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0-16 16:52
財聯社10月16日訊(記者 楊卉)北交所作為我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助力創新型企業融資的重要通道。自2021年11月15日設立開市以來,截至日前,北交所共有124家企業完成公開發行,其中116家在北交所交易,2家轉至創業板交易,1家轉至科創板交易,5家完成發行待上市。
在專精特新導向下,北交所跑出資本市場改革的新速度,124家企業共募集資金266.79億元,由49家券商承銷。在企業數量、募資金額、業務收入方面,中信建投、安信證券、申萬宏源位列前三,是北交所業務中的第一梯隊。
整體來看,中信建投、申萬宏源、銀河證券、中信證券、安信證券等頭部券商規模優勢明顯,但也有開源證券、東北證券、東吳證券等中小券商聚焦北交所板塊,差異化競爭優勢凸顯。
完成最大北交所IPO項目的國信證券,僅依靠貝特瑞一家企業的承銷,在承銷金額上排名居前。而具體到承銷保薦費用上,東北證券保薦承銷的常輔股份費率高達16.41%。
與此同時,北交所的高破發率也一度困擾市場,但北交所的投資邏輯與滬深上市公司明顯不同,需要以全新的投資邏輯進行評估。
中信建投、安信、申萬宏源承銷數量居前三
北交所124家上市企業中,有112家為獨家承銷,12家為2家券商共同承銷。
在承銷企業數量上,中信建投證券居首,完成15家企業北交所上市承銷工作,佔比超過12%。中信建投半年報展望中提到,將積極開發優質掛牌公司及其他優質成長期中小科創企業,進一步為北交所保薦業務做好項目儲備。
安信證券與申萬宏源分別完成11家企業北交所首發承銷,並列第2位。中泰證券承銷數量為8家,開源證券7家,分別名列第4位和第5位。
東北證券、東吳證券、國元證券、銀河證券、中信證券承銷企業數量均為5家。從承銷企業數量排名前十榜單來看,東北證券、東吳證券、國元證券在北交所業務上與中信證券、銀河證券、安信證券等頭部券商保薦數量相當。
國信證券完成北交所最大IPO項目
北交所124家上市公司承銷均採用余額包銷形式,但所有項目全額完成認購。124家上市企業共募集資金266.79億元,僅統計單獨承銷的情況下,承銷金額與承銷企業數量的排行一致性較高。
中信建投、申萬宏源承銷保薦與安信證券繼續分列前三。承銷金額分別為34.13億元、21.79億元、19.84億元。國信證券承銷金額為16.72億元,排在第四位。
值得注意的是,國信證券僅完成貝特瑞一家公司的承銷保薦工作,但依靠這一北交所最大規模IPO,在承銷金額排名上名列前茅。根據2022年半年報數據,貝特瑞當期營業收入為102億元,淨利潤9.18億元,均在北交所上市股票中排名第一。
東北證券則以小規模業務取勝,為華維設計、大地電氣、智新電子、億能電力、常輔股份家企業共完成募資6.27億元,平均融資金額為1.25億元。
開源證券在新三板業務中的領先優勢,也在北交所業務上得以延續,開源證券的承銷金額為14.06億元,與一些頭部券商旗鼓相當。
有企業承銷保薦費用佔比達16.41%
Wind數據顯示,除天紡標尚未披露外,剩余123家北交所企業共支付承銷保薦費用18.56億元,對應總募資金額265.29億元,平均費率為7.00%。具體到各個企業,則在3%-16%不等。
僅統計單獨承銷的情況下,中信建投、安信證券、申萬宏源位居前三,除中信建投收入為2.61億元、安信證券為1.56億元、申萬宏源為1.30億元外,其他券商承銷保薦費收入均低於1億元。
北交所上市企業中,承銷保薦費用最高的是貝特瑞,為0.63億元。國信證券承銷金額16.72億元,費率為3.77%。承銷保薦費用最低的則是永順生物,這一由中信建投負責的微型IPO募資3600萬元,承銷保薦費用243.42萬元,費率為6.79%。
北交所企業上市支付的承銷保薦費率同樣差距明顯,費率最高的常輔股份,募資4400萬元,支付費用726.42萬元,佔比高達16.41%,為東北證券承銷。費用比率最低的則是長虹能源,募資2.7億元,支付承銷保薦費用976.6萬元,佔比3.62%,由申萬宏源與平安證券共同承銷。
總體來看,費用比率與募資金額關聯較大,募資金額高於4億元的企業有10家,算術平均費用佔比為6.10%。募資金額低於1億元的企業則有19家,算數平均費用佔比為10.02%,差距明顯。
破發問題困擾市場,投資邏輯或有不同
北交所股票破發問題一直困擾市場,截至2022年10月13日,北交所116家掛牌企業中,有79家破發,佔比約68.1%。
跌幅最大的是艾融軟件,上市至今下跌73.99%,由光大證券與中德證券聯合承銷,首發市盈率為49.31。
中信建投承銷保薦的創遠信科市盈率為90.43倍,大幅超過其他企業。上市以來下跌47.69%。除已轉板的翰博高新外,中信建投保薦的13家企業中,有9家目前破發。
但北交所的投資邏輯可能不是短期投資,而是長期理念賺企業成長的錢。以「北交所一哥」貝特瑞為例,作為全球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龍頭,2020年7月27日首批掛牌精選層,2021年11月15日平移上市北交所,雖在當時備受公募等各類資本追捧,但早在2021年2月也經歷破發,股價曾一度跌至近30元,但后續優異的業績,其股價也曾漲至近200元。
與此同時,在過去的7月,北交所多隻新股表現不俗,也靜悄悄迎來一波上漲行情,正逐漸打破新股破發的「魔咒」,進一步凸顯出積極效應。
受訪業內人士指出,與滬深上市公司相比,北交所上市企業「更早期、體量更小、更創新」,投資北交所則需要全新投資邏輯,也對投資者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月,北交所詢價重啟,首批兩隻個股詢價冷熱不均。兩隻詢價新股分別為硅烷科技、華嶺股份。
從詢價結果來看,詢價重啟后,投資者參與度較前幾批次回升,但不及精選層詢價首月;兩隻新股網下詢價熱度不一。后續,提高IPO企業質量,注重合理定價,尋求募資企業與市場投資者之間的平衡,對於券商而言依舊是重要考驗。