信用的形成,有助於緩釋銀行體系資產質量壓力;另一方面,資產端收益率可能延續下行態勢,但存款掛牌利率下調有助於緩釋負債成本壓力,資產負債重定價周期錯配或驅動銀行四季度淨息差階段性走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