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蒙牛,追不上了!與伊利差距越來越大,基本盤增長乏力,新業務影響力不佳,廣告及宣傳頻翻車 今年股價跌40%

2022-10-20 06:3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蒙牛,追不上了!

  來源:功夫財經

  蒙牛再對妙可藍多出手。

  2022年10月9日,妙可藍多發佈公告稱,為「提振投資者信心」,蒙牛擬以30.92元/股的價格,收購公司5%的股份。

事實上,這並不是蒙牛首次與妙可藍多「牽手」。

  早在2020年1月,蒙牛首次斥資2.87億元,拿到了妙可藍多5%的股份。兩年時間,蒙牛已累計三次注資妙可藍多。2022年10月的要約收購完成后,蒙牛將持有妙可藍多35.00%的股份。

  在妙可藍多業績高速增長的背景下,蒙牛頻頻投資前者,固然爲了多元化佈局。

但結合蒙牛自身的財務數據來看,投資妙可藍多,或許也是因為前者已沒有更具想象力的「新故事」。

01

與伊利差距越來越大

儘管蒙牛的成立時間比伊利晚了六年左右,但是在牛根生的帶領下,成立僅七年時間,也就是2007年,蒙牛的業績就反超伊利,成為中國乳業的王者。

  不過蒙牛並未牢牢佔據中國乳業第一的位置,自2012年業績被伊利完成后,二者就加速分化。

  據統計,2011年-2021年,蒙牛和伊利的營收差距從0.6億元變成了224.6億元,而且,差距還可能會持續擴大。

東方財富數據顯示,2022年,伊利營收可能會達到1280億元。蒙牛與伊利的營收差距可能達到300億元以上。

蒙牛與伊利的營收差距持續擴大,與二者相同的「基本盤」,液態奶差距過大有直接聯繫。

  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蒙牛液態奶營收396.65億元,佔總收入的83.1%。對比來看,伊利液態奶營收為428.92億,佔總營收的67.59%。

  橫向對比可以發現,蒙牛不光過於倚重液態奶業務,並且液態奶的營收規模也和伊利有較大差距。

若要反超伊利,蒙牛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擴大「基本盤」的影響力。

  但遺憾的是,隨着中國液態奶市場進入存量增長時代,蒙牛的液態奶業務也很難繼續擴張。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中國液態奶產量為2580.1萬噸,同比僅增長9.6%。

  歐睿諮詢曾發佈調研報告稱,「自2014年起,中國乳製品行業就面臨着增長放緩的挑戰」。

  這一點,從蒙牛和伊利液態奶業務的增速也可見一斑。2022年上半年,蒙牛和伊利液態奶業務的營收增速分別僅為0.55%以及1.14%,幾近停滯。

在市場高度成熟,品牌分化趨於穩定的背景下,除非伊利的液態奶業務出現大的戰略失誤,否則,僅在液態奶賽道,蒙牛很難再反超伊利。

02

治不好的精神「內耗」

蒙牛和伊利的另一大差距是,后者營收的32.41%均來自於液態奶之外的業務。既然液態奶市場紅利幾近觸頂,蒙牛也踏上了尋找「新故事」的漫漫征程。

  除了屢屢投資妙可藍多,過去幾年,蒙牛還先后收購雅士利國際、多美滋中國、君樂寶等企業。

  比如,2013年6月,蒙牛就斥資約百億元,收購了雅士利國際。2019年9月,蒙牛又斥資約71.11億元收購澳洲網紅乳企貝拉米,打造了「雅士利+貝拉米」的奶粉矩陣。

  這些大手筆的收購,雖然在短期內立竿見影地拓寬了蒙牛的產品線,但是卻也給其帶來了不小的財務壓力。

  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蒙牛負債612.13億元,負債率為52.80%,商譽價值高達48.83億元。一旦投資併購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蒙牛將面臨商譽暴雷的風險。

  從目前的財務數據來看,一系列的投資併購並沒有如理想般提振蒙牛的業績。財報顯示,2019年-2021年,蒙牛奶粉業務的營收分別為78.7億、45.9億以及49.5億。2019年出售君樂寶后,蒙牛的奶粉業務也陷入了增速放緩的困境。

在基本盤增長乏力,奶粉等新興業務市場影響力不佳的背景下,蒙牛還同步開啟了大手筆的宣發之路。

  財報顯示,2019年2021年,蒙牛廣告及宣傳費用分別為85億元、68.03億元以及72.08億元,三年合計廣告及宣傳費用達225.11億元。

  不過近幾年蒙牛的宣發卻沒能在消費者市場復刻「航天員專用奶」的共情,而是頻頻翻車。

  比如,2021年5月,蒙牛贊助的《青春有你3》突然捲入「倒奶事件」。有媒體指出,為刷「奶票」被傾倒牛奶,正是用於為選秀節目投票的蒙牛真果粒飲料。隨后,央視發文稱,商家平臺在倒奶事件中難辭其咎。

  無獨有偶,2022年9月,因捲入李易峰的輿論風波,蒙牛宣佈終止與李易峰的所有合作關係。據悉,自2015年簽約,蒙牛和李易峰已合作六年。

03

蒙牛難造「蒙牛」

  雖然目前蒙牛依然存在液態奶營收佔比過高的問題,但不能忽視的是,其也探索到了增速不錯的新興業務。

  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蒙牛冰淇淋業務營收39.0億,同比增長29.9%;奶粉業務收入18.9億,同比下滑25.6%;以奶酪為主的其他產品營收22.6億,同比增長149.4%。可以發現,液態奶之外,蒙牛的奶酪業務呈現出了較強的增速。

  結合行業趨勢來看,中國奶酪確實也呈現出了爆發態勢。歐睿披露的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底,中國奶酪零售端市場銷售額達123億,過去五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3.85%。

目前中國奶酪市場的王者當屬妙可藍多。中商情報網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奶酪零售市場中,妙可藍的市佔率為28%,位居第一。這無疑是蒙牛屢屢「加倉」妙可藍多的關鍵誘因。

  對此,妙可藍多董事長盧敏放曾公開表示:「蒙牛作為公司的大股東,把妙可藍多當成奶酪業務的唯一運營平臺,希望妙可藍多成為奶酪品類的絕對領導者,目前妙可藍多的頭部優勢已經顯現。」

  不過伴隨着中國奶酪市場飛速成長,傳統乳企也紛紛加碼該賽道,並結合自己的資源優勢,推出常温奶酪棒產品。這也給妙可藍多帶來不小的經營壓力。

  比如,2020年11月,伊利開始研發常温奶酪棒產品,並於一年后大規模鋪貨;2021年末,君樂寶麾下思克奇品牌也宣佈,8倍牛奶的鈣-思克奇高鈣奶酪棒常温新品上市。

  雖然在競爭對手合圍下,妙可藍多已與2021年Q4成立常温事業部,並推出常温奶酪棒產品,但由於伊利等傳統乳企在奶源、渠道方面更有優勢,妙可藍多並沒有有效遏制競品的擴張。

  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伊利奶酪業務營收增長超40%,市場零售額份額同比提高4%左右,躍居行業第二。伊利投資者關係部總經理趙琳稱,「伊利的目標是成為奶酪細分市場第一」。

  與伊利等傳統乳企的奶酪業務爆發式增長形成截然反差的是,妙可藍多的增速已經開始放緩。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妙可藍多的營收增速僅為25.48%,遠低於往年50%以上的增速。

  面對上述業績表現,資本市場也開始理性看到妙可藍多。截止2022年10月18日收盤,妙可藍多股價僅為32.72元/股,相較於半年前80元/股左右的高點下跌60%左右。

  巧合的是,蒙牛的股價也與妙可藍多有類似的下跌趨勢。截止2022年10月18日收盤,蒙牛的股價為30.60港元/股,相較於年初50港元/股左右的高點下跌了40% 左右。

  2020年末,蒙牛總裁盧敏放曾定下 「2025年再創一個新蒙牛」的目標。

光靠液態奶的基本盤,與需要和一線乳企競爭的奶酪業務,蒙牛或許又會食言。

  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功夫財經無關。如因作品內容存在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功夫財經聯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